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相关性;监测IPF患者血浆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ACE基因目的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ACE酶的活性;采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ngⅡ水平。结果(1)IP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D等位基因频率及DD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2)IP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ACE活性与AngⅡ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ACE基因I/D多态性与IPF发病有关,DD基因型是肺纤维化发病的危险因素。(2)血循环中ACE活性和AngⅡ水平升高与肺纤维化病变有关,两者可以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都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调查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血清ACE(SA CE)活性的相关性.采用比色法和PCR技术,对90例健康汉族人群进行SACE活性和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DD型占18%,DI型占44%,II 型占38%, 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60.ACE基因多态性与SACE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不同种族间ACE基因分布存在着差异,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以II型和I等位基因占优势;SACE活性受ACE基因I/D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及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中国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与及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3例健康中国人ACE基因型,同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中国人中ACE基因DD型占20.6%,DI型占46.1%,Ⅱ型占33.3%,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0.44和0.56。ACE基因多态性怀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解释55%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ACE基因为候选基因,随机挑选417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和143例正常人,用PCR方法检ACE基因的缺失/插入多态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与各组之间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镁无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与各组之间的DD+DI/Ⅱ、DI+Ⅱ/DD及DD/Ⅱ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正常人群ACE基因型分布DD型最少,  相似文献   

5.
ACE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塞相关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ACE基因16内含子中的插入(I)/缺失(D)Alu序列多态与中国北方人群中心肌梗塞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PCR方法对65例心肌梗塞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ACEI/D多态进行检测,同时将ACE基因的190bp和490bp片段同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编码序列连接,构成表达载体(pTK190CAT和pTK490CAT),转染内皮细胞,进行CAT活性检测。结果:在心肌梗塞患者中ACE基因的DD基因型频率0.431明显高于对照组0.156(P<0.01),D等位基因频率0.591明显高于对照组0.333(P<0.01)。表达载体CAT活性显示插入/缺失Alu序列对表达无影响。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与北方人群心肌梗塞发病相关,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Alu序列仅为中性遗传标记,无直接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ACE基因多态性与ADPKD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62例ADPKD患者和96例健康对照者ACE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ADPK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明显;ADPKD肾功能不全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ADPK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DD型基因是ADPKD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常儿童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慕霞  顾晓琼 《广东医学》2006,27(1):100-101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关系,并观察血清ACE的活性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是否有差异。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00例正常儿童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并同时用酶偶联法测定血清ACE活性。结果正常儿童ACE基因型中DD型血清ACE活性最高(68.21±22.54)U/L,显著高于ID型(48.91±19.72)U/L和II型(37.15±16.49)U/L(P均<0.05),ID型虽高于DD型,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间ACE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正常儿童ACE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ACE活性密切相关,性别和年龄不影响其血清ACE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血清ACE(SACE)活性的相关性。采用比色法和PCR技术,对90例健康汉族人群进行SACE活性和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DD型占18%,DI型占44%,Ⅱ型占38%,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60。ACE基因多态性与SACE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不同种族间ACE基因分布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与儿童川崎病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万根平  顾晓琼  曾华松  黄式文 《广东医学》2006,27(10):1543-154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及ACE水平与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方法对138例KD患儿和98例正常儿童ACE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酶动力学法测定血清ACE水平。结果①138例KD患儿中ACE基因型DD型I、D型、Ⅱ型频率分别为43.5%(60/138)、34.1%(47/138)、22.4%(31/138);98例正常儿童ACE基因频率分别为24.5%(24/98)、30.6%(30/98)4、4.9%(44/98)。②KD患儿和正常儿童之间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5.089,P<0.05),Ⅱ型基因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DD型与ID型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③KD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ACE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25,P<0.05)。结论KD患儿ACE基因多态性与正常儿童分布有差异,DD型可能与KD的发病有关。KD患儿血清ACE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其血清ACE水平随病情好转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的相关性。4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ACE基因型分析,根据ACE三种基因型DD型、ID型和Ⅱ型将受试者分为三组,所有受试者每天服用依那普利20mg进行2周的降压治疗,观察依那普利在三种不同ACE基因型中的降压疗效及差异。结果在所有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依那普利治疗前与治疗后每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DD型与Ⅱ型两组之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压幅度(即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压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DD组依那普利的总有效率为91.30%;ID组为85.71%;Ⅱ组是79.17%。依那普利对DD组疗效最好,ID组次之,Ⅱ组较差。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其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以ACE基因第16内含子1个287bpAlu顺序I/D型为多态性标志,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片段,1%琼脂糖凝胶电泳PCR产物。结果87例NIDDM与50例正常人之间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NIDDM合并视网膜病变与未合并视网膜病变2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ACE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本科链式反应方法测定了71例高血压病患ACE基因型,并测定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所有病人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比较不同基因型间左室重量指数、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中ACE基因缺失型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插入型。ACE基因不同基因型间血浆AT-Ⅱ水平无显差别,但血清ACE活性存在显差异,缺失型明显高于杂合子及插入型。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关,但并非通过升高血浆AT-Ⅱ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损害为特点的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细胞微环境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调节分子和液体物质组成。现代研究发现,微环境成分的变化与IPF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从细胞微环境中细胞调节因子、间充质细胞、细胞外基质、未折叠蛋白4个方面阐述IPF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线临床指标和肺生理状况对评估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预后的意义。方法以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的84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糖皮质激素治疗、确诊前病程、体重指数、杵状指、氧合指数(PaO2/FiO2)、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白蛋白(ALB)等基线临床和肺功能指标对IPF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指标对患者死亡风险度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率。结果 IPF患者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34.7个月。氧合指数以及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肺总量(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pred)均能影响IPF患者的死亡风险(HR值0.940~0.994,P均<0.01)。上述各指标的组间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值5.288-23.405,P均<0.05)。此外,血清LDH升高组与正常组的组间生存率亦有显著差异(Log-rank值6.092,P=0.014)。结论基线氧合指数和肺功能各指标(FVC%pred、VC%pred、TLC%pred、DLCO%pred)可能对IPF患者的预后有指示作用。血清LDH升高与否亦可能与IPF生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临床和肺生理指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居健  彭守春  李振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34-1936
目的 探讨临床指标、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49例IPF患者行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检测.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价各指标的死亡风险度.结果 在平均随访31个月内,IPF患者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25.7个月.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类药物不能改变IPF患者的预后.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呼吸困难评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是影响IPF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TLC%pre[HR=0.98,95%CI(0.95,0.99),Wald值=4.16,P=0.04]和DLCO%pre[HR=0.97,95%CI(0.94,0.99),Wald值=4.35,P=0.047是影响lPF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类药物不能改变IPF患者的预后.TLC%pre和DLCO%pre是影响肼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与IPF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唐连涛 《医学综述》2012,18(9):1309-131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疾病,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变,是多数肺部疾病的最终结局,晚期引起器官衰竭而死亡。IPF的5年生存率仅50%,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2~4年,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且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传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欠佳,而抗肺纤维化、细胞因子、中医、干细胞移植治疗显示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肺纤维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基因表达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4 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 (M组 )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 ,对照组 (C组 )气管内用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第 7,14 ,2 8d分别处死 7只。组织学处理后切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TGF、TGF β1、FN、Col Ⅰ和Col Ⅲ在肺内的表达。结果 :M组CTGF、TGF β1、FN、Col Ⅰ和Col Ⅲ在肺内的表达CTGF的mRNA在肺内的表达显著高于C组。结论 :CTGF作为TGFβ1的下游因子 ,其基因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 (ECM)如FN和Col Ⅲ等合成而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9,(5):920-923
肺和肝两经首尾相连,使十二经脉阴阳相贯,且肝经可注入肺;肺与肝阴阳相配,一为阴中之少阳,一为阳中之少阴,是人体阴阳变化之枢纽;金木制化,肺金宣肃有序,肝木疏泄有度,紧密配合;肺与肝司气机升降,肝升肺降,肝左肺右,一升一降,升降协调,为调畅气机的枢纽;肺与肝主调和气血,肝主藏血,肺主一身之气。肝失疏泄,势必影响调畅气机和调节血量,气血失和,肺失治节,肺叶失于濡养,日久形成特发性肺纤维化;肺与肝调津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肝主疏泄,畅达气机,通利三焦,气能行津,维持机体津液正常代谢。肝失疏泄,影响肺金通调水道,则水液停聚和津液不足,肺津失布,肺叶痿废,发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由此提出,把从肝论治作为治疗肺纤维化的原则,拟定疏肝理肺,养肝润肺,清肝利肺大法。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作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一种类型,治疗效果及预后非常差,本文澄清了几十年来临床医生对IPF定义的混淆,提出了IPF在诊断、治疗、预后的研究方向,界定了IPF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