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以脑卒中起病的颅内肿瘤比较少见。CT问世以前,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随着CT的应用,误诊率已明显减少,但并未完全杜绝。现就我科以颅内血肿进行手术的9例颅内肿瘤的误诊原因加以探讨。本组男7例,女2例。1例为10岁儿童,其余年龄在25~56岁之间。全组病例无明显颅  相似文献   

3.
<正>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2~60岁。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内血肿2例。颅骨摄片17例,有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方法报告17例经CT证实的颅内肿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结合文献阐述其发生机理.结果血肿发生在脑内13例,硬膜下2例,硬膜外2例;发生时间24小时内9例,25小时~72小时5例,72小时以上3例;结论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骤减、操作性脑挫裂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高血压、凝血机制障碍等局部或全身因素是术后颅内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严密监护、适时复查CT,及时确诊并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方法:报告17例经CT证实的颅内肿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结合文献阐述其发生机理。结果:血肿发生在脑内13例,硬膜下2例,硬膜外2例;发生时间:24小时内9例,25小时 ̄72小时5例,72小时以上3例;结论:脑血管处主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骤减、操作性脑挫裂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高血压、凝血机制障碍等局部或全身因素是术后颅内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血肿13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阐明颅内再发血肿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3例再发远隔部位血肿的病变、肿瘤类型、临床表现、血肿类型及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对再发血肿患者均再次开颅清除血肿,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 发生远期部位血肿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压急剧下降,脑皮质下塌,血管被撕裂。建议:行侧脑室穿刺,术前、中防止脑脊液流失过多过快,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行头颅CT检查,早期发现及处理。  相似文献   

7.
我院收治5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患者,其中伴有心电图(ECG)异常改变者28例,此住院患者均在伤后急性期做 头颅CT扫描和心电图检查而证实.经非手术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2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中,幕上肿瘤脑电图160例,除1例误诊为正常外,余均为不正常脑电图.其中局灶性慢波122例(76.2%),患侧慢波18例(11.2%),即140例(87.4%)有定位定侧诊断意义.19例为弥散性异常,而其中18例为中线深部肿瘤.67例颅后凹肿瘤脑电图,除18例桥小脑角肿瘤中的11例正常外,余56例均为广泛不正常.这说明半球肿瘤脑电图多为局灶性慢波,而弥散性慢波以颅后凹或中线深位肿瘤为主.桥脑小脑角肿瘤脑电图50%以上为正常.  相似文献   

9.
林宽  陈矢明  谢才兰 《海南医学》2005,16(2):102-102,141
目的 分析总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对18例各种颅内血肿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除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出现弥漫性脑肿胀,脑干功能衰竭死亡及另1例风心瓣膜病变并脑出血的患者,术后出现多发性脑梗塞,病情恶化放弃继续治疗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地康复。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及部分外伤性颅内血肿尤为适合。基层医院易于开展此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100例,其中迟发血肿51例,非迟发血肿49例;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3~15分58例;中型组:9~12分32例;重型组:3~8分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并设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轻、中重型患者PT、APTT、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FDP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LT、F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与纤溶异常,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12例经头颅CT检查证实的急性、亚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经非手术治疗而痊愈的体会。其中8例血肿量<20ml、4例20~40ml。结合文献从病人症状、体征、血肿量、血肿部位、脑受压情况及颅内压变化等方面讨论了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提出了治疗方法、血肿吸收时间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查阅文献.结果:本院两年来诊治的6例颅内肿瘤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均得到及时的治疗.结论:颅内肿瘤术后非手术区颅内血肿与多种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颅内肿瘤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急性颅内血肿是开颅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1999年1月至2006年4月我科ICU对2 662例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麻醉恢复期监护治疗,18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急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为0.67%,患者均得到了早期诊断与救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袁海滨 《当代医学》2014,(17):60-61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窗微创治疗颅内血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优化颅内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6例颅内血肿患者。根据患者受伤到手术时间的不同将颅内血肿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比较2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血胂完全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7%,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0,p〈0.05)。随访3月,A组和B组患者血肿复发率分别为0.00%和10.71%,A组和B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26±152)和(9.12±1.43)分,A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采用简易三维立体定向下颅骨穿刺的方法窗微创治疗颅内血肿能够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减少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26例颅内占位病变脑电图改变与CT扫描分析王国香(附属医院341000)收集26例颅内占位病变的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头部CT扫描检查结果,并进行对照分析,探讨脑电图检查对颅内占位病变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57岁,平均32....  相似文献   

16.
<正>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后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据国内、外资料统计其病死率达35.7~61.5%。我科自1962~1982年共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30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10.8%,病死率为35.5%。今就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观察和护理,谈谈我们在实践工作中点滴体会。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是病情急、重及变化快。一些重要征象出现的早晚和病情演变情况,常因受伤的原因和血肿部位而异。在护理过程中周密地观察病情变化,仔细分析临床征象,配台好医师对病人作出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我们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自53天至2岁之间。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打击伤2例,交通事故1例,不明原因考虑晚发缺乏VitK颅内出血3例。颅脑CT扫描,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其中人院后继发脑疝7例。治愈8例,3例轻残,3例中残。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间使用甘露醇对颅内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卿  陶星法 《医学综述》2000,6(4):189-19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首次使用甘露醇对颅内血肿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07例自发性颅内中小量出血患者随机取样,在病后1~24小时内使用甘露醇脱水,经CT扫描比较使用首后颅内血肿变化,经卡方检验。结果:病后8小时内开始应用甘露醇的患者中,有85.7%的患者颅内血肿增大,而8小时以后开始应用甘露醇的患者,血肿增大率仅占17.2%(X~2=49.9,P<0.001)。结论:对自发性颅内中小量出血患者,以病后8小时以后开始应用甘露醇为宜。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为头痛、眩晕,个别重症病例甚至发生暂时性意识障碍或猝倒,本文对此等颈椎病病例进行脑电图观察,并加以分析。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60例以头痛、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病例,其它症状不计入观察。男37例,女23例,年龄≥40岁43例,<40岁17例。颈椎病的诊断以X线摄片确诊。脑电图描记采用日本光电14导脑电图机,均用针极置于3、4、5、6、7、8、9、10、13、14、17、18位,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全部病例均进行单、双侧极导联,过度换气分别描记。脑电图诊断标准按冯氏标准[1]。坚持临床治疗3个月后复查脑电图进行对比。结 果160…  相似文献   

20.
对42例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的脑膜瘤患者行脑电图检查,结果表明,脑电图异常占95.24%,其中定位与临床符合率为64.29%,定侧符合率为26.19%,讨论了脑膜瘤脑电特点及定性诊断价值,认为脑电图仍为一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