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疾病。本病属于中医歪嘴风,口眼歪斜、面瘫等病症范畴。本病大多是由于受凉,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性感染和水肿所致的神经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3.
正面瘫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或变浅、无法皱眉、口眼歪斜、口角下垂、一侧面部瘫痪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蒙医认为周围型面瘫属"赫依萨"范畴,主要是由"巴达干""赫依"增多,如过度劳累、酗酒、大汗后或睡觉时受风寒侵袭等因素使面部气血运行受阻,白脉失去润养而发病。本病发病较急、一般晨起时发病,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本人采用蒙医针刺、推拿配合口服蒙药治疗周围型面瘫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疾病.本病属于中医歪嘴风,口眼歪斜、面瘫等病症范畴.本病大多是由于受凉,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性感染和水肿所致的神经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5.
<正> 面神经炎是颞骨的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急性起病迅速发展至完全性面瘫。发病年龄20~50岁,男青壮年较多。蒙医称为"赫依塔塔拉达拉",主要以脸面、口角肌肉痉挛抽动,严重则往一侧歪  相似文献   

6.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蜗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西医学认为本病大多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感染、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1]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7.
<正>面瘫也叫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茎乳突孔的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面神经发生麻痹,颜面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属中医学"口眼歪斜""掉线风""卒口僻"范畴。面瘫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不能闭合、泪液外流、鼻唇沟变浅或变得平坦、口角下垂、不能皱眉、鼓腮和吹口哨等。中医认为,面瘫属于"中  相似文献   

8.
<正>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亦称贝尔氏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起病突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春秋两季发病,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常在晨起梳洗时发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睑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中医尤其是针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病迅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表现为口、眼向一侧歪斜。发病2个月以上,口眼歪斜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称为顽固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电针对本病治疗疗效确切可靠,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有少数面神经损伤严重者,因疗法不当或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面瘫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表现多为突然一侧面颊筋肉驰缓,口眼歪斜的病症,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此外还有口、歪嘴风、吊线风等名称. 本病发病突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笔者用针刺结合艾条熏灸治疗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或病毒感染和主神经不稳至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压迫;另外风湿性面神经炎,或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肿胀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也可导致麻痹。总之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肌肉运动障碍,多发生于一侧,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2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金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节曰:"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性面瘫是指由不明原因引起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又称"面瘫"、"面神经麻痹"、"Bell's麻痹"、"特发性面神经炎"等,中医学则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等。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且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针灸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手段之  相似文献   

13.
正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证,俗称为"吊线风",多指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见一侧面部发病,偶见双侧一重一轻型。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首选方法~([1]),简述如下。1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的发生常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  相似文献   

14.
"面瘫"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中亦称"口僻、吊线风"等.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笔者近几年间采用自拟三白五虫汤加减治疗面瘫35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浅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即现代医学的周围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又称“口歪”“口眼歪斜”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针灸科常规治疗以针刺结合药物为主,针刺给病人带来许多的痛苦,所以本病需要在特殊护理上进一步研究,可以减少针刺给病患造成的痛苦。由于本病发病较为常见,在此特将本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面瘫的情志护理本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患者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消…  相似文献   

16.
腕踝针治疗冠心病58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冲电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雷功富徐玉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442000)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祖国医学称口眼斜、口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病发病急速,多由周围一侧面神经麻痹引起,但劳累过度,饮食起居失常,外感风寒,邪风侵袭面部经络...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又称"口噼"、"口眼歪斜"。在临床上,面神经麻痹分为3个时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静止期,  相似文献   

18.
梁文慧 《新中医》2012,(6):208-21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其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本病属中医学面瘫、口僻、吊线风、口眼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   

19.
王民集  王红  刘畅 《光明中医》2012,27(7):1395-1396
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亨特综合征.本病发病急速,不受年龄限制,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笔者运用针灸"三步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又称为"贝尔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吊线风"。中医学认为当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寒或风热趁虚侵入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则发为面瘫。西医学认为,由于风寒致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从而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1]。中医学则以针刺为主,结合拔罐、刺络放血、温针灸等方法,可取得较好疗效[2]。而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方面的疗效目前说法不一,故本文将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