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原发性纵隔肿瘤384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4年来我院收治的38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 384例中,胸腺瘤147例,占38.3%,畸胎瘤70例,占18.2%,神经源性肿瘤66例,占17.2%,纵隔囊肿32例,占8.3%。X线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率为79.2%,而CT的基本符合率为92.4%;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者336例,部分切除者29例,探查加活组织检查者19例。手术切除率为95.1%(365/384)。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1.6%。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一经成立,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选择切口,恶性胸腺瘤手术治疗原则是即使不能完整切除肿瘤也应尽早将可切除部分切除,复发的胸腺瘤仍有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恶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76年1月~2003年7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7例恶性纵隔肿瘤。结果 恶性胸腺瘤26例、恶性畸胎瘤1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4例,恶性脂肪病2例、纵隔类癌2例等;除无手术指征的5例使用放、化疗外,手术切除5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44例,姑息性切除5例,探查3例,手术切除率94.2%(49/52),术后随诊1个月~25年,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50.13%和30.5%。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首选,姑息切除术后配合放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2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空四肠肿瘤。结果:原发性空四肠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14例)、腹块(9例)、肠梗阻(8例)、消化道出血(5例)。术前确诊仅7例(46.7%)。手术切除率恶性肿瘤为75%(9/12),良性肿瘤为100%(3/3)。结论:原发性田焉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 肿瘤10便。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中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14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在胸腔镜下除纵隔肿瘤1例,肿瘤活检及胸膜固定术1例;单纯肿瘤切除122例;肿瘤切除合并肺楔形切除8例,心包部分切除4列,无名静脉部分切除1例;将右位主动脉弓误诊为纵隔肿瘤而手术1例;肿瘤未能切除7例。结果 术后死亡3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心肌梗死1例);出现脓胸2例,均治愈。术后病理诊断胸腺肿瘤62例(43.4%),其中恶性胸腺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37例(25.9%),畸胎瘤24例(16.8%),其他肿瘤20例(14.0%)。结论 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应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注意围术期处理、切口选择,病变的探查要仔细,肿瘤应尽量切除但也不应勉强,术后应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我院1977年3月~1985年1月经手术证实的5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多为胸腺瘤,其中恶性5例(10.2%)。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除3例恶性胸腺瘤及各1例支气管囊肿和胸腺瘤与奇静脉和腔静脉紧密粘连无法切除外,其余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本文还讨论了纵隔畸胎瘤合并感染及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在处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纵隔病变40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纵隔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67-1997年外科切除的405例纵隔病变组织进行分析。结果:男216例,女189例,中位年龄26岁;肿瘤及瘤样病变230例(56.8%),重症肌无力(MG)172例(42.5%);在肿瘤性病变中,胸腺肿瘤113例(49.1%)居首位,平均年龄40岁;生殖细胞瘤36例(15.7%),神经源性肿瘤30例(13%),淋巴瘤仅6例(2.6%),囊肿29例(12.6%)。前纵隔肿瘤165例(71.7%),主要为胸腺肿瘤;中纵隔肿瘤6例;后纵隔肿瘤30例,主要系神经源性肿瘤。非肿瘤性病变中,MG胸腺淋巴滤泡性增生145例(84.3%),无增生者27例(15.7%);MG伴胸腺肿瘤38例(22.1%),其中微小胸腺瘤12例(6.9%)。结论:MG胸腺伴有淋巴滤泡性增生者,预后好于胸腺非增生和胸腺瘤者,MG胸腺病理诊断对于发现微小胸腺瘤具有一定重要性。纵隔内胸腺肿瘤几乎占肿瘤病变的半数,国人淋巴瘤发病率较低,多数(84.3%)MG患者胸腺表现淋巴滤泡性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5例腹腔镜治疗的卵巢良性浆液性和粘液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结果:65例患者年龄11~67岁,平均32.4岁;其中48例(73.8%)在查体时发现,6例因囊肿扭转的急性下腹痛就诊发现,还有11例因其它妇科病症就诊而发现。B超声检查表现为单侧囊肿(58例)或双侧(7例)囊性包块。手术方式:囊肿剔除54例(83.1%),附件切除11例(16.9%)。平均手术时间38s,平均出血量25ml,平均术后住院日1.8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浆液性肿瘤33例(50.8%),粘液性肿瘤29例(44.6%),浆液粘液混合性肿瘤3例(4.6%)。随访成功41例包括囊肿剔除术34例,附件切除7例。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25.6个月。附件切除者无一例复发,囊肿剔除者有2例囊肿复发(5.88%,2/34)和1例癌变(2.94%,1/34),总复发率为4.88%(2/41),癌变率2.44%(1/41)。两例复发均为左侧粘液性囊腺瘤剔除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51和54个月复发,占粘液性囊腺瘤的12.5%(2/16);1例双卵巢浆液粘液混合型乳头状囊腺瘤于第一次手术后29个月癌变,病理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结论:本研究提示腹腔镜治疗卵巢上皮性囊肿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腹腔镜卵巢上皮性囊肿剔除术后总的复发率4.88%,癌变率2.44%。复发病例均为粘液性囊腺瘤,复发率为12.5%,与开腹手术相当,较浆液性肿瘤具有更多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隔肿瘤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隔肿瘤10例。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结论:胸部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肿瘤中,畸胎类肿瘤48例(32.7%),神经源肿瘤41例(27.9%),胸腺肿瘤26例(17.7%),此三种肿瘤最为多见,纵隔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为91.8%(135/147),手术探查率为8.2%(12/147),手术死亡率2.7%(4/147)。结论:纵隔肿瘤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1月~2005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74例纵隔肿瘤外科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中胸腺肿瘤89例,神经原性类肿瘤43例,畸胎瘤21例,纵隔囊肿9例,胸骨后甲状腺6例,淋巴瘤5例,血管瘤1例。其中恶性肿瘤共23例。手术切除166例(95.4%),姑息性切除2例,剖胸探查6例。随访3个月~3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出现远处转移7例,3年死亡6例,3年存活率73.9%。结论胸部X线和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术期处理,认真选择切口,手术中防止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19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19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 :在病理类型中 ,以胸腺瘤 (占 42 0 % )、畸胎瘤 (占 2 0 1% )和神经源性肿瘤 (占 16 5 % )最为常见 ,三者合计占所有病例的78 5 %。重点分析了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 ,病理类型与其在纵隔部位的关系 ,手术治疗结果及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19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9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病理类型中,以胸腺瘤(占42.0%)、畸胎瘤(占20.1%)神经源性肿瘤(占16.5%)最为常见,三者合计占所有病例的78.5%。重点分析了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与其在纵隔部位的关系,手术治疗结果及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月~1989年6月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41例,且经病理证实。手术切除率92%,完全切除率76.3%,姑息切除率24.7%,手术近期死亡率4.8%。本文讨论了本病的发病率、常见症状及各种纵隔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7月—2010年7月完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切除66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37例。结果 10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0±15)min。术中出血平均(100±35)ml。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平均(3.5±0.5)d。术后住院平均(7±0.8)d。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畸胎瘤17例,胸腺瘤34例,胸腺增生6例,支气管囊肿11例,胸腺囊肿15例,心包囊肿4例,纵隔囊肿9例,胸腺脂肪瘤3例,甲状腺肿1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淋巴组织瘤样增生1例,脂肪组织增生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88例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具有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共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病理学形态和预后。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78例(59.5%),女性53例(40.5%);有症状者59例(45.0%),无症状者72例(55.0%);肿瘤位于左后纵隔61例,右后纵隔69例,前纵隔1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98例(74.8%),VATS辅助胸部小切口手术5例(3.8%),开胸手术28例(21.4%)。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行姑息性切除外,其他均完整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理类型显示良性神经鞘瘤98例(74.8%),神经节细胞瘤24例(18.3%),恶性神经鞘瘤2例(1.5%),神经纤维瘤2例(1.5%),副神经节瘤2例(1.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2例(1.5%),神经母细胞瘤1例(0.8%)。术后随访12~95个月,平均53个月,1例PNET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1例恶鞘姑息切除术后20天死亡,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瘤存活至2016年1月。结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绝大部分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但恶性肿瘤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09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完全性切除,并根据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结果:全组N2转移率22.9%,两组以上N2转移13例,占N2转移的52%。肿瘤不同大小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癌、大细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3.3%和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跳跃性N2共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纵隔的转移规律,因此,除T1期高分化鳞癌外,其余分期及类型NSCLC均应行系统性同侧纵隔淋巴结(N2)廓清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近2年来手术治疗的9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5例中神经源性肿瘤27例,占28.4%;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4例,占25.3%和畸胎样瘤20例,占21.1%。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43例,胸腔镜下手术46例,经颈部手术6例;手术方式包括完整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瘤;胸部X线和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手术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