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你也咳嗽?是不是感冒了?今年感冒特别严重,我们那儿好几个人都被传染了……""高烧,头痛,输液都两天了,还不怎么好……"今冬感冒又流行,你碰上这样的情况了吗?流感,正如"流行性感冒"其名,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常可引发大流行。通常从每年11月入冬开始,直至第二年开春(即3月左右),都是流感的高发期。中医认为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从而引起流感,所以也称之为时行感冒。  相似文献   

2.
寒是六气之一,若寒气变化异常,伤人正气、致人疾病,这种"不正之寒气"中医即称之为寒邪(淫)。寒邪致病主要表现为伤人阳气,具有凝滞、收引等特点。寒邪致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异常气候因素,应该还与物理、化学因素、气象因素、生物致病因子、机体的体质、反应性甚或某些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都是慢郎中?常听患者说:"中医是用来慢慢调养的,急症还是要去看西医。"其实中医急救的手段不胜枚举,也并不局限于为世人所熟知的"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这类口服药物。中医外治的方法,在急救过程中也有奇效。  相似文献   

4.
卵巢囊肿是妇科卵巢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上病情发展较缓慢,随囊肿的缓慢增大,常有月经紊乱、腹胀腹痛等表现。近年来,中医对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成果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根据卵巢囊肿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癥瘕"、"肠覃"、"积聚"等范畴。《灵枢.水胀》曰:"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较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退变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病骨质增生、老年性关节炎等,在中医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痹者,闭也;闭塞不通,邪气凑虚,着而不去,血气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风寒湿三气之为病,痹证其要徵也。惟三气之至有偏胜,体气之禀赋有厚薄,饮食起  相似文献   

6.
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中医脉学的创始人,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盛誉.其医学思想至今仍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而他提出的"六不治"更为医学者所熟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兹以现代医学观点简单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中医内科的一大病种,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大多数风湿免疫性疾病.痹证作为一个病被详细论述首先见于《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1 ]33."五脏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1]33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感冒是统称。实际上感冒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是喉咙肿痛。有的是喉咙发痒、咳嗽、胸痛。有的是喉咙有阻塞或有粘痰。有的是流鼻涕、打喷嚏。有的是头痛畏寒、发烧,全身关节疼痛等等。感冒的预兆往往是感到背部有阵阵寒气。到了寒冷的季节,预防这种现象,只要背部穿上一件棉坎肩或皮背心,就能使你身体的背部暖和些,也可以做为预防感冒的一种方法。容易感冒的人大多是体质瘦弱,皮肤衰弱和神经质的人。这种人首要的是补充钙质和进行增强皮肤抵抗力的锻炼。据日本《日刊工业新闻》报导说:囚为体质虚弱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有首歌唱到,"爱情就像是一场重感冒"。虽不见得人人真爱过,但感冒这病几乎每个人都得过。那么,真的可以"等烧退了就好"么?平常得了感冒,有些人确实不觉得冷,只是发热,鼻涕是黄的,痰也是黄的,而有些人却流清鼻涕、头痛身痛,恶寒重,发热轻。有中医常识的朋友清楚,这是风热和风寒两种最常见感冒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现在已经是12月份,大雪、立冬接踵而至,冷空气活动频繁,引发的自然更多是发热并不严重的风寒感冒,快找些药来吃才是正确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原文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人,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疟之状。简析胃中有宿食不消化,是因为脏气虚弱,有寒气停留在脾胃之中,故使谷物不得腐熟消化。宿食没消化干净,新的食物又进入胃中,因为脾气弱的缘故,新的食物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种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不太一样,所以中医强调,人体病症,无论内伤外感,皆应考虑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体质的阴阳盛衰,杂合而治. 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吃药,所以"吃药顺天时",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共识之一.《内经》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也有根据季节和区域气候调整药剂量的具体论述.以外感风寒(即感冒)为例,在用药上,南方用辛温轻剂就够了,而北方人则需用辛温重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发病规律。方法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建立感冒/时行感冒中医证候数据库,同时利用现代基因诊断技术明确诊断,分析不同种类病毒所致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确立感冒/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结果甲型H1N1组就诊时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依次为发热(100%)、苔黄(100%)、脉数(100%)、头重(97.6%)、头重如裹(97.6%)、身体困重(97.6%)、脉滑(97.6%)、咳嗽(96.4%)、倦怠乏力(94%)、有明确接触史(90.5%)、鼻塞流清涕(90.5%)。证素集中在表、湿、热、外风、肺、气虚6种,没有寒证素出现,说明甲型H1N1病毒感染人体后有其特殊的中医证候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风热疫毒"。结论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生是人体、病毒和六淫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和病毒的存在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六淫邪气在外感热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血瘀出血兼证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尚未见到此名。但其证候在临床疾病中是常见证、多发证,其相关内容在诸多中医临床著作中每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即有"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之记载。文中描述了寒气所致的血液改变,既可发为"痈疡"、"厥心痛"等寒凝血瘀的病证,也可有"呕血血泄鼽衄"的出血改变,甚至出现瘀血攻心之"善悲、时眩仆"。"血变"一词,首次概括了"血瘀  相似文献   

14.
痹证记载源于中医古籍<内经*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则为行痹,寒气胜则为痛痹,湿气胜则为著痹也."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内经*素问>痹证理论的基础上对GFDB3痹更有明确论述:"诸肢节疼痛,身体GFDB3羸,脚肿为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冬季漫长而严寒,全年有风,临床上膝关节痛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曾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膝部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膝痹.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属中医症瘕、肠蕈、腹痛等范畴。中医对卵巢癌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营,……,息肉乃生。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感冒这种"小病",很多人都习惯于自己用药治疗。像是冬天天气寒冷,受了风寒,头痛发热、咳嗽咽干、全身酸痛、鼻流清涕时,不少人就会选择冲一袋同仁堂的感冒清热颗粒喝。特别是如果服用及时,风寒感冒还在初起阶段,那么可能只喝了一两袋,效果就出来了,感冒症状很快会得到缓解。冬春季等容易气候骤变的时期也是流感高发期。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指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从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何泉善 《河北中医》2009,31(4):555-555
奔豚是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病时,异常痛苦,发作过后,即如常人,而无积块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原因,主要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素体阳虚,下焦有寒,使肾水之寒气上冲而引起。《诸病源候论》云:“夫人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日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饮食辄呕,气满胸中,  相似文献   

19.
"哟!小家伙睡得真香呢,还打呼!"打呼噜在许多中老年人眼中代表着睡得踏实,但是并非如此,它其实是一种呼吸暂停综合征.腺样体肥大是3~10岁儿童打呼噜常见原因之一. 中医文献中并没有与腺样体肥大对应的病名,根据《灵枢》中"颃颡者,分气之所泻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的记载,有中医学者称此病症为颃颡不开...  相似文献   

20.
<正>许荣正主任中医师为台州市首批名中医,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致力于"针至病所"相关理论的研究,在传承中创新,运用"集针刺法"治疗经筋疾病,疗效显著。现总结其经验,介绍如下。1集针刺法的认识《内经》针刺法有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其中多针刺法有齐刺和恢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灵枢·官针》)是正中先刺一针,再于两旁或上下各刺一针,三针齐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