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志琴  马冠生 《卫生研究》2006,35(3):370-373
近年来对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和骨量关系的研究颇有争议。有许多研究认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量有关联。但还有一部分研究未能证实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量的关联。本文就VDR基因与钙吸收、骨量、药物治疗的关系和VDR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它基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家系和孪生子研究表明,遗传是决定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参与骨代谢的蛋白质、激素及细胞因子等与骨量有关的侯选基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这些基因多态性与骨量关系的研究进展、局限性以及前景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影响青春期骨量发育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期前儿童少年骨量增速开始大大提高,并持续3~4年,然后变缓直至成年早期峰值骨量形成,在此期间骨密度增长了约50%,骨矿含量约增长了2倍,积累约50%的峰值骨量。青春期少年骨量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方面影响骨量的基因很多,目前的研究结论不一;环境因素以钙摄入量、性激素水平、体育锻炼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与众多因素有关,而遗传是其中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目前研究的若干候选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基因最受瞩目。该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这两个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从而阐明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骨细胞(OB)是骨形成细胞,对骨组织的生长发育骨代谢平衡,骨量维持和损伤修复起关键作用。细胞凋亡(Ap)参与机体许多病理生理过程。骨代谢动态平衡不仅是由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引起的骨降解,也包括成骨细胞凋亡的参与。有报道认为骨质疏松发生与OB过度凋亡有关。而许多研究认为铅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由此推断铅可能造成OB凋亡增加。本研究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铅对OB凋亡相关基因Fas和Bd-2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凋亡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铅对骨骼系统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体力活动对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长发育期增加骨量的沉积和减少老年期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策略。儿童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前期,参加承重运动能促进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增长,这种优势在运动终止后仍保持较长时间。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的具体影响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研究部位、运动类型以及运动持续时间有关。在老年人中开展的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减少老年人骨量丢失,降低跌倒发生的危险性,但在体力活动终止后对骨量的益处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OL4A1基因多态性与包头地区女性骨密度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来自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96例女性流行病学资料,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研究对象进行骨扫描,应用PCR型-RFLP方法检测COL4A1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OL4A1多态性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结果:调整主要混杂因素后,COL4A1基因TT基因型与绝经前、后女性骨量流失及骨质疏松有显著相关性(P=0.040,P=0.048)。结论:在包头地区人群中COL4A1基因TT基因型是女性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国安  吴涤  张伟  孙洪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46-4048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蛋白(COL4A2)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COL4A2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OL4A2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结果:绝经前后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流失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COL4A2基因CC基因型与绝经前后女性骨量流失及骨质疏松有统计学相关性(OR=18.375,95%CI:5.189~65.065,P=0.000;OR=15.369,95%CI:3.224~73.269,P=0.001)。结论:COL4A2基因CC基因型是女性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08,8(11):116-116
有学者报告,将LRP6基因在成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小鼠骨量明显减少,伴成骨功能降低和骨吸收增加,首次证明了LRP6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D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基因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与众多因素有关,而遗传是其中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目前研究的若干侯选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基因最受瞩目。该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这两个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从而阐明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 BMP-2缓释复合物的成骨性能,并对比其与单纯 BMP-2间成骨差异。方法:该实验采用藻酸钠、BMP-2和氯化钙混合制备藻酸钙-BMP 复合材料,进行体外观察和兔动物试验,通过用 X 线、组织学、骨密度等方法,研究其诱导成骨活性。结果:缓释组和 BMP-2组均在4~12周形成新生骨组织,两组标本均为编织骨形态, X 线、组织学、骨密度等方法,均提示两组在骨新骨形成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缓释组新骨形成量大于单纯 BMP-2组。结论:BMP-2缓释载体复合物刺激成骨与直接应用 BMP-2刺激成骨对新骨形成量存在显著差异,缓释复合物可以持续稳定促进新骨形成,达到缩短骨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起始密码子(Fok I位点)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和L1~L4腰椎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结果 本次研究的有效观察人数为176名.Fok 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2年增长率没有关联.在低体力活动水平(<1197 kJ/d)时,FF基因型女童左侧近端股骨骨密度(THBMD)和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低于Ff+ff基因型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力活动与THBMD和FNBMD增长率有关联,但仅限于FF基因型女童.结论 VDR基因Fok I多态性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低体力活动水平的FF基因型女童可能是骨量增长较低的危险人群,体力活动能促进FF基因型女童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桥蛋白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骨代谢密切相关,敲除该基因的小鼠能抵抗切除卵巢引起的骨质流失,而高骨桥蛋白水平是引起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膳食钙是对骨量影响最大的一种营养素,它不仅影响骨骼的形成,而且影响人一生的骨量状况,包括促进青春期骨量积累、维持青中年时期的骨量稳定、降低老年期骨量丢失。同时,膳食钙对骨量的影响还与骨骼钙需要量和膳食钙的生物利用率有关。只有当骨骼钙处于缺乏水平到饱和阈值水平范围之间时膳食钙摄人才对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食物成分、年龄阶段、生活方式、性别和种族等因素通过影响膳食钙的生物利用率而影响骨量。膳食钙对维持骨量和预防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壮族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选取骨量正常的113例壮族中老年和骨量减少的74例、骨质疏松的196例壮族中老年人合并为骨量减少病例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壮族中老人VDR基因的4个位点(rs731236、rs7975323、rs2228570、rs1544410)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P<0.001,OR = 1.053),去脂体重(P<0.001,OR = 0.911)是影响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主要因素。VDR基因4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rs2228570位点GG基因型与骨量减少风险相关(OR = 3.360,95%CI = 1.565~7.215,P = 0.002),等位基因A和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975323与rs731236位点呈完全连锁不平衡(D’= 1.000),rs1544410与rs731236呈强连锁不平衡(D’= 0.638,r2 = 0.367),rs1544410与rs7975323呈强连锁不平衡(D’= 0.799)。 结论 年龄、去脂体重是壮族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VDR基因rs2228570位点的GG基因型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遗传易感基因,增加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儿童骨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强健的骨骼是健康人生所必需的。何谓骨健康?从骨的发育角度讲,骨健康是骨的发育、形态和功能正常;从骨的生理学角度讲,骨健康是骨的营养、骨的代谢与骨量正常。综合这两个基本概念,儿童骨健康的基本含义可理解为,从胎儿到青春期骨的发育形态、营养代谢和骨量正常以及骨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和抵御骨疾病的能力。根据这一概念,儿童骨健康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骨的发育、营养及骨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青春前期女童钙感应受体(CASR)A986S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探讨其对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53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EA)检测对象全身、L1—L4腰椎、左侧近端股骨的骨矿含量、骨密度以及体成分。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突变扩增PCR技术检测CASRA986S多态性。结果152名对象CASR基因A986S多态性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AA)91.44%,杂合子(AS)7,89%,突变型纯合子(SS)为0.67%,研究对象基因型中含有s等位基因者TBBMD、TBBMC,L1-L4LSBMD均显著低于基因型中不含S等位基因者(P〈0.05)。其中含S等位基因者TBBMD比无S等位基因者低5%,TBBMC下降了约10%。结论CASRA986S基因多态性与骨量有关。有S等位基因者TBBMC、TBBMD显著低于无S基因者。  相似文献   

18.
近120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为8826万。尽管骨质疏松症常发生在老年期,但是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阶段,通常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在青春发育期结束时,可能已达到峰值骨量。儿童青少年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发病率降低50%。因此,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研究的焦点,已转移到如何使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达到最大值,从而预防和延缓成年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影响青少年峰值骨量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初步探讨昆明地区部分青少年骨密度的高低与膳食中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尿道下裂是男性新生儿中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主要是由阴茎和尿道发育异常引起的,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个体差异明显。目前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与尿道下裂有关,包括遗传因素、产前激素不足、母体胎盘因素及环境影响,因此,尿道下裂往往是多因素结合的产物。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研究致力于揭示尿道下裂的遗传基因特点。这些研究包括骨形成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同源盒基因A(HOXA)等基因,涵盖了性别基因的转录、性激素的合成及相关基因的信号传导。尽管目前发现了大量尿道下裂相关基因,但仍需大样本病例临床对照研究明确这些基因的诊断效能及生物学意义。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外显子和全基因组测序也将揭示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好地探索尿道下裂的分子机制,从而探寻合适分子标记物及治疗干预的靶点。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一些与尿道下裂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生长发育期增加骨量的沉积和减少老年期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策略.儿童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前期,参加承重运动能促进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增长,这种优势在运动终止后仍保持较长时间.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的具体影响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研究部位、运动类型以及运动持续时间有关.在老年人中开展的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减少老年人骨量丢失,降低跌倒发生的危险性,但在体力活动终止后对骨量的益处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