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亚飞  邱仕君  程宾 《医学教育探索》2006,5(6):578-579,581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与规范中医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助于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学制接轨.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在“互联网+”及5G时代背景下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方式在国内外医学本科、全日制研究生教学、临床培训中开始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学习时间碎片化、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文章结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自身专业特点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浅析目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3.
非全日制MPH教育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学位类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公共卫生人才,作为一种非学历教育,能否满足于社会需求并被社会认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关键,文章以十一年MPH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素材,重点阐述非全日制MPH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模式,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MPH教育并行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 ,以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 ,以提高就学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大学后终身教育制度 ,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它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 ;二是在培养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强调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及我国加入WTO ,医药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剧增 ,竞争日趋激烈。各单位也意识到医务人员素质低是制约本单位发展 ,难以主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发展与医药卫…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思考钟伏生(学生工作处)关键词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由于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就是中医药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试就研究生的课程建设问题,提出几点思考:1加强中...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参与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常为非全日制教育,而应届本科毕业生只能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满足社会多样化需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为在职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同等学力毕业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渠道。这种非全日制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职人员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就读研究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如何总结20多年来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经验,研究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是当前中医药教育工作一个比较突出和重要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下,于2000年7月6-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来自全国近3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科研院所的负责人、研究生(教育)处处长以及北京、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之一,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多种教育层次,科研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20年来我们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学位条例,坚持“教  相似文献   

10.
《西北医学教育》2017,(3):408-411
目的了解西安交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为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选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西安交通大学2015级60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被调查研究生的总体课程满意度为4.21分(满分5分),对课程总体非常满意,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最高,对教学环境的满意度最低。非医学专业、以公共卫生管理为职业和工作年限≤10年的研究生课程总体满意度较低。结论可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加大专业技能培养;优化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改善教学环境,加强自我积极主动学习;建立满意度测评长效机制等完善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师承制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牛津大学导师制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两者教育模式有互通之处,但又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探讨建立新型师承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军队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途径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军  陈华  严宏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05-706,719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军医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目的在于为军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卫勤保障队伍,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势,探讨了推进我国军医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实践途径以及应该把握的关系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军医大学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制约因素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军医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目标在于为军队建设一支"姓军为军"的高水平卫勤保障人才队伍。因此,军医大学研究生院(处)的办学目的 ,是在强调军队特色的前提下,办学指导思想应着眼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国际化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分析我军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当前我国军医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针对制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中医药学人才,成为了中医药教育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医教学改革是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关键。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在中医教学改革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并辅助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大举措。首都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通过规范选拔、严格管理、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等措施,在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是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并轨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是适应我国当前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缩短培养周期,节省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质量评估作为评价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远落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我院肿瘤中心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单位研究生教育经验,初步建立了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与质量评估体系,试图为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有关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医学硕士研究生正逐步成为我国医学生教育的主群体之一,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还不够健全。在此浅析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要素,建议以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重心,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方位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相匹配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应有自己的品牌大学。上海应选择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突破口 ,树立城市教育品牌 ,是十分必要的。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应率先进入开放行列 ,提速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将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成世界著名的品牌大学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经济模式、健康模式、医学模式、社会需求的改变以及国际化要求等对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教育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要解决公共卫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当从根本上改革公共卫生的教育模式。建立长学制公共卫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制,拓宽教学内容,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加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科研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又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能够从事预防医学实践和管理的公共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