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方证对应”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目前随着证候实质研究、方剂实质研究的进展,“方证对应”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由此其方法学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数据挖掘和循证医学思雏的方法为“方证对应”研究带来了曙光。文章分析评价了这两种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方证对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从方证对应的思想渊源及后世的发展入手,探讨了方证对应的几种现代认识:①方证对应必须是方剂与主证相对应;②方证对应是指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变,随证加减;③方证对应是方证间病势、病位、病情、病性相对应;④方证对应是一个动态对应;⑤方证对应的实验研究说明对证治疗时才能体现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对证治疗或机体处于非证候状态时,则治疗作用不明显;⑥方证对应可以是一方对多证.在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方面,辨证论治包含了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体现.成方的应用既是辨证论治的结果,也是遵循方证对应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结并分析了慢性胃肠疾病中医疗效评价存在的证候问题,认为目前慢性胃肠疾病疗效评价主要以症状评分为主要评价方法,在中医证候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中医证候动态方面存在量化问题。应构建反映患者需求的慢性胃肠疾病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病证结合整体观思想,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构建中医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量表,并使证候评分规范化,以此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证候要素"是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1],对"证候要素"的研究是目前辨证论治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研究以古代方剂文献中所蕴含的"证候要素"为研究对象,以"证候要素"间关系的发现为目标,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不同证候要素间关联的某些规律。这一实践对辨证论治新体系[1]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可在为中医"证候"深入研究提供历史数据依据的同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探讨这一研究方法对辨证论治体系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谈“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证候要素(证素)理论,提出方剂要素(方素)的概念,并在方证对应的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提出方-证要素对应的方剂组成原则,进而探讨方-证要素对应与君臣佐使方剂组成原则的关系,认为两种配伍原则存在着纵横呼应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于充实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内涵,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璐畅  李杰  许博文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27-1630
方证为《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病证的主治证候与方剂间的对应关系,找到二者间的高度关联或契合达到方证相应,临证之时即可效如桴鼓。方证研究作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前提与依据,可验证证候动物模型,推动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加速辨证方法体系的构建,推动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同时,亦为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促进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中证候的界定,有助于建立证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体系,规范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下的证候诊断标准。本文通过对方证研究在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展开详细的阐述,为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候类中药的研究是近几年中药创新研究的热点,但评价证候类中药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对证候命名达成共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制作合理、公认的证候诊断量表和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是研究客观化的前提;构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是减少不同研究异质性的方式。采用基于注册登记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以证统病研究和病证结合研究,可以进行证候类中药主治优势病种的筛选及治疗特定证候最佳中药的筛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可以严格验证方-证-病-效的关系;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个体进行方证相应研究,及证候类中药新药和辨证论治比较研究,以探寻证候类中药的合理性及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最后,结合循证目标成就量表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构建以个体化评价为基础,证候疗效评价为主的综合疗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定性识别和定性干预,目前提高中医辨治水平的突破点,在于实现传统中医定性为主的辨证论治向量化的状态识别和干预转化.定现量化的指导思想是引入"状态"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概念.量化的方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挖掘技术汇集中医群体专经验.量化的内容是证候(状态)识别的量化和证候(状态)调节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建立《伤寒论》常用73味"药力"的基础上,根据"药证相应"、"方证相应"原理,将《伤寒论》中药、方、证全部放到一个具有客观的相对精确数据要求的数学模型中,试图用现代数学语言解析中医的临床经验、药物性能和辨证术语,客观展现抽象的中医概念,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方法:应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模型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伤寒论》方证质点对应规律进行空间描述并进行数学三维解析及量化表达。结果:在获得有关《伤寒论》药、方、证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将《伤寒论》方证对应质点图形化、量化显示在模型软件的空间坐标系中,通过数学三维解析使传统的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图形化、量化表达。结论:利用模型软件可以清晰地演示《伤寒论》中药、方、证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轨迹,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的同时,也客观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为中医的量化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性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整合策略,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 性特点,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以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揭示证候生物学本质;以中药血清药物 化学方法发现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来表征与证候生物学本质相关的药效物质 基础,解决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方剂效应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及方剂创新药物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中医证候量化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建模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证候序列量化辨证分型算法.该方法可分为3步:首先,结合中医理论,对候选辨证证型的机理进行分析与分类,获得病机解释的基本单元,并据此建立证候集合;然后,按照证候的发生与演变过程,寻找对应方证资料的用药规律和症状表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数学工具,计算出证候在各个阶段的状态数据以获得量化的证候序列;最后,以证候序列作为度量尺度分别对候选证型和诊断信息进行量化,通过相似度计算获得诊断信息与候选证型的匹配程度,最终完成辨证分型计算.模型推理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承载方证资料所隐含的辨证规律,从全局把握证候的动态过程,并通过对临床案例的计算分析,获得了正确的结果,这为中医的量化建模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含有的能够表达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总称。而中医临床使用的是方剂,中药饮片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同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从而实现药效的配伍取向。所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该从方剂入手,而评价方剂的临床药效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在临床上,方剂对应的是证候或病,中医证候/病的客观正确诊断,阐释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发现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体系是评价方剂临床疗效进而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前提。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笔者的团队以证候为起点,从方剂入手,建立了系统的关联"证候诊断-方剂效应评价-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分析"的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有机结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而解决与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的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质量问题,以及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与建立中医证候诊断量表,课题组依托973计划项目基金的资助,以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诊断量表的可行性,初步证实: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调查是中医证候诊断量表本底资料的重要来源,德尔菲法是筛选中医证候诊断量表条目达成共识的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定权重能实现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的目标,采用诊断性试验设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的面积来评价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效能,后续研究,证明了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可行性的,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挖掘并建立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推广。方法 从已建立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病数据库中抽取肺痿相关症状、证候数据,设计贝叶斯统计来计算症状和证候先验概率,提出通过对数“比值比”确定证候阈值、症状分值,以规则量化形式得出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辨证分型经验,并使用拉普拉斯平滑改进贝叶斯统计和分值计算方法,提高得到经验的稳健性。结果 得到规则量化形式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痿辨证分型经验,使用原始数据测试规则,分类准确率平均为96.72%;当使用部分数据验证规则时,分类准确率平均95.06%;得到规则与中医临床诊断一致性分析显示,其表虚证、肺脾气虚证等大多数规则对应的症状分值均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较好地揭示出名老中医的辨证和临床经验。结论 设计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名老中医对肺痿证候的辨证思想,较好地量化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肺痿疾病的临床证候分型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发现中医证候内蕴点集拓扑结构。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可以使证候高阶多维的非线性结构,降阶降维成为一阶一维线性结构,从而展现出证候复杂多变的全貌;可以开展证候的发生规律研究,呈现出证候动态演化过程中子集合的衍生规律,以及证候不同子集合主症与次症的变化规律,来阐释中医证候判定诊断标准的科学内涵;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实现证候“数学结构—物理结构—生物结构”的3个层面客观量化表征;可以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结构进行研究,实现证候不同形式的理法方药精准对应;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建立中医证候治法与方药的仿真数据平台;运用临证数据,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可以实现单一证候、复合证候及其证候群理法方药知识的创新;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明确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在多层面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中医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诠释提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特色,详细阐述了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古今演变以及中医证侯疗效评价研究的原则和理念,并具体介绍了本团队通过系统复习、采纳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等方法分别在病证结合模式和单一证候模式下研制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构想与结果,同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冀以为证候类新药疗效评价研究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证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依据与精髓,其综合概括了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整体性反应状态,具有主观、定性的特点。而现代医学用以诊断疾病的检验指标具有客观、定量的特征。将主观、定性的中医证候进行量化处理,与客观、定量的现代检验指标相结合,为中医证候辨证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的新思路。该文以高血压前期肝阳上亢证为例,运用量表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建立证候判别模型,就中医证候宏微观辨证体系的构建进行可行性探讨,对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以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