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鼻唇沟、眉弓、l:l周、头皮、发际、耳后及上胸、腋窝、外阴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中医称“油面风”、“白屑风”。临床上以红斑、鳞屑伴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主要特征,重者可伴有渗出和继发感染。目前西医对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大多采用内服抗感染、杀菌、去脂、止痒,一时见效,但易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正脂溢性皮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发生于头面部、胸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中干性脂溢性皮炎的主要症状是红斑上覆白色鳞屑并伴有瘙痒不适,该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糠秕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皮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2])。西医治疗脂溢性皮炎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抗真菌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疗效肯定但有较高的复发率~([3])。中医称面  相似文献   

3.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学“白屑风”“面游风”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脂溢性皮炎的主要病机为素体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所致。治疗急性期以疏风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以润燥祛风止痒为主,目前中医外治疗法在脂溢性皮炎治疗中被广泛运用,包括中药溶液外用、梅花针叩刺、穴位埋线、火针等多种方法,具有剂型丰富、使用便捷、疗效显著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医外治疗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治疗脂溢性皮炎提供更多的临床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4.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炎,现代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与内分泌紊乱有关,系皮脂分泌过多,皮肤表面菌群失调,导致细菌大量生长繁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皮红斑脱屑,干燥或油腻,瘙痒,病程迁延难愈。本病属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多为嗜食辛辣油腻,脾胃湿热内郁,积热上蒸,复受外邪,  相似文献   

5.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主要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通常发生于头皮,亦可蔓延至其它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口服蒙药治疗得到了较满意的疗效。本文以蒙医学理论为指导,对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临床分类与...  相似文献   

6.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白屑风"、"面游风"。病因主要由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临床辨证以血热风燥和肠胃湿热多见,治法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和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加减用药,文章对脂溢性皮炎的历史沿革,中医内外治法进行研究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多位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皮肤区域,如头面部、腋窝等,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与皮肤皮脂腺分泌过多的脂肪性分泌物及与滋生繁殖的马拉色真菌感染有关~([1]),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影响脂溢性皮炎患者病情的因素较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饮食、环境等~([2])。由于脂溢性皮炎的好发部位是头面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会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中医药在辨证论治思  相似文献   

8.
正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的"面游风"范畴,或者又叫"白屑风"。单独用西药治疗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治愈率不高,而且容易复发。笔者于2013年3月-2013年9月对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21例典型面部脂溢性皮炎[1]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62例,男37  相似文献   

9.
中药内服外治治疗脂溢性皮炎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面游风”,系发于头、面、耳及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西医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欠佳。笔者自2006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该病8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止痒酊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171003)乔艳贞,武富良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在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们,如头皮、眶上、鼻唇沟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为油脂状鳞屑,境界明显,损害严重,重者形成湿疹糜烂面,头部可被覆油腻污秽的痂皮,属于中医“白...  相似文献   

11.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与皮肤表面毛囊部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有关的皮肤病,属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和"纽扣风"的范畴。在临床上,脂溢性皮炎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多用口服抗组胺药、消炎药、抗真菌药及B族维生素,一时见效,但容易反复发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脂溢性皮炎的中医临床研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辨证治疗寻常型痤疮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扈晓成 《河北中医》2005,27(8):584-585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好发于面、胸、背等脂溢部位,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也有扩大趋势。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一定心理压力。2004-06~12,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治疗寻常型痤疮8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脂溢性皮炎与中医“面游风”“白屑风”等病颇相类似。本病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和湿热上蒸所致。  相似文献   

14.
消脂汤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溢性皮炎(SD)是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易于诊断,但难于治疗,且易反复,因发生在颜面部而影响美观。近年来,由于饮食和精神因素的影响,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 2 0 0 0年以来 ,应用中药治疗皮脂溢、脂溢性皮炎、痤疮等与皮脂腺分泌过盛有关的疾病60例 ,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 ,39例 ,女 ,2 1例 ;年龄 2 7.1± 3.5岁( 1 7~ 5 2岁 ) ;病程 2 .4± 2 .1年 ( 3天~ 1 2年 )。其中皮脂溢 1 1例 ,脂溢性皮炎 2 2例 ,痤疮 1 0例 ,二者或三者并存 1 7例。中医辨证多属胃肠湿热型 ,少数属血热风燥型 ,多数患者都进行过不同治疗 ,效果欠佳。治疗方法以茵陈、丹参各 1 5~ 2 0 g,防风 6~ 9g为基本方 ,热重者加金银花 1 0~ 1 5 g,痒重者加白癣皮 1 0~ 30 g,脾虚者加白术 1 0~ 1 …  相似文献   

16.
论清热利湿法治疗皮脂溢出性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文球 《光明中医》1999,14(2):13-17
根据现代皮脂腺疾病中的皮脂溢出、脂溢性皮炎、寻常痤疮等疾病,都有皮脂分泌过旺、皮脂外溢及皮肤油腻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我们可以把上述几个疾病统称为“皮脂溢出性皮肤病”。皮脂溢出性皮肤病相于中医外科文献所指的“肺风”、“粉刺”、“酒糟鼻”等范畴。明·申...  相似文献   

17.
脂溢性脱发(简称“脂脱”)是在头部脂溢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脱发症,多见于成年男性,临床类型有油性(即湿性)和干性之分,视其表现颇似中医文献有关“油风”、  相似文献   

18.
皮脂溢出症是指皮脂腺分泌机能亢进,主要表现为头皮多脂、油腻发亮、脱屑较多,其他皮脂腺发达部位如面部、上胸、背部也可发生。本病常于青春期发病,多并发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和痤疮等。西医一般采用维生素VB2及VB6、乙烯雌酚或抗雄性激素制剂等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笔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本病40例,收效甚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6年。临床表现以头部、颜面、肩肿、胸部皮脂分泌多,使毛发油光,拭去后又复溢出,且常并发脂溢性皮…  相似文献   

19.
欧阳卫权 《中医杂志》2008,49(11):1050-1050
面赤,即面部红斑.多见于现代医学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此种"面赤",若仅因其皮损干燥、脱屑而简单地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往往疗效欠佳.笔者临床辨证选用以下数方治疗,效果显著.现就各方证特点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20.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白屑风、面游风,因皮肤油腻而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主要是由素体湿热内蕴,或感受风邪外袭所致。该文主要论述楂曲平胃散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证经验,该型是由于患者恣食肥甘厚腻和辛辣之品,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结皮肤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