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测定耐伊曲康唑烟曲霉临床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自一例对伊曲康唑无效的肺曲霉球患者体内系列分离6株烟曲霉。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微量液基稀释法M38-A方案和E-test法测定6株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 6株烟曲霉中,2株对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 0.5 μg/mL,其他4株的MIC均 > 16 μg/mL;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6株烟曲霉的MIC分别为1 μg/mL和0.25 ~ 1 μg/mL,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6株烟曲霉的最低有效浓度均 ≤0.03 μg/mL。E-test法测定结果也显示,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对6株烟曲霉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结论 耐伊曲康唑烟曲霉临床株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伏立康唑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96孔板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单用或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活性。结果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50%和80%最低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均 > 32 mg/L,两性霉素B的SMIC50为1 ~ 2 mg/L,SMIC 80为4 ~ 8 mg/L。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有协同效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联合,以及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均无协同作用;所有组合均未见拮抗效应。结论 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活性,与伏立康唑联合能够增强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米卡芬净等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对米卡芬净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建立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法和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来评价白念珠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敏感性。结果 30株白念珠菌生物膜中,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均耐药(SMIC80≥64μg/ml);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SMIC80≤1μg/ml),26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MIC80>1μg/ml);27株对米卡芬净敏感(SMIC80< 16μg/ml),3株对米卡芬净耐药(SMIC80≥16μg/ml)。经统计学分析,就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敏感性而言,米卡芬净和氟康唑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736.36, P<0.0125),米卡芬净和两性霉素B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529.95, P<0.0125),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2.29,P>0.0125)。结论 白念珠菌生物膜对目前常用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明显耐药,而对米卡芬净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生隐球菌H99野生株和PMT4缺陷株所形成的生物膜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介导的长侧翼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新生隐球菌H99的PMT4基因;采用基础培养基96孔板培养的方法建立生物膜体外模型;兔中心静脉插管、管内放置聚苯乙烯薄膜的方法建立生物膜动物模型;用M27A2药敏方案和MTT方法检测生物膜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M27A2方案: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对缺陷株游离细胞和野生株游离细胞的MIC之间以及生物膜细胞与游离细胞MIC之间的差异不大.体内外模型的MTT检测均发现,缺陷株生物膜细胞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比野生株明显增高,可达16~64倍.结论 M27A2方案不适用于生物膜细胞的药敏试验,而MTT方法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方案;PMT4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药物抵抗至关重要,PMT4及其产物可能成为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马尔尼菲青霉(PM)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对伏立康唑和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M27-A2和M38-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 及氟康唑对14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25株临床人PM分离株25 ℃菌丝相及37 ℃酵母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比较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MIC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株菌在两种不同温度相下的MIC差异性。结果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PM寄生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1250、0.1250 ~ 1.0000、0.0313 ~ 0.5000、0.2500 ~ 4.0000、2.0000 ~ 8.0000 mg/L;对PM寄生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78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1.0000、0.2500 ~ 2.0000、1.0000 ~ 8.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2500、0.0625 ~ 1.0000、0.0313 ~ 1.0000、0.2500 ~ 4.0000、2.0000 ~ 32.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39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2.0000、0.1250 ~ 2.0000、2.0000 ~ 16.0000 mg/L。5种抗真菌药物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敏感。同一温度下伏立康唑对两种不同来源PM的MIC最低,其他药物的MIC依次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同一药物在同一温度下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PM临床分离株的MIC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对同一菌株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下的MIC存在差异。结论 PM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高;来自于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的MIC类似;菌相的改变可影响PM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 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 + 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 + 唑类、氟胞嘧啶 + 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 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 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体外真菌药敏结果和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调成菌悬液并转移至药敏培养基中混匀,然后将混匀的酵母菌悬浮液接种到ATBTMFUNGUS 3酵母样真菌敏感性检测试纸条上孵育,可以通过肉眼判读杯状凹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获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同时临床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84株马尔尼菲篮状菌均显示两性霉素B MIC<0.5 mg/L,伊曲康唑MIC<0.125 mg/L,伏立康唑MIC<0.06 mg/L。73株(86.90%)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康唑MIC≥1 mg/L。69株(82.14%)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胞嘧啶MIC≥4 mg/L。药敏结果显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均处于低水平,而对氟康唑和氟胞嘧啶MIC均处于高水平。84例患者中有7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均死亡,77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74例治疗好转,治疗好转率96.10%。两性霉素B治疗组好转率96.88%,伏立康唑治疗组好转率9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可以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不推荐选择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1Tr)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通过实时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5~2mg/L,卡泊芬净的最低有效浓度(MEC)范围是0.125—0.25mg/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mg/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抑制5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和SMIC。(抑制8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范围分别是2~〉32mg/L和8~〉32mg/L,卡泊芬净的SMIC∞和SMIC8D范围分别是32~〉256mg/L和256~〉256mg/L,伏立康唑的SMIC∞和SMIC。范围分别是4~〉256mg/L和32~〉256mg/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0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最明显;12、16、24h时MuMDR1、AfuMDR2、Af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Af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游离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同期住院患者口腔分离的念珠菌菌株242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临床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9.20%、10.34%、5.75%及0%,非白念珠菌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9.70%、11.76%、7.35%,1株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一定的耐药性,无两性霉素B耐药;非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比例高于白念珠菌,尤其是对氟康唑,少数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紫等5种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根据M27-A2方案检测甲紫、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67株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白念珠菌25S核糖体 rDNA基因内含子区,根据PCR扩增片段将白念珠菌分为A(36株)、B(23株)、C(8株)基因型,分析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株白念珠菌中,8.96%对氟康唑、2.98%对伊曲康唑、1.49%对酮康唑耐药,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甲紫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125 ~ 4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白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论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临床用药选择上应引起注意,甲紫的抗真菌作用值得重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性,并研究酵母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法的可比性。方法采用Etest法和NCCLS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M 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6株氟康唑耐药株对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值范围分别均>256μg/m l和>64μg/m l,23株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M IC值的范围分别为0.05~2μg/m l和0.125~1μg/m l。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的M IC一致率为83.3%。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复性,Etest法可作为一种较好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产孢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检测暗色真菌对九种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暗色真菌对9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价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方案(M38-P)应用于暗色真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 参照M38-P方案,受试菌株共45株,包括卡氏枝孢14株,裴氏着色霉8株,紧密着色霉3株,疣状瓶霉16株,离蠕孢2株,德氏霉1株及弯孢1株.所用药物为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6cfu/mL,孵育温度35℃,培养时间5~7d.结果 45株暗色真菌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较高,部分菌株对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存在耐药现象.结论 M38-P方案可用于暗色真菌的药敏试验研究,耐药菌株的发现提示在今后的治疗中药敏测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常用抗真菌药在酵母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了5种常用抗真菌药相互联合应用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MIC几何均值比单用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特比萘芬加氟康唑、特比萘芬加伊曲康唑三种联合的协同相加作用最为明显,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其他6组联合用药虽有少量菌株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其主要仍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5种常用抗真菌药对致病酵母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 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pH值对微量液基稀释法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颁布的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2,测定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OR)、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和米卡芬净(MCF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调整RPMI-1640液体培养基的pH值至4.5,测定FLC、VOR和ITC的MIC值。结果FLC的MIC值均>64μg/mL;VOR的MIC值,6株菌>16μg/mL,1株为2μg/mL,3株<1μg/mL;ITC的MIC值,7株≥1μg/mL,3株为0.25~0.5μg/mL;MCFG的MIC值为0.125~0.25μg/mL,AMB的MIC值为1~2μg/mL;使用pH值为4.5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不明显。结论10株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MCFG均敏感,部分菌株对VOR和(或)ITC交叉耐药;部分耐FLC的白念珠菌对AMB的敏感度有所降低。降低RPMI-1640的pH值,可明显减少拖尾现象,但不影响药敏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和环境来源曲霉的基因分型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曲霉的药敏结果。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型方法对45株烟曲霉、59株黄曲霉和30株黑曲霉进行基因分型,采用M38-A方案分析曲霉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5株烟曲霉产生8种基因型,59株黄曲霉产生12种基因型,30株黑曲霉产生5种基因型。8种基因型烟曲霉对特比萘芬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092,P < 0.01),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种基因型黑曲霉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185,P < 0.05),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型别的烟曲霉和黑曲霉对部分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方法 自1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体内分离得到1株烟曲霉,分别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38-A2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和卡泊芬净对该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有效浓度(MEC);并对该菌株中唑类药物靶酶基因cyp51A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该菌株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分别为≥16、8、1 mg/L,卡泊芬净的MEC为0.5 mg/L。E-test法显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泊沙康唑的MIC分别为≥32、≥32、12和≥32 mg/L,卡泊芬净的MIC为0.047 mg/L。对cyp51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后发现,该菌株的cyp51A序列中存在启动子区-288到-322位间34 bp的串联序列的插入,以及该基因编码区364位碱基的点突变(T364A),导致了编码区98位亮氨酸的置换(L98H);该菌株的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137位碱基(A137T)、585位碱基(G585A)、814位碱基(C814A)、836位碱基(G836C)、991位碱基(T991C)、1350位碱基(A1350G)的突变,并分别导致编码区相应氨基酸的置换。结论 分离到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株,该菌株的cyp51A基因存在启动子区34 bp的串联序列插入和编码区364位的突变(T364A),这种变化参与了其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交叉耐药;该菌株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点突变,并可导致相应部位的氨基酸置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