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受损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7年收治的有肺外并发症的52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有肺外并发症的MP感染患儿,其中累及神经系统12例、血液系统8例、心血管系统6例、泌尿系统2例、消化系统5例、皮肤肌肉损害11例、多个系统损害6例,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缭合征1例,川崎病1例。结论:MP感染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肺外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MP-IgM抗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肺及肺外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MP-IgM及冷凝集试验.对确诊为MP感染的8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儿52.4%有呼吸道症状,26.8%肺外器官受累,其中以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受累多见.82例患儿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80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实验室检查中72例血MP-IgM阳性,冷凝集试验≥1∶32阳性率12.2%.结论:MP感染临床特征及胸片缺乏特异性,对于治疗不理想及多器官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注意有无MP感染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确诊,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25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MP-IgM、IgC,对MP-IgM≥1:80且确诊为MP感染的6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2例中257例(40.66%)发生肺外不同脏器、系统的损害,其中以消化、泌尿及血液系统多见,分别为41.25%、31.52%和20.62%.全部病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4 d好转.[结论]MP感染常引起肺外并发症,当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对于治疗不理想及不能完全以细菌、病毒感染解释的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观察我科确诊为MP感染24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抗MP-IgM抗体检查结果。结果: 241例MP感染中,肺炎160例(66.4%),发热155例,均有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胸部X线肺纹理增多147例(60.9%),其次为两侧支气管肺炎样改变53例(22.0%),有时仅为肺门影增浓24例(10.0%),为大叶性实变影10例(4.1%),合并胸腔积液7例(2.9%)。肺外感染81例(33.6%)。抗MP-IgM抗体于病程4~11天出现,12~27天达高峰。结论: MP感染除肺部感染外,也可引起其他系统损害。早期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特点,确诊依赖于抗MP-IgM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58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崔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48-1049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对确诊为MP感染的1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20例,下呼吸道感染106例;并发肺外损害58例(46%),其中4~14岁患儿52例(89.7%),最小年龄5个月;损害以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经和血液系统为多见,分别占37.9%、30.0%、24.1%、15.5%、13.8%,皮肤黏膜及关节肌肉损害分别占8.6%、5.7%;所有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可疑MP感染者,应及时检测血MP-IgM,尽旱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被动凝集法检测血MP-IgM,对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均为阳性、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99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例(40.4%)肺外脏器受累患儿经2周~4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肺外并发症消失,异常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检查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脏器受累,尤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更易造成误诊;对于疗效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注意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及早确诊,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敏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抗MP-IgM),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及早期治疗,缩短病程.方法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结果177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MP-IgM阳性389例,检出率为21.9%.年龄<3岁、3~6岁、6~13岁3个年龄组患儿的MP-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5%(147/1 012),30.5%(139/456)和33.9%(103/304).取86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符合临床支原体诊断标准有的205例,抗MP-IgM阳性156例,阳性率为76.1%;不符合诊断标准的655例中,抗MP-IgM阳性仅为26例,假阳性率为4.0%.两组经统计χ2=48.2,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检测小儿MP感染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快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早期诊断MP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11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晓琴 《重庆医学》2004,33(1):100-101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间接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效价>1∶80,确诊为MP感染的11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117例患儿均有呼吸道表现,61例患儿有肺外脏器受累,其中血液系统36.75%,消化系统29.06%,泌尿系统23.08%.(2)全部病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4d左右好转.结论提示MP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脏器受累,对于治疗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警惕MP感染的可能,及早进行MP-IgM检测以确诊,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许志祥   《中国医学工程》2013,(9):163-16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对用间接凝集法检测血MP-IgM阳性确诊为MP感染的103例患儿合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中45例发生肺外不同脏器、系统的损害,其中以心血管、消化及血液系统多见,分别为44.4%、28.9%和11.1%。全部病例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5 d后病情明显缓解。结论 MP感染常引起肺外并发症,当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对于治疗不理想及不能完全以细菌、病毒感染解释的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10.
张魁领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341-434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观察我科确诊为感染的24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抗MP-IgM抗体检查结果。结果:241例感染中,肺炎160例(66.4%),发热155例,均有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肺外感染81例(33.6%)。胸部X线肺纹理增多147例(60.9%),其次为两侧支气管肺炎样改变53例(22.0%),有时仅为肺门影增浓24例(10.0%),为大叶性实变影10例(4.1%),合并胸腔积液7例(2.9%)。抗MP-IgM抗体于病程4d~11d出现,12d~27d达高峰。结论:感染除肺部感染外,也可引起其他系统损害。早期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特点,确诊依赖于抗MP-IgM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雨倩  王颖洁  张莉  李娜  杨柳△ 《广东医学》2020,41(23):2386-2389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发生肺外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助指导临床上准确诊治疾病,减少肺外损害的发生。方法以319例MPP患儿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合并肺外损害的152例作为研究组,无肺外损害的16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发热峰值、热程、喘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体液免疫(IgA、IgG、IgM)、细胞免疫(CD4/CD8比值)、胸腔积液、肺部病变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19例MPP患儿中发生肺外器官损害的有152例,占47.6%。发生肺外损害患儿中,主要受累系统是消化系统(56.6%)、血液系统(17.1%)及心血管系统(14.5%)。部分(6.6%)患儿2个及2个以上系统受累。(2)单因素分析:研究组患儿热程≥10 d、有胸腔积液、肺部实变影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沉、CRP、PCT、IL-6、IL-8、IL-10、TNF-α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发热峰值、喘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体液免疫(IgA、IgG、IgM)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血沉、CRP、PCT、IL-6、IL-8、IL-10、TNF-α的升高、CD4/CD8比值的降低、热程≥10 d、肺实变影是MPP发生肺外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1)儿童MPP引起肺外损害较为常见,表现形式多样,可累及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泌尿、皮肤肌肉关节等系统,在临床中可表现为单一系统累及,也可表现为2个及2个以上系统累及。(2)血沉、CRP、PCT、IL-6、IL-8、IL-10、TNF-α的升高、CD4/CD8比值的降低、热程≥10 d、肺实变影是MPP发生肺外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达到早期发现、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0.01.01~2019.09.26间诊断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1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 治疗等。结果 依据2016年国际专家共识中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标准共纳入13例患者,发病年龄是24.46±16.82岁,诊断年龄是32.54±14.86岁,诊断延迟中位数5年(IQR:2~15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 10例 (76.9%),反复腹泻3例(23.1%),3例(23.1%)患者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10例(76.9%)患者并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所有患者IgG、IgA、IgM均降低。10例(76.9%)患者CD4+T细胞比例降低,11例(84.6%)CD8+T细胞比例升高,10例(76.9%)CD4/CD8降 低。58.3%(7/12)的患者补体C3降低,33.3%(4/12)的患者补体C4减低。12例(92.3%)患者在院内给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1例患者因消化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实验室检查中IgG降低,常伴IgA、IgM降低。目前临床上以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和对并发疾病的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患儿8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以发热、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IgM,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混合抗体。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半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对其中831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患儿分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女构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儿的季节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惠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占74.2%。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CRP异常率48.2%与PCT的异常率1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以学龄儿童为主;在诊治时,不能仅局限于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辅助诊断中PCT的临床意义优于CRP。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特异的144bpDNA片段,并将PCR扩增与常规培养或血清冷凝集素测定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或冷凝集素测定。25例患者标本常规培养阳性6例(24.0%),PCR扩增阳性11例(44.0%),50例患儿咽拭子PCR扩增阳性15例(30.0%),其中27例同时进行了PCR和血清冷凝集素测定,阳性率分别为40.7%(11/27)和25.9%(7/27)。PCR扩增阳性病例改用红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均获显著疗效。本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度高等优点,可望成为早期诊断Mp感染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联合胸腺法新对经放化疗的胃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4只成功造模的胃癌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只)和观察组(54只),两组大鼠均进行放疗(10~12 Gy)、化疗(顺铂+5-氟尿嘧啶)并同时给予胸腺法新治疗,观察组大鼠在此基础上给予薄芝糖肽治疗,共治疗15 d。比较两组大鼠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大鼠治疗后血清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M、IgA浓度与CD4/CD8较治疗前有所降低,CD8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大鼠的血清CD3、CD4、CD4/CD8、IgG、IgM、Ig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治疗后IL-2、IL-4浓度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治疗后IL-6、IL-12浓度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放化疗的胃癌大鼠给予薄芝糖肽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有助于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与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8月以来收治的39例儿童急性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其中的25例患儿作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 G和Mp-Ig M)血清免疫学定量检测。结果:25例急性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患儿检测出Mp-Ig G阳性12例,Mp-Ig M阳性15例,Mp-Ig G或Mp-Ig M阳性18例,阳性率72%。结论:肺炎支原体具有感染儿童导致急性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的可能性,它可能是通过感染机体后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滑膜非特异性炎症,此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分析目前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其占总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以提 高对该病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诊治的78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分析。结 果 支原体感染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多见,其中婴幼儿20例,占25.64%;学龄前儿童33例,占42.30%;总体病 情较轻,并发症少,胸部X线表现局部斑片状和网点状阴影占优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3岁以下患儿喘息及肺部 罗音发生率较高(P<0.05);6岁以上儿童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支原体IgM多在病程8-10天被检出 (69.23%)。末梢白细胞总数正常率为80.76%;中性粒细胞分类>50%者占53.84%。C反应蛋白(CRP)升高率为 51.27%。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年龄趋于小龄化、总体病情虽轻、但不同年龄儿童发病有其不 同特点,抗体检出时间往往滞后于临床症状,外周血常规检查及CRP水平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对25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CMV感染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支气管肺炎11例(4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1例(44%),高胆红素血症8例(32%),所有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治疗,支气管肺炎治愈8例,好转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治愈1例,好转9例,未愈1例;高胆红素血症治愈2例,好转6例。结论: 婴儿CMV感染以支气管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高胆红素血症为多见,血清特异性CMV-IgM抗体阳性为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依据,GCV是治疗婴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陆建国  曹友德  黄涛 《西部医学》2012,24(5):996-997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肺炎支原体IgM检测方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对1092例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标本进行检测。结果酶联免疫法各项评价指标略优于胶体金法。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肺炎支原体IgM的实验室检测,酶联免疫法相比胶体金法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EV71)与肺炎支原体(MP)二重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PICU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EV71 和MP,将研 究对象分为甲组31 例、乙组34 例、丙组28 例、丁组27 例,选取同期30 例健康患儿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 CD3+、CD4+、CD8+、CD4+/CD8+ 比值、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IgA、IgG、IgM 的不同表达水平, 比较4 组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发病率。结果 ① 4 组手足口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血CD3+、CD4+ 及CD4+/CD8+ 比值、IgA、IgG、IgM 低于对照组,CD8+、IL-6、IL-10 高于对照组;② 4 组手 足口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CD3+、CD4+ 及CD4+/CD8+ 比值、IgA、IgG、IgM 水平,丁组至 甲组依次降低,CD8+、IL-6、IL-10,丁组至甲组依次升高;③各组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01),甲组至丁组重症危重型发病率依次降低。结论 EV71 病毒与肺炎支原体二重感染致手足 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