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腹腔镜下腰椎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疗效。在本院脊柱外科进行的21例腹腔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该新型椎间融合器,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VAS评分及骨性融合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在术后持续改善,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均达到骨性融合。该研究验证了该新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腹腔镜下腰椎前路 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HY  Wang B  Wang HM  Zhang J  Qian YL  Ji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0-1742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腰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TLIF治疗的18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经过、效果和并发症。术中先行椎弓根内固定,切除一侧或双侧上下关节突,通过椎弓根螺钉撑开椎间隙,经椎间孔显露并切除椎间盘并处理椎间隙,置入钛网或椎间融合器。结果单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14例,双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4例。手术平均时间82.3min,术中平均出血323ml,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19.8个月。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术后未见症状加重或复发,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恢复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TLIF可彻底切除椎间盘,可恢复并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腰椎屈曲侧卧位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屈曲侧卧位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的安全性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MED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223例.手术切除单节段190例,双节段29例,三节段4例.全部采用腰椎屈曲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 术中发生硬膜及神经根袖损伤3例(椎间隙感染1例),平均每例术中出血46 ml,手术时间42 min.结论 腰椎屈曲侧卧位椎管结构的改变,使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手术变得安全简便,提高手术效率,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回顾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早、中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ulposus, PDN) 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9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 , 男49例, 女20例;平均36.4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其中L3/4 1例, L4/539例, L5~S1 29例。结果 术后早期27例出现明显腰痛,4例假体脱位经翻修手术,39例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移位情况,1例前方明显移位,但无明显症状。24~48个月随访时观察到软骨终板损伤46例, 假体下沉38例,无椎间隙感染。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早期总体疗效良好,但中晚期并发症不容乐观,应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枚人工髓核PDN~SOLO型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我院共施行单枚PDN~SOLO型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1岁,平均43.1岁;第5腰椎~第1骶椎9例,第4~5腰椎17例,第3~4腰椎2例,第3~4腰椎并第4~5腰椎2例,术前均通过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均采用单枚PDN—SOLO置入,SOLO-525型3例,SOLO-725型24例,SOLO-925型3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患者病变椎间隙的高度较术前均有增高(6~12mm)。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腰部酸痛和低热,少见并发症包括假体移位脱出。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功能,有效提高椎间盘高度,并发症轻微,可以接受,近期效果肯定,但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终板损伤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终板损伤诱导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新西兰兔20只,采用腹正中切口,长约15 cm,腹膜后钝性分离椎前软组织,暴露脊柱的正前方.显露L4-5和L5-6之间的椎间盘,用特制弧形针损伤L4-5,L5-6终板,L1-2,L2-3椎间盘作为对照组,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月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D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 术后MRI及CR扫描结果 显示: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T1像模糊未被采用.结论应用终板损伤方法 可获得缓慢退变的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张长春  邵晨  许刚  朱坤  叶雨辰  程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0):1329-1333,1338
目的:制作家兔椎间盘退变(IVDD)的动物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髓核组织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30只,手术暴露L2~L6,L3/4、L4/5作为实验组,每个椎间盘髓核注射20 ng/μL TNF-α 15 μL;L5/6作为对照组,每个椎间盘髓核注射15 μL磷酸缓冲盐溶液;L2/3作为空白组,不做处理。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腰椎X线及磁共振(MRI)检查,每次随机检查10只家兔,检查完后处死并取其髓核组织经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检查。结果:术后4~12周,X线见实验组椎间隙高度进行性下降,MRI可见实验组椎间隙T2加权像信号逐渐降低;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显示实验组髓核组织内Ⅰ型胶原及细胞凋亡率随之时间推移逐渐增加,Ⅱ型胶原逐渐减少。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TNF-α作用下的IVDD动物模型。TNF-α介导的椎间盘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同时TNF-α可诱导椎间盘髓核细胞退变及凋亡。微量注射器的穿刺作用对髓核细胞的退变及凋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脏切除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和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G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时问60~18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80mL),住院时间4-7d(平均5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显露好,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切口在人工全髓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6月期间采用微创小切口及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使用钛合金或钴铬钼假体。结果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平均时间75min(68~132min)、手术切口平均长6.5cm(6~8cm)、术中及术后出血260ml(160~840ml)。结论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中显露是一种改良的,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借助“3D”腹腔镜系统完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方法经临床筛选2 例胆囊良性疾
病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右上腹痛的病史,上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手术均在“3D”腹腔镜系统辅助下经脐部单一操作孔进
行操作。结果2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5 min及50 min,平均40 min。患者术后8 h可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
恢复正常饮食,第2天均出院,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3D”腹腔镜系统能够在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时很好地显露术区组织层次
结构,特别是一些关键组织结构如“胆囊三角”,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84例。单间盘突出50例,≥2个间盘突出34例。L3/4节段突出19个,L4/5节段65个,L5/S1节段32个,共116个椎间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8±6),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6±3),有显著性差异P<0.05)。84例病人中62例为优,19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为96.4%。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8±1.4),术后一周VAS评分平均为(2.6±1.7),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成为一种优化的微创手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微创腹膜外入路技术应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方法 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对52例患者进行腰椎前路手术,术前诊断有腰椎退变性失稳23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25例,腰骶部椎体先天畸形2例,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后翻修2例.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Cage融合32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20例.手术间隙均为L4-5或L5-S1间隙,单间隙47例,两间隙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切口长度、腹部切口疼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没有因显露不充分而延长切口的.手术时间平均85 min,失血量平均155 ml,术后下地时间平均3 d,切口长度平均6.5 cm,术后切口部仅有轻度疼痛,术后住院时间7~10 d.1例术中出现腔静脉分叉处撕裂,2例出现腹膜撕裂,3例出现术后腹胀,5例出现术后低热,男性病例没有出现逆行射精.结论 微创腹膜外入路能很好的显露椎体和椎间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脊柱周围组织损伤很小,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的生物影响。方法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实验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操作。所有邻近节段终板模型标本选择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然后进行轴向压缩运动测验。结果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胶原酶髓核溶解术联合经皮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方法和疗效情况。方法选择13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治疗,共计132个椎间盘,其中L3~41例,L4~586例,L5~S145例。病变椎间盘中包容型42个,非包容型90个。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在行PLD后,向髓核腔内注入600U(2ml)胶原酶;非包容型突出在行PLD后,有54例用5ml生理盐水溶解1200U胶原酶注入到髓核腔内,36例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胶原酶1200U,抽取5ml酶液注入到髓核腔内,注射5ml到病变椎间盘相应的硬膜囊前间隙。术后根据突出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卧位。结果显效94例,占71.2%,其中包容型突出38例,非包容型突出56例;有效33例,占25%,其中包容型突出4例,非包容型29例;无效5例,占3.8%,均为非包容型突出。结论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联合胶原酶髓核溶解术进一步扩大了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Dong DX  Xu ZS  Shi BK  Zhou ZL  Jiang XZ  Chen J  Wang H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723-1725
目的 建立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的大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尿动力学评价。方法 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15只,假手术组5只。将平头螺丝钉置入大鼠的L6-S1,节段椎间盘,建立大鼠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术后进行电子X线摄片和联合行为评分(CBS),并在术后4周对所有大鼠行耻骨上膀胱造瘘,造瘘后3d进行大鼠清醒状态的膀胱测压检查。结果 术后电子X线摄片证实螺丝钉置入L6-S1节段椎间盘;观察时间内手术组CBS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且在术后1周后,各组CBS评分基本保持不变;大鼠清醒状态的膀胱测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充盈期膀胱自发性收缩频率(t=4.425,P=0.000)、最大膀胱容量(t=5.141,P=0.002)较高,膀胱顺应性(t=2.891,P=0.011)较低,尿动力学检查证实大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建立成功。结论 应用螺丝钉置入椎间盘方法可获得可靠的大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的模型,可通过电子X线摄片、CBS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等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自行研制的人工腰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腹膜外前路切除病变腰椎间盘后,用特制的手术器械将人工腰椎间盘置于相应的椎间隙,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短期效果满意,人工腰椎间盘突换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腰椎骨盆结构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的影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腰椎骨盆结构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 :用髂嵴上缘连线与腰 4椎体下缘的位置关系 ,腰骶移行椎 ,分析 2 40例经MRI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平片。结果 :深座骨盆者以L4~ 5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 ;高骑骨盆者 ,以L5~S1 ,发病率高 ;有腰骶椎变异者高于无变异者。结论 :①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腰椎骨盆结构有关 ;②依据X线平片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推测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0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分别按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椎间盘置换和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4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以及左、右侧屈4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测试,按2,4,6,8,10Nm分级加载,记录各分级载荷下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椎间盘切除标本的各项指标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椎间盘置换标本前屈与后伸最大载荷时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切除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后伸运动线性移位和角位移的平均顺应系数及最大载荷角位移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运动时的线性位移、角位移和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置换后纵韧带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的稳定性,必要时局部切断后纵韧带对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腰椎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制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系统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7月间,我院骨科应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段及腰椎伤患者63例,其中骨折/脱位33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1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椎间盘突出症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4例,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柱结核2例。结果 33例骨折/脱位患者中,术后复位固定均满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除6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他有神经损害者均有1-3级的恢复。 腰椎滑脱、双侧峡部裂合并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定26例中,术后神经根性症状均消失,其中Ⅰ度滑脱7例完全复位,Ⅱ度滑脱7例有7例完全复位,2例残留Ⅰ度滑脱。63例患者中有40例获得≥5个月的门诊随访,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该新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操作简便、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