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劲松  吕思婷  吕祝武 《广西医学》2022,44(19):2222-2225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纳入182例GDM患者(GDM组)和130例正常孕妇(健康组)。根据妊娠结局,将GDM患者分为良好组(n=61)和不良组(n=121)。收集孕妇妊娠24~28周时的粪便检测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梭杆菌菌落数。比较GDM组和健康组、良好组和不良组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GDM组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数增多,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落数减少(均P<0.05)。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肠杆菌和肠球菌菌落数增多,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落数减少(均P<0.05)。结论 GDM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紊乱,且在妊娠结局不良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肠道菌群与GDM的发生及GDM患者的妊娠结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61-1562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参苓散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连续给予参苓散14 d,实验前后检测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结果 中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加,肠杆菌减少,乳杆菌和肠球菌无显著变化;高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肠球菌无变化.结论 参苓散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增殖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活菌对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30名健康成人、30名儿童、15名血液病患儿、15名新生儿住院患者服用自行配制的含双歧杆菌的活菌饮料,分析服用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结果提示服用外源性双歧杆菌后,健康成人、儿童、新生儿住院患者肠道内类杆菌数量减少,成人粪便中分泌SIgA的水平上升,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血液病患儿因口服抗生素,肠道菌群及SIgA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聚半乳糖(GOS)对早产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早产新生大鼠分为GOS组和对照组,GOS组每天滴管喂养GOS 4 g/kg,共14 d.于喂养GOS后7d和14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称质量,同时取大鼠直肠末端粪便,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培养并行菌落计数.结果 GOS组与对照组在给药期间均正常生长,精神状态等未见异常.与对照组比较,GOS组体质量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7 d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14 d后,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聚半乳糖可促进早产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长,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6-18
目的探讨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及益生菌干预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分别在益生菌干预前后检测粪便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并与同期3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益生菌干预前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经益生菌干预后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增加(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减少(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伴有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经益生菌干预能够有效纠正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及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产检并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110例以及妊娠期糖耐量正常者110例;另取100例健康体检女性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快速细菌鉴定法和平板计数法定性和定量分析肠道重要菌群;Elisa法检测IL-6、TNF-α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CRP水平。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的菌落数明显高于妊娠期糖耐量正常组,乳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明显低于妊娠期糖耐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梭杆菌的菌落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IL-6、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妊娠期糖耐量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TNF-α、CRP水平在妊娠期糖耐量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肠球菌与IL-6、TNF-α呈正相关;肠杆菌与IL-6、TNF-α、CRP呈正相关;乳杆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与IL-6、TNF-α呈负相关。结论:妊娠期女性肠道中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改变更明显;肠道菌群可能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且该作用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128-13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入院接受诊疗的120 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75 例,克罗恩病(CD)45 例,另选择50 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肠道菌群;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柔嫩梭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柔嫩梭菌数量高于CD 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拟杆菌数量低于CD 组(P<0.05);UC 组和CD 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各炎症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C 组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存在相关性。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IBD 活动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作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作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2种需氧菌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B/E比值(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值比).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10.17±0.81)lgCFU/g vs(9.08±1.13)lgCFU/g,P<0.01];肠杆菌[分别为[(8.19±0.68)lgCFU/g vs 9.17±1.29)lgCFU/g,P<0.05]和肠球菌数量增加[(7.07±1.58)lgCFU/g vs(8.47±1.39)lgCFU/g,P<0.05];肠道定植抗力减低(1.24±0.18 vs 1.02±0.14,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联合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期间于我院新生儿科接受相关治疗的10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依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50)及参照组(n=50)。给予参照组常规新生儿肺炎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的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因子水平、肠道菌落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因子水平、肠道内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以及乳酸杆菌水平均有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的PCT、CRP、WBC、肠球菌、双歧杆菌以及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参照组,而研究组的肠杆菌数量高于参照组;同时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94.00%)与参照组的临床有效率(86....  相似文献   

15.
四神丸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调整及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四神丸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分成5组,A组(模型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脾虚自然恢复组),D组(四神丸治疗组),E组(丽珠肠乐治疗组)。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标本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结肠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脾虚小鼠给予四神丸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显著改善。明显好于脾虚自然恢复组,与丽珠肠乐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四神丸对脾虚小鼠具有肠道菌群调整及促进损伤肠组织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分成5组:A组(模型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脾虚自然恢复组);D组(参苓白术散治疗组);E组(丽珠肠乐治疗组)。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标本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结肠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脾虚小鼠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显著改善。明显好于脾虚自然恢复组,与丽珠肠乐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具有肠道菌群调整及促进损伤肠组织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不同点,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患者镜检取材、病理证实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所选病例为正常人群、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未做肠道准备,晨起排便.稀释性平板菌落计数法+快速细菌鉴定法:取材,定量,稀释,37℃分别做厌氧、需氧培养,涂片镜检,然后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并按平板活菌菌落计数法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计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数量减少.加强对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改变(失调)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能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三联活菌对胆囊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三联活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2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并检测肠道菌群与粪便中可溶性IgA(sIgA)的变化.另取24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肠道肠球菌、大肠杆菌、酵母样真菌、梭菌分布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分布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三联活菌治疗组菌群失调情况较常规治疗组有所改善(P<0.05),粪便中sIgA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三联活菌可以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失调,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30只、菌血症组(B组)48只及菌血症+抗生素组(C组)48只。B、C组制作菌血症模型24h后,C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100mg/(kg·d)。在实验第4、11及18天,对各组小鼠结肠与回肠肠黏膜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并取小鼠肝脏、脾脏、肾脏、血液做细菌培养。结果A、B两组小鼠肠道各菌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2.826,P〉0.05)。C组小鼠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4d,其肠道各菌群的数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663~2.093,P〉0.05)。C组小鼠用药11d与A、B组比较,除肠球菌外其他菌群数量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3.501~22.563,q=2.617~9.441,P〈0.05、0.01);用药18d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A、B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4.166~29.865,q=2.617~9.441,P〈0.05、0.01)。小鼠用药18d时发生肝脏、脾脏、肾脏、血液细菌易位,易位细菌主要是肠球菌与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长时间应用头孢曲松钠可造成小鼠肠道微生态的明显紊乱,导致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