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河北省中医院王力智(0500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按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古今都非常重视。不但对养生保健,而且对临床治疗也有指导作用。然而这一原则需要不断充实,使之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现据临床观察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2.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4.
试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彤  江培春 《光明中医》1999,14(5):8-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众说纷纭,括之,有的理解为“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的认为“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神农本草经疏》)。笔者难于苟同,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 “养”者保养也《内经》中所论之“养”,含义广泛。有“摄养”、“保养”之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有“调养”、“调治”之说。《素问·五常政大…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根据该篇的主题思想及其内容来分析,这里养阳养阴的阳和阴,显然是指四时气候变化促使生物一年中生长发展过程的生、长、收、藏之气而言的。《四气调  相似文献   

7.
试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理论依据 ,临床应用三大方面进行了这个观点的探讨 ,指出了实际意义等  相似文献   

8.
9.
罗江孝  刘方  李珍 《国医论坛》2013,28(4):55-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收藏(沉降)之气,宜  相似文献   

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11.
张晓平 《中医杂志》2011,52(2):175-17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分析了五脏的相对阴阳属性、四时和五脏的五行属性,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应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12.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以下简要分述...  相似文献   

13.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4.
赖文强 《光明中医》2009,24(1):33-3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对此养生观多有阐发,仁智互见,认识不一。本文试立足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阐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经旨文理深奥,含义深刻,余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内经》条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各家争议阐述进行解读和逻辑整理。方法:收集并整理各医家对该条文的阐述,先整理重要概念释义,后以阴阳的自然属性和阴阳相互关系为框架,通过逻辑整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各家思路,分析分歧原因,并进行创新性补充解读。结果:共收集马莳等7位医家的阐述。马莳等及张志聪等立足于阴阳自身属性,分歧在于春夏阳气是“生发”还是“升发”;王冰、张介宾等立足于阴阳相互作用,区别在于春夏应当制阳还是护阳,以及养阴阳的最终目的的不同。结论:无论何种解读,都需遵循《内经》准则,应当效法天地,调和人身,并可据此理解中医治未病和现代时间医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17.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生长之势,养护人体阳气;秋冬则顺自然阴气收藏之性,调护人体阴气.但笔者认为秋冬调养人体阴气的真正目的 是固藏人体阳气,"藏阳"就是"秋冬养阴"的进一步明确,重视调护阳气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实含义,也是《内经》重阳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内经》提出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目的的论断,后世医家面对这个论题,提出了如何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科学问题?即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养阳养阴"的问题?面对各种学说,其中不乏有相反甚至相矛盾的观点,使后学者不能领略其全貌,只有通过如何"养"这种途径才能统领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显然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时静则静,时止则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精神、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都须顺应自然,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界大环境气机变动的协调一致,故相应于时下流行的夜间锻炼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伟 《河南中医》2004,24(9):16-1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这一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 ,其主要观点有五 :一是以马莳、高世木式为代表 ,高世木式注曰 :“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 (当作“少阴”)之气收 ,少阴 (当作“太阳”)之气藏”。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最合经旨。二是以王冰为代表 ,认为养 ,即制也 ,春夏阳盛 ,故宜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