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对50例成年人的正中神经掌皮支进行了局部解剖学研究,结果如下:50侧均存在掌皮支,自正中神经挠侧发出,位于掌长肌和挠侧腕屈肌肌腱之间的深方,发出点距离“0”点即远侧腕横纹46.0mm。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预防腕、掌部手术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和掌皮支损伤后修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40侧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分支与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40侧标本均有掌皮支,在掌长肌腱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45.6±20.3)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19.3±11.6)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8.2±3.5)mm处浅出掌腱膜。掌皮支长(49.4±24.8)mm,起点处宽(1.2±0.8)mm。掌皮支分3支者22例(占55%),分2支者12例(占39%),1支者6例(占15%)。掌皮支主要分布于鱼际区和掌中区。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在掌长肌腱桡侧作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4.
5.
6.
正中神经掌皮支血供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例上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是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民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动脉掌浅支的分皮,共135支,平均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方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7.
<正> 检查了成人111例、儿童3例和婴儿12例正中神经的位置和它通过前臂及腕管的行程。成人出现10%正中神经偏离正常位置,其中5%不在腕管桡侧而在第3、4指浅屈肌腱之间通过腕管。另外5%不在屈指肌腱浅面而靠其深面,或者在腕管桡侧或者在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修复正中神经返支提供带血管蒂神经桥接的有关数据和掌皮支血供的解剖学资料。方法用体视学方法研究了40侧灌注红色乳胶液的返支和掌皮支的营养血管。观察返支营养血管的来源、长度、外径和进入神经干的方式;观察掌皮支营养血管的来源和进入神经的方式。结果返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掌浅弓凹侧筋膜支(称之来源动脉)。来源动脉起点至“零点”距离(11.62±2.30)mm,外径(0.95±0.10)mm,长度(10.12±1.30)mm。营养动脉主干长度(2.84±0.10)mm,外径(0.42±0.15)mm。营养动脉从返支主干近侧1/3段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86.5%;从返支中、远侧段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14.5%;掌皮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尺动脉(占52.5%)和桡动脉(占37.5%),以直式、伴入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返支营养动脉可作为血管蒂神经移植的受体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cm(7.5~8.1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cm(6.1~6.6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cm(5.1~6.1cm),起始外径为1.2mm(1.1~1.4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cm(8.9—9.7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正中神经返支的观测及表面解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0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进行观察、计测,82±3.84%源于正中神经主干分叉处。依其形态分为多支形(85±3.57%),双支型(10±3.60%),单支型(1±0.99%)、重复型(4±1.96%)。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各肌神经分布呈多源性,拇对掌肌98%由正中神经返支支配。设计自舟骨结节中点与手掌第2指胰中点连线为纵轴线,通过第1掌骨小头顶端作纵轴线垂线为横轴线,以此座标测计正中神经返支的表面Ⅰ解剖定位。采用距纵轴线尺侧10~15mm设计适于临床应用的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相似文献
12.
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解剖学数据,为正中神经的创伤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发出的前臂段浅层肌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分支类型有1支型、2支型、3支型和4支型。其中,旋前圆肌支以3支型(87%),指浅屈肌支(90%)以4支型,桡侧腕屈肌支(96.7%)和掌长肌支(96.7%)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主要集中于前臂的4%~65%。结论确定了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在前臂的危险区间;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相似文献
13.
在40具成人尸体的80侧上肢中观测了正中神经在肘部和肘上部的受压因素。肘上部臂筋膜和肘部肱二头肌筋膜的增厚和紧张、异常的腱性结构、Struthers 韧带等,均可造成正中神经受压。本文并利用700侧成人干燥肱骨,统计和观察了肱骨髁上突的出现率和形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 :(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 83 %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 ,至 5 /16平面 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 1/2以上。 (2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 5 .3± 0 .7cm。结论 :.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 ,以选择在前臂远端 (或以远 )直接修复为宜。 相似文献
15.
手掌分区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手掌病变、作神经吻合及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掌借5条横平行线和掌纵纹,分为桡、尺两部及6个区。解剖并观察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在手掌各区的分支及分布。结果:正中神经掌皮支和主支位于Ⅰ、Ⅱ区,主支在Ⅲ区形成4种形态的伞形结构,在C线处发出第1~3指掌侧总神经。正中神经返支由伞形结构桡侧发出,经B1点入大鱼际。尺神经主支和掌皮支位于Ⅰ区。浅支在A1点分为指掌侧总神经和小指掌侧固有神经,深支于A1点入手掌Ⅱ区深面。指掌侧总神经在E线分为指掌侧固有神经。结论:手掌神经有按区分布的特点,有助于手掌损伤离断神经的寻找和吻合,以及手掌神经阻滞麻醉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制作塑化标本的大体解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化标本不需用福尔马林液保存,无毒无味,且使用时间长。现在尸体材料来源越加困难,标本经塑化后使用和保存对教学和科研都非常有益,这也是人体解剖学标本发展的一个趋势。现有的技术资料对标本的塑化过程已有详尽介绍[1,2]。故本文重点介绍为制作塑化标本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18.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肘上部受压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穿经此处受到某些解剖结构压迫所至,它的原因是多种的,成人和儿童皆可发病。由于在每个病例中正中神经受压因素和程度的不同,所以,不同病例的症状及体征区别较大。典型的主诉为:前臂放散性疼痛,手握力降低,拇指和食指麻木或无感觉。当前臂用力旋前或抵抗前臂旋前,或屈肘,或前臂被动旋后时疼痛加剧,压迫正中神经通过该处的某一点时可出现沿正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正中神经受压的解剖因素。结果: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非覆盖型80%(40侧),部分覆盖型12%(6侧)和全覆盖型4侧(8%)。64%(32侧)反转筋膜斜过正中神经前方。18.6%(8侧)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明显腱束,94%(47侧)尺骨头浅面有增厚腱膜。指浅屈肌起始两头间的形态结构:88%(44侧)联合腱弓型,4%(2侧)纤维弓,8%(4侧)指浅屈肌腱束。结论:正中神经通过前臂上段及肘部时,肱二头肌腱膜,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反转筋膜和肌内腱束,尺骨头浅面的腱膜,指浅屈肌起始部的联合腱弓和纤维弓等可能是导致其受压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