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科证治全生集》作为中医外科"全生派"的代表著作,对医理药性分析简明扼要,精辟入里,见解独到。从王氏对外科病的辨证、治法、用药等角度,对《外科证治全生集》蕴含的学术特点剖析挖掘,提炼出其善别阴阳、贵消畏托、分部而治等外科病证的辨治思想,对研究"全生派"的理论观点以及指导外科病的临床诊治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维德是中医外科"全生派"的代表人物,其痈疽理论,尤其是关于疽的理论观念、治则治法在中医外科界影响深远。今人多以色白定疽,对王维德疽认识有失偏颇,本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疽病证进行研究,将疽病证分为一般疽病证和特殊疽病证,并对疽病证治疗中的用药、刀针、饮食禁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与《洞天奥旨》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重视阴阳辨证治疗、力主内治,反对轻用外治,以及温药治疗阴证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学术主张,二者存在学术渊源关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主要在阴疽的治疗上更具优势,《洞天奥旨》相关论述内容更早且更为丰富,见解较为合理。因此,就通常所论的外科全生派及力主内治的外科学派来说,不能忽视《洞天奥旨》的学术贡献,应该从外科学术流派的角度给予它更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外科证治秘要》[1]一书,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该书涵盖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对初学者来讲,易于把握要旨。细究此书则可辨证得其要领,论治可明其常法,继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结合本人临床治验及教学体会,现将王旭高先生主要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论疮疡王旭高认为:凡外疡名目虽多,以痈疽为提纲,疽属阴,痈属阳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外疡多火证,然每每兼风兼湿,若真正阴寒之症,百中仅二三耳,外疡以寒、热、虚、实四字为提纲,治法以温、清、攻、补四字为要领。湿有阴阳之别,阳…  相似文献   

5.
夏少农先生为海派夏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值夏老百岁诞辰,再读夏老《中医外科心得》,总结夏老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夏老临证提倡"邪正学说",把外科病因分为"邪气因""正气因";辨病寻病因,临证主分阴阳;根据"审因论治"原则,提出内治十五法,即"治正气因四法""治邪气因十一法",外科疾病证治尤重外治,内外合治,利于邪之早去。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明清中医外科的流派,我院刘再朋老师早在六十年代便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分划出三大派别,即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笔者同意这个看法.兹就此三大流派的学术特点作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7.
曹力明  王秀莲 《山西中医》2009,25(11):61-62
明末医家袁班所著《证治心传》一书博采历代名医学说,结合本人临证心得,对瘟疫、温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论述了温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倡导八纲辨证,治疫多用攻下逐邪之法。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外科正宗》是明代外科"正宗派"著名医家陈实功编撰的医学著作,该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外科外治法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并首创较多外科外治法的论治观点。书中首次提出治疗外科疾病应内外合参、标本同治,同时认为外科外治法理应同内治之法进行辨证论治,其论治外科疾病所运用的理论治法、用药配伍等并不拘泥于前人思想,善用攻蚀药物,极具个人特点。《外科正宗》所载外科外治法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变证兼证、刀圭之术等均相当完备;同时归纳概括的外科外治法学术思想简明精炼、繁复有章,其外科外治法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广,为后世学医者所尊崇。  相似文献   

9.
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尤善外科。笔者近来学习其名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其中有关阴疽证的论述,阐明病机,别具一格,治法选方,匠心独运。现试对此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尤善外科.笔者近来学习其名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其中有关阴疽证的论述,阐明病机,别具一格,治法选方,匠心独运.现试对此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医外科内治总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而金元以前,历经了起源、形成与发展阶段。中医外科内治法则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痈疽施治。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寒热虚实、阴阳及内外治则治法,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消"与"补法"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神农本草经》为外科疾病的内治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金匮要略》"肠痈"证治中已有了消法的具体应用、禁忌及托法方剂的雏形。至晋《刘涓子方鬼遗方》所载方论中已经体现出了消、透及补法的治疗观点与应用,说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初步形成。隋唐五代时期,外科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无新的内治理论出现。进入宋代,北宋时期外科内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圣济总录》明确提出了消、托与补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标志着"消、托、补"法的外科内治总则正式确立;南宋时期外科专著渐多,外科及内治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湿疮,西医称之"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湿疹皮损多样性、易复发、瘙痒剧烈、渗出倾向等临床特点。《医宗金鉴》是清代医家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湿疮"一证有详细记载,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证治用药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对湿疹的临床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倡治外必本于内、引温病理论于疡科中、创中医外科三陷变局学说、提五脏蕴毒原因及证候、论疡科绝症证治、不循疡科书旧例及长于外治尤为刀法7个方面总结探讨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的学术思想,希望对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的同仁有所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外科切要》是明清时期三峡库区名医王文选传世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序言、痈疽证治歌诀、痈疽各部图、外科便读、外科金口诀和外科药方五部分。书中以歌诀形式描述了外科疾病300余种,形象地概括了疾病的症状、辨证要点,提出了治法方药。全书记载了外科常用药方182首,对当时中医外科证治经验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中医古籍《医学证治发微》是一部并不出名的著作,作者对于多数人也很陌生。一直以来所有文献都认为作者名徐澹庵,字扆臣,约成书于清末。笔者用徐澹庵、徐扆臣、医学证治发微、证治发微等检索词,在各种数据库中反复检索,得到《医学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4条,即工具书的4条记载;徐澹庵有效相关文献9条(含《医学证治发微》4条有效相关文献);徐扆臣有效相关文献4条与《医学证治发微》相同;《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0条。足见该书相关记录之稀少。文献记载的"徐澹庵"与《医学证治发微》的作者徐扆臣,字澹庵是两个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讹误,多半是因为"澹"通"淡""庵"通"安"。且《医学证治发微》所见者寡,而"徐锦,徐淡庵"所知者众。于是误将清康熙雍正乾隆间的海盐人"徐扆臣,徐澹庵"的著作,安给了清乾隆、道光间的江苏长洲名医"徐锦,徐淡庵"。笔者通过查阅原著,考究文献,对讹误进行了分析,认为《医学证治发微》一书作者为清顺治、康熙年间浙江海盐人徐扆臣,字澹庵,该书当成书在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古籍论痞满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穗平 《新中医》2001,33(10):5-7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治特点等方面对中医古籍论述痞满证作一疏理,认为对痞满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辩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痞满证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指出中医古籍对痞满辨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治法治则上提出注重肺肾双治、注重五行生克乘侮、固护脾胃、强调夏季养生调护,陈氏对燥证的辨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勇 《中医杂志》2008,49(2):186-187
中医汗证治本防变理法,属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范畴,既病防变理法贯穿《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中,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探讨较多,笔者从临床角度对汗证辨识,对治疗上治本防变理法方药作一探讨。1阴阳为本,五藏化液,汗液生化有常变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  相似文献   

19.
徐学春老师,南京市钟山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南京市名老中医,幼承庭训,潜心瘰疬研究四十余载,颇有建树。著《瘰疬证治》一书,曾获中央卫生部科技大会奖状。其内治瘰疬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著作,虽言"男科",但书中记录内容不限于男科疾病,包括了男性多发的内科疾病、儿科及少数外科病证.傅氏临证治病辨证明确,治疗详尽;经验丰富,审证求因,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用药精练,见解独特.书中阐述了证治特点,创制了新方、验方,其临床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