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参与两种粘接剂形成的牙本质粘接界面退变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的种类。方法 制备Single Bond 2和Clearfil S3 Bond微剪切粘接试件,无菌人工唾液中分别浸泡 0、6个月测试粘接强度,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界面断裂模式。制备4 mm×3 mm×1 mm牙本质片,分为对照组、Single Bond 2组和Clearfil S3 Bond组,无菌人工唾液浸泡 0、6个月后,液相芯片技术测定各组 MMP-1、-2、-3、-8、-9含量。结果 老化 6个月后,各组粘接强度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老化过程中不同粘接剂组 MMP-1、-3含量无明显变化,Single Bond 2组 MMP-2、-8、-9含量显著降低,Clearfil S3 Bond组MMP-8、-9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老化6个月后两种粘接试件均发生粘接界面退变,牙本质源MMP-2、-8、-9的含量显著降低,提示这些MMPs可能参与了牙本质粘接界面的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人无龋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分别使用3 种粘接剂(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SE;Clearfil S3 Bond,S3)制备粘接样本.粘接样本切割成粘接界面约为0.9 mm×0.9 mm的柱形小条,用微拉伸测力仪测试粘接强度(n=15).另外将粘接样本依次用6 mol/L盐酸、5%次氯酸钠和0.08 mg/ml透明质酸酶溶液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结果: 3 种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SB (35.50±6.40) MPa,SE (45.06±5.29) MPa,S3 (30.46±3.82) MPa,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粘接界面的树脂突长约9~12 μm,部分样本出现混合层易与粘接剂层分离.SE形成的树脂突长约9~14 μm,无混合层与粘接剂层分离现象.使用S3后,树脂突稀疏,长约4~7 μm,混合层与粘接剂层结合紧密.结论: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界面形态与粘接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 “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 & 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 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 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4种常见牙本质黏结剂的边缘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对比4种临床常用牙本质黏结剂的边缘封闭性.方法:12个离体前磨牙,在颊、舌侧牙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各制备直径2 mm,深1.5 mm盒型洞.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Single Bond、AdperPrompt、Clearfil SE Bond、Spread iBond黏结,3M Z250树脂充填.500 s/L碱性硝酸银中浸泡24 h,强光显影8 h,沿牙体长轴通过充填体正中颊舌向纵行剖开,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剖面充填体边缘的微渗漏情况,并以扫描电镜观察树脂-牙本质界面的结合状态.结果:各种黏结剂界面均存在微渗漏现象,实验组Single Bond、AdperPrompt、Clearfil SE Bond和Spread iBond渗漏深度分别为(777.23±120.13)μm、(930.12±130.10)μm、(240.33±120.53)μm、(640.12±170.23)μm.Clearfil SE Bond组银渗漏的深度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3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常用的4种黏结剂均不能避免牙本质黏结界面的渗漏,Clearfil SE Bond对牙本质的封闭性优于Adper Prompt、Spread iBond、Single Bond.  相似文献   

5.
张帅  吴红崑  吕川 《口腔医学》2015,35(3):165-169
目的比较Clearfil S3 Bond和Single Bond,Clearfil SE Bond,XenoⅢBond,G Bond对L929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Clearfil S3 Bond,Single Bond,Clearfil SE Bond,XenoⅢBond,G-Bond五种牙本质粘结剂的不同体积分数浸渍液(100%、50%、25%、12.5%)作用不同时间(24 h、72 h、120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值率(RGR);用5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牙本质粘结剂在不同体积分数浸渍液的作用下,L929细胞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72 h、120 h后,12.5%Clearfil S3 bond组和Clearfil SE Bond组的RGR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的RGR值(P<0.05)。结论 5种牙本质粘结剂的体外细胞毒性均较弱,其中第7代牙本质粘结剂Clearfil S3Bond和第5代牙本质粘结剂Clearfil SE Bond的细胞毒性显著低于其他几种粘结剂,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改良后自酸蚀粘接剂可乐丽Clearfil SE Bond对龋影响牙本质即刻粘接性能影响。 方法选取中龋离体牙20颗,在龋指示剂下去除龋感染牙本质,保留龋影响牙本质。将EGCG配制成100、200、300 μg/ml Clearfil SE Bond粘接剂溶液及水溶液,以不添加EGCG粘接剂及水溶液作为对照组。微拉伸试件分组按照Clearfil SE Bond说明书指导进行粘接,上方堆塑5~6 mm Z350树脂。使用慢速线性切割机沿牙齿长轴进行切割,形成约1 mm × 1 mm试件,进行微拉伸实验。显微硬度试件分组浸泡于EGCG水溶液中24 h后测试显微硬度。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在One-Way ANOVA模式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EGCG处理后龋影响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及显微硬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粘接强度=24.554,P粘接强度 < 0.05;F显微硬度=20.418,P显微硬度 < 0.05)。 结论EGCG可增强龋影响牙本质的即刻粘接强度及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纳米微渗漏情况。方法选取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选取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人工形成楔状缺损,随机分为3组。选用3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即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CB)、Xeno Ⅲ(XB),按照厂家说明分别应用于牙本质楔状缺损表面。自凝树脂封闭根尖,6组试样分别浸泡于0.1%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的50%乙醇溶液中24 h,慢速砂片切割后CLSM下进行观察。结果粘接剂种类、牙本质类型对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正常牙本质还是硬化牙本质,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CB和XB,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X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与硬化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而CB、XB作用于正常牙本质上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硬化牙本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类型粘接系统均有纳米渗漏发生,硬化牙本质的粘接界面下纳米渗漏多发生在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硬化牙本质三者结合处的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5种牙本质粘接剂对乳牙牙本质的粘接性能,为牙本质粘接剂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50颗因滞留而拔除的乳前牙按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每组10颗.用棒状金刚砂车针EX-41在唇面中1/3处制备约直径1.5mm、深1mm的Ⅰ类洞,各组分别使用FL-BondⅡ、Clearfil Protect Bond、Clearfil SE Bond、AdperTMEasy One和AdperTM Single Bond 2,每组分别按说明进行粘接,树脂充填.冷热循环5000次,体视镜下观察充填物边缘染料渗入的深度、分级进行统计.结果 各组均发生微渗漏,各组间微渗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perTM Easy One组的边缘封闭性与其他4组相同,由于操作简便更适用于儿童乳牙的粘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4种牙本质粘接剂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方法:选择具有典型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新鲜离体牙32个,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Prime&Bond NT、Contax、Xeno Ⅲ及Clearfil TRI—S Bond4种粘接剂和复合树脂粘接,24h后制作微拉伸试件,测试微拉伸强度,扫描电镜观察断裂模式并进行分类。结果:4种粘接剂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微拉伸强度分别为:Prime&Bond NT 38.81+11.75MPa。Contax 37.82±11.74MPa,Xenom 29.55±10.25MPa,Clearfil TRI—S Bond 38.63±12.17MPa,试件断裂多为混和破坏。结论:4种粘接剂对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存在差异,XenoⅢ最低(P〈0.01),其余3种粘接材料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酸蚀时间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和粘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酸蚀时间对4种全酸蚀粘接剂[OptiBond Solo(OB)、Single Bond(SB)、One-Step(OS)、Prime & Bond NT(PB)]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和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颗无龋损人磨牙,用600目碳化硅砂纸在流水冲洗下预备出统一的牙本质粘接面玷污层,分别选用4种粘接剂在不同酸蚀时间条件下进行粘接处理;每颗牙齿垂直于粘接面切割出8个1.0 mm×1.0 mm×4.0 mm粘接试件,分别在TEM下观察其粘接界面纳米渗漏以及进行微抗拉强度(μBS)测试.结果:4种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OB为(25.36±4.18)MPa、SB为(24.25±3.97)MPa、OS为(28.65±4.93)MPa和PB为(27.12±4.13)MPa,在酸蚀粘接面15 s时均取得高的牙本质粘接强度(P<0.01),并且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均随粘接面酸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F OB=0.842,F SB=0.888,F OS=0.877,F PB=0.865;P<0.01).结论:通过合理控制粘接面酸蚀时间,可以在保证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前提下,减少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