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拐杖使用的宣教促进骨折病人康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下肢骨折在骨痂形成期后 ,离床步行锻炼时正确使用拐杖 ,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通过临床宣教 ,使病人掌握拐杖的选择、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正确扶拐方法、扶拐的步法、双单拐的使用原则及弃拐的注意点。 2 30例患者接受宣教后 ,无 1例因拐杖使用不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注重拐杖使用的宣教 促进骨折病人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盛敏 《家庭护士》2005,(7):22-22
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骨折患者使用拐杖的护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47-7147
拐杖是下肢骨折患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掌握正确的拐杖使用方法可以保证骨折患的安全,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因用拐不当而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拐杖是下肢骨折患者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掌握正确的拐杖使用方法可以保证骨折患者的安全,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因用拐不当而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抬高患肢方式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32名下肢骨折(包括足踝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根据患肢抬高方式分为康复支架组、托马架组及两用枕头组3组,每组患者44例,每组包括股骨中下段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25例,足、踝部骨折17例。比较3种方法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稳定性、局部疼痛及红肿压疮出现情况。结果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稳定性方面(44例)优于两用枕头组(分别为26,23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1.09,49.95;P=0.0011),在局部疼痛不适及红肿压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局部疼痛不适(6例)及局部红肿压疮(0例)情况出现方面均优于托马架组(分别为20,2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式下肢康复支架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抬高患肢,其调节高度优于用普通枕头及托马架,患肢放置稳定性优于普通枕头,并发症少于托马氏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用微信实施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20年4月~2020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常规出院康复宣教及常规出院康复宣教+利用微信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后分别使用服药依从性量表、Barthel指数、肌力分级评定出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利用微信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 使用微信对下肢骨折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Barthel指数、肌力、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微信对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可以明显促进出院后患者康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下肢骨折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病人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人进行一般功能训练,观察组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下肢骨折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慢性脑卒中下肢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近年来一种名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康复训练方法,正在更多地被用于脑卒中的康复。有控制的随机化的研究表明,这种疗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慢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在最大量有效的康复治疗下,患者至少在2年内保持患侧肢体一定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绝大多数用于慢性脑卒中患侧上肢的康复[1-5],而很少用于下肢的康复。实际上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下肢往往恢复较快,可能是下肢行走时被迫活动的结果。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在卒中6个月以后,步行能力不会有太大变化[6],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脑卒中1年以上经过正确的训练,其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中推行互联网+延伸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骨科接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历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160例进行入组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均为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电话随访模式为患者提供延伸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一体化服务平台进行延伸护理服务。采用生命质量量表和延伸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出院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个月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情感职能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互联网+应用于延伸护理实践中可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不仅使延伸护理模式更加多元化,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下肢骨折术后的有效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70例汶川地震伤员的临床康复护理。结果:通过迅速组建康复护理团队,加强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确保了所有伤员无压疮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伤员按计划出院。结论:在专科康复护理团队护理下,通过加强伤员的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使伤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早日返回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脊髓损伤后对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是运动和排尿功能。下肢的运动功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步行、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还对生活的信心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造成一定的影响[1]。因此,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重建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蓬勃发展,智能化康复手段逐渐成为康复设备发展的主流,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为脊髓损伤后的下肢功能重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特  相似文献   

13.
下肢骨折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肢骨折是骨科的常见损伤,临床上常遇到骨折对位愈合很好,而伤肢功能恢复不良,甚者遗留残疾,给患者造成痛苦。为改善、恢复受累肌肉和关节功能,我们从1988~1994年中对72例下肢骨折后的患者,采用功能练习和关节功能牵引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至一殁资料本组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13~69岁,平均34.1岁.车祸伤45例,砸伤15例,挤压伤8例,坠落伤4例。骨折部位在股骨中段18例,股骨下段15例,胶骨5例,胶食平台3例,胜胖骨44例。72例均经X钱确诊.并行闭会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再石青固定2~12…  相似文献   

14.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骨折的老年人多因体质差而懒于活动 ,长期卧床易发生并发症 ,因此 ,功能锻炼直接影响病情与预后。我院1998年对 3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通过正确指导有效的功能锻炼 ,避免发生并发症加快恢复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股骨颈骨折 14例 ,右髌骨骨折 6例 ,股骨干骨折 6例 ,胫腓骨折 4例 ,年龄 6 0~ 83岁 ,平均 6 5 .8%。2 卫生知识宣教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创伤后长期卧床 ,使本来年老体弱懒于活动的老年人更加不愿活动 ,担心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加重疼痛 ,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这时 ,护士应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信健康教育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出院时采用术后常规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微信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术后行走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复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术后行走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定期门诊复诊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信健康教育能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行走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并能提高患者门诊复诊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plan-do-check-action cycle)循环康复模式在预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100例外伤导致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康复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全过程和动态管理进行了4个阶段的检查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患者住院天数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在实施PDCA循环结合四位一体康复模式下,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肢体疼痛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康复模式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显着提高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下肢矫形器在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矫形器在脑性瘫痪、偏瘫、截瘫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探讨瘫痪康复的有效途径,指导临床实践,帮助瘫痪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6-12与矫形器的研制和应用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下肢矫形器,瘫痪,康复”,并限定文献语言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有关专著.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纳入标准:①下肢矫形器的种类、用处.②下肢矫形器在瘫痪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效果.③下肢矫形器的改进和发展.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7篇关于下肢矫形器的研制及其在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排除31篇重复性研究和其他种类矫形器的研究文献,26篇符合纳入标准. 资料综合:下肢矫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在脑性瘫痪、偏瘫和截瘫等常见瘫痪性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对提高膝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增强膝踝关节的稳定性、纠正膝反张、膝屈曲、尖足、足内外翻等异常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型下肢矫形器的研制与应用使有潜能的患者更大程度地提高了行走能力. 结论:下肢矫形器作为重要的康复辅助器具,已广泛应用到各种瘫痪的康复治疗中.应用下肢矫形器对改善患者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肢矫形器的改进和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辅助设备针对不同的感觉运动通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步态康复训练,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利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分析的感觉运动通路有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及触觉这四种,另肢体间的协调作用对步态康复也尤为重要.针对临床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特殊偏瘫步态及垂足现象,下肢机器人执行器的位置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根据其辅助步行训练的特点可分为基于平板训练的机器人和平地行走训练机器人。这两类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均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得到应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平衡功能的改善,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晓玲 《妇幼护理》2023,3(9):2227-2229
目的 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92 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为 46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321”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的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实施“321”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改善下肢功能,健康行为和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