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77例,检测其肺功能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法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浓度,并选择同期62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64,P〈0.01);ECP质量浓度与患儿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1)。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且轻度、中度和重度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ECP质量浓度可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仅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及中性粒细胞表面膜糖蛋白(CD6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脓毒症患儿56例,其中严重脓毒症16例,一般脓毒症4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4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外周血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2p、CD63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的CD62p、CD63及CD64水平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般脓毒症组患儿CD62p、CD63及CD6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儿的CD62p、CD63与CD64水平呈正相关(r=0.817、0.796,P均〈0.001),CD62p、CD63、CD64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正相关(CD62p:r=0.883,P〈0.001;CD63:r=0.862,P〈0.001;CD64:r=0.805,P〈0.001)。结论CD62p、CD63、CD64与感染和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IE新生儿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胱抑素C(CysC)的变化。方法对56例HIE患儿(轻、中、重度分别为18、19、19例)及42例正常新生儿用日本O(ympus AU 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血清CK—BB、CysC。结果1.中度HIE患儿血清CK—B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重度与轻度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各组HIE患儿CySC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均〈0.01),中重度HIE患儿与轻度组比较血清CysC均显著升高(P均〈0.01)。2.新生儿血清CK—BB与CysC呈高度正相关(r=0.85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K—BB、CysC水平,可尽早发现HIE患儿的脑、肾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数量及体外扩增活化后产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门诊确诊的哮喘患儿52例(哮喘组),其中轻度间歇26例,轻度持续14例,中度持续12例。另选2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NKT细胞和CD4+NKT细胞的比例,观察NKT细胞和CIM+NKT细胞与过敏指标总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相关性。经α-半乳糖神经鞘胺醇扩增培养活化后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IL-10水平。比较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哮喘组患儿的NKT细胞和CD4+NKT细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在不同病情哮喘患儿中,NKT细胞和CD4+NK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NKT细胞、CD4+NKT细胞的比例与总IgE、EC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扩增培养活化后,哮喘组患儿NKT细胞分泌的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哮喘发病可能与NKT细胞和CD4+NKT细胞数量的低下及功能严重失调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2水平变化及黄芪对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黄芪组(AM组)。以卵蛋白(OVA)致敏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对PALF进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分类计数;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BALF中IL-4、-12水平。结果1.哮喘组BALF细胞总数、EOS绝对值和EOS占细胞总数百分比(E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AM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哮喘组(P均〈0.01);2.BALF中IL-4水平哮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组显著低于哮喘组(P〈0.01);3.IL-12水平哮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M组最著高于哮喘组(P〈0.01)。结论IL-4高表达、IL-12低表达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黄芪下调IL-4、上调IL-12表达水平,可能为其抑制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72例(试验组),按小儿危重症评分分为轻型组、重型组及死亡组。另选同期同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于住院第1、3、5天清晨7时采静脉血2mL,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进行PLT计数。结果轻型组第1天PLT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型组和死亡组PLT计数均明显降低(Pa〈0.01)。第5天,重型组PLT计数明显升高,而死亡组PLT计数持续下降。轻型组第1天AT-Ⅲ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型组和死亡组AT-Ⅲ与轻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轻型组AT-Ⅲ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重型组第5天恢复正常,死亡组AT-Ⅲ活性持续降低。重型组DD第3、5天有所下降,死亡组持续性增高。第1天重型组与死亡组t-PA降低、PAI-1增高,死亡组t-PA持续下降,PAI-1持续性升高。结论SIRS患儿凝血系统紊乱非常普遍,当SIRS程度加重、病情恶化时,紊乱程度更显著。动态监测SIRS患儿PLT、AT-Ⅲ、DD、t-PA、PAI-1对病情估计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1.sICAM-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观察组6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同时期血清sICAM-1含量,其中合并紫癜性肾炎41例,未合并紫癜性肾炎22例,分别与健康儿童对照组24例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早期血清sICAM-1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恢复期下降(t=4.335,5.448,P均〈0.01);未合并紫癜性肾炎患儿早期和恢复期血清sICAM一1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早期血清。ICAM-1含量较未合并紫癜性肾炎患儿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恢复期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AM-1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炎症性变化机制参与过敏性紫癜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ICAM-1含量变化与损害程度有关,急性期血清sICAM-1含量增高可作为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淋巴瘤的发生、分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8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儿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患儿(P〈0.01);缓解者较治疔前明显降低(P〈0.01);B组高于A组(P〈0.01);HL与NHL的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动态监测VEGF对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在矮小症儿童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124例青春发育前矮小症患儿用精氨酸激发试验和可乐定激发试验检测其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并根据患儿GH峰值分为生长激素缺乏组(GHD组,40例)、特发性矮小组(1SS组,84例)。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1和IGFBP-3。对GHD组、ISS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进行两两比较。2.对15例GHD和30例ISS患儿予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0.1IU/(k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身高、体质量、骨龄及血清IGF-1、IGFBP-3,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结果1.GHD组和ISS组患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a〈0.01),GHD组与ISS组患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1),GHD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GF-1、IGFBP-3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诊断GHD,IGF-1的特异性为67.8%,敏感性为75%;IGFBP-3的特异性为88%,敏感性为85%。2.rhGH治疗后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前血清IGF-1与治疗6个月生长速度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1);治疗6个月后IGF-1的变化与治疗后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结论IGF-1、IGFBP-3可用于儿童矮小症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细胞炎前因子测定对感染性腹泻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炎前因子水平变化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173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细胞炎前因子IL-6、TNF—α、IL-8水平,并与32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无论是细菌性肠炎还是病毒性肠炎,细胞炎前因子均高于对照组;且TNF—α在细菌组增高较病毒组增高明显,有显著差异(t=7.460P〈0.01);IL-6在病毒感染时明显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细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073P〈0.05);IL-8在细菌和病毒组均较对照组升高,但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t=1.80P〉0.05)。结论 当临床不易鉴别小儿腹泻感染病原时,可借此检测来作辅助诊断,以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2例设为介入治疗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50例。健康对照组与介入治疗组术前、术后10d分别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介入治疗组患儿术前潮气呼吸肺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每分通气量(MV)无明显差异(P〉0.05),呼吸频率(RR)增快,潮气量(VT/kg)减小(P〈0.01);吸气时间(TI)及吸呼比(TI/TE)缩短(P〈0.01);达峰时间(TPEF)、达峰时间比(TPEF/TE)、达峰容积(VPEF)及达峰容积比(VPEF/VE)降低(P〈0.01);潮气呼吸呼气峰流速(PTEF)增快(P〈0.01),剩余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减低(P〈0.01),而剩余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75%)、剩余50%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50%)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组患儿术后10d潮气呼吸肺功能与术前相比,RR下降,VT/Kg增加(P〈0.05),TI及TI/TE上升(P〈0.05或P〈0.01);TPEF、TPEF/FE、VPEF及VPEF/VE增大(P〈0.05或P〈0.01);PTEF减慢(P〈0.05),TEF25%增加(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介入治疗能改善先心病患儿肺功能,但肺功能的完全恢复尚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48例,予以GC治疗,并辅以钙尔奇D片,分别在GC治疗前(活动期)、激素治疗尿蛋白转阴后(缓解期)及肾病持续缓解5个月时(恢复期)检测血清骨钙蛋白(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素(PTH)和钙水平。以同期儿保科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INS患儿活动期血清BGP、钙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BALP、FPT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血清BGP最著低于活动期(P〈0.01);血清BALP较活动期明显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VFH高于活动期(P〈0.05);血清钙高于对照组(P〈0.01),与活动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NS患儿恢复期血清BGP、BALP、PTH、钙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S本身和GC治疗均可引起患儿骨代谢异常,但只要合理应用激素并及时补充VitD和钙制剂,骨代谢异常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儿童慢性咳嗽尤其与哮喘相关的慢性咳嗽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17例5~16岁慢性咳嗽患儿的血清ECP和肺功能,其中哮喘发作组53例,哮喘缓解组3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组22例,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组12例;另设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血清ECP水平在哮喘发作组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PN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最大呼气峰流速(PEF)预计值、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3)预计值、用力肺活量(FVC)预计值哮喘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缓解组、PN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型哮喘组P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3、FV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ECP是导致气道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重要介质,血清ECP水平可反映气道高反应性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特异性及敏感性。ECP可作为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可用于筛选不典型哮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尿液足细胞(UPC)水平,探讨三者水平与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 ELISA测定38例接受治疗的PNS患儿缓解前后血清CysC、MIF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odocalyxin以检测尿液足细胞(UPC)水平;并与1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2例激素敏感型患儿治疗前后MIF均升高(P〈0.05或P〈0.01),CysC及UPC无明显变化(Pa〉0.05);16例激素耐药型患儿治疗后CysC、MIF及UPC显著升高(Pa〈0.01)。与激素敏感型比较,激素耐药型治疗前CysC、MIF及UPC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a〈0.01)。与治疗前比较,激素敏感型治疗后CysC、UPC无显著差异(P。〉0.05),MIF显著降低(P〈0.01);激素耐药型CysC、UPC显著升高(Pa〈0.05或Pa〈0.01),MIF无显著性差异(P〉0.05)。16例激素耐药型患儿加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10例病情缓解,缓解组CysC、MIF、UPC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a〈0.01),6例未缓解组CysC较缓解组明显升高(P〈0.01),MIF、UPC亦升高(Pa〈0.05)。结论 血清CysC、MIF水平及UPC排泄可作为反映PNS患儿病情、评价治疗效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在小儿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CE技术检测40例不同时期AL患儿,包括初发组20例(其中检测外周血、骨髓各10例),部分缓解(PR)组10例检测骨髓,完全缓解(CR)组10例检测骨髓。另选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外周血。骨髓和外周血采用SCE技术制作标本,每例分析40个中期分裂相,计数SCE频率。结果初发组骨髓和外周血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a〉0.05),初发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SCE频率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初发组和PR组比较,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a〉0.05),初发组与CR组比较,SCE频率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PR组和CR组比较,SCE频率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SCE频率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SCE在小儿AL中可用来进行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患儿及治疗后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1例癫痫患儿在癫痫发作24h内、用药4、12周分别进行定量测定其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发作后24h:癫痫组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婴儿痉挛症组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a〈0.01);局限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组比较,2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4周:癫痫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用药后12周:根据癫痫控制标准,控制2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各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无效组与其他各组比较,S-100β、GFAP蛋白水平仍高(P〈0.05);其余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癫痫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经直线相关分析呈高度正相关(r=0.54P〈0.01)。结论 血清S-100β、GFAP水平在发作后癫痫患儿明显升高,临床控制效果与S-100β、GFAP蛋白水平高低、下降速度有关,二者可作为早期预测脑损伤、损伤程度并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IL-6变化及与冠脉扩张(CA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2例KD患儿和14例正常对照儿童IL-6水平,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根据病程不同分期、是否出现CAD及治疗前后观察患儿IL-6水平变化。结果①58例急性期患儿IL-6水平明显高于11例亚急性期患儿、14例正常对照儿童(P均〈0.0.5);②IVIG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1例CAD患儿IL-6水平高于46例无CAD患儿(P〈0.0.5);于恢复期入院的3例冠脉瘤样扩张患儿IL-6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KD患儿IL-6水平急性期显著增高,并随病程逐渐下降,对其检测有助于了解川崎病病程的发展;冠脉瘤患儿IL-6水平在恢复期持续增高,可能是免疫性炎症损害持续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痰液炎性细胞与儿童发作期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反映气道炎症状况的痰液炎性细胞测定在哮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in等的诱导痰技术,对105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30例,非感染诱因组75例)的新鲜痰涂片进行迈-格氏加姬姆萨(May-Gruenwald′s Gimsa)复染法和巴氏(Papanicolaou)染色法染色,做细胞学分类计数,测定痰液炎性细胞百分比,同步检测变应厚皮试和肺通气功能。结果: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中痰液嗜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位数分别为4%、74%与非感染诱因组(分别为13%、30%)比较、两种细胞各组间差异无有显著性(P<均<0.01),非吸入激素组和不正规吸入激素组中的嗜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75%、15%,与正规吸入激素组(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伴有中性粒细胞增高的嗜酸细胞型18型中12例为中、重度哮喘发作者(67%),气道阻塞明显,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的均值(66.09%)与嗜酸细胞型和非嗜酸细胞型(分别为84.16%、84.9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痰液炎性细胞可能成为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程度,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斯奇康(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与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将于我院就诊的6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同样治疗外,加斯奇康肌注,5mg/次,〉7岁隔日1次,〈7岁每周2次,疗程1个月。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及检测指标。结果 经斯奇康治疗后,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感染时间缩短,症状减轻,有效率7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治疗组血中IgG、IgA、IgM浓度有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斯奇康能增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次数,缩短感染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