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滑膜病变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50例活动期RA患者(活动期RA组)、50例稳定期RA患者(稳定期RA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和TNF-α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取其关节滑膜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活动期RA组血清IL-17和TNF-α水平[(42.60±11.30)、(113.20±13.11) mg/L]明显高于稳定期RA组[(19.60±5.75)、( 14.50±5.33) mg/L]和健康对照组[(7.40±3.32)、( 10.90±2.24) mg/L](P< 0.01);稳定期RA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的滑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呈明显的病态.结论 RA患者血清IL-17和TNF-α水平及滑膜病变的变化特点与病情有关,联合动态监测有助于临床观察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两种急性时相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梁军  邓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72-3973
[目的]探讨两种急性时相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活动性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对58例RA活动期患者和43例非活动期患者以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A1-酸性糖蛋白(alphal acidglyco protein,AAG)进行检测,并与RA活动期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比较。[结果]RA活动期患者血清中的SAA、AA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RA患者活动期的SAA、AAG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P﹤0.01)。[结论]RA患者活动期的SAA、AAG反应灵敏迅速与患者的CRP和ESR基本一致呈正相关,SAA、AAG的检测更能反应RA患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酶活力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血清酶变化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CO中毒患者血清酶活力及心电图(ECG),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急性CO中毒者5种血清心肌酶活力在中毒后24h开始增高,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力分别为(20.2±12.3)、(151.6±91.8)、(146.8±50.4)、(154.8±47.7)、(13.8±8.1)U/L,对照组分别为(12.1±6.7)、(90.6±17.3)、(118.7±13.5)、(89.9±27.9)、(5.9±3.3)U/L,两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3 d后分别为(21.3±12.3)、(105.8±51.4)、(144.8±51.4)、(159.8±35.4)、(16.2±9.1)U/L;7、12 d后α-HBDH和CK-MB活力仍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乳酸脱氢酶同工酶2(LDH2)活力中毒后24h内增高,并达峰值,分别为(35.3±5.8)、(43.8±5.7)U/L,3 d时LDH1、LDH2和7 d时LDH1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轻、中度中毒组同期比较,7 d时LDH1与12 d时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LDH1血清酶检查异常率最高达78.7%,LDH2为58.3%,LDH为45.2%,CK-MB为37.1%,α-HBDH为33.6%.ECG检查异常率<10%.结论CO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血清酶活力检测可提示心肌损害,有助于此种损害的的早期诊治、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羟氯喹(HCQ)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终点散射比浊法研究了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CQ(400 mg/d)治疗前后血清SAA水平的变化.结果 HCQ治疗4周后血清SAA水平明显降低,以后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HCQ能有效地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SAA水平,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活动,诱导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5.
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大于3个月稳定血液透析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口服碳酸氢钠1 g,3次/日,共16周,评价纠正酸中毒对净体重、蛋白质代谢分解率(PCRn)和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比较治疗酸中毒前后血清碳酸氢钠浓度、血清pH值、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钠浓度、血红蛋白、PCRn、尿素的时间平均浓度(TACurea)和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血清碳酸氢钠浓度和血pH值增加,前者从(16.3±2.1)mmol/L到(21.6±3.2)mmol/L(P<0.001),后者从7.33±0.06到7.39±0.07(P<0.001).患者净体重从(56.2±12.3)kg增加到(58.3±11.7)kg(P<0.01).血清白蛋白浓度从(33.5±2.3)g/L增加到(35.3±2.9)g/L(P<0.01).PCRn从(1.12±0.12)g/(kg@d)降至(1.00±0.11)g/(kg@d)(P<0.001).而血清总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钠浓度、血红蛋白、TACurea、K/TV、血透前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后可增加患者净体重,改善血清白蛋白,但PCRn降低.在评价和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时治疗酸中毒必须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在某些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布规律。方法 ELISA法测定 6种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血清和脑脊液 (CSF)白介素 1 0 (IL - 1 0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 ,并进行相关比较研究。结果  (1 )CSF中IL - 1 0水平 :多发性硬化 (MS)组 (330 .5± 2 51 .8)ng/L、癫痫组 (61 .2± 48.6)ng/L、脑炎组(44.6± 2 1 .7)ng/L、蛛网膜下腔出血组 (SAH) (2 3 .4± 1 9.8)ng/L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6± 1 .32 )ng/L(P值均 <0 .0 5) ;(2 )CSF中TNF -α水平 :脑炎组 (43 .8± 2 3 .2 )ng/L、SAH组 (41 .0± 1 7.9)ng/L、脊髓病组 (2 7.8± 7.5)ng/L、癫痫组 (76 .1± 2 7.5)n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 8.6± 5 .0 )ng/L(P值均 <0 .0 5) ;(3)血清中IL - 1 0水平 ,MS组(97.8± 60 .0 )ng/L、癫痫组 (60 .1± 40 .4)ng/L、SAH(37.9± 2 2 .3)ng/L ,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4± 3 .5)ng/L(P值均 <0 .0 5) ;(4)血清中TNF -α水平 :SAH组 (1 72 .4± 93 .7)ng/L、MS组 (1 1 0 .3± 86 .1 )ng/L、癫痫组 (1 0 0 .9±86 .1 )ng/L、脑炎组 (32 .1± 1 7.2 )n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 9.8± 4 .4)ng/L(P值均 <0 .0 5)。结论  (1 )脑炎、SAH、脊髓病、癫痫等病人CSF和血清中伴随促炎性和抑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al-酸性糖蛋白(α1-AG)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在贝克曼库尔特IMMAGE 800型全自动特种蛋白仪和速率透射比浊法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46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和42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1-酸性糖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经治疗后α1-酸性糖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仍升高的5例患者和仅有C-反应蛋白水平仍升高的6例患者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肺癌者治疗前血清α1-酸性糖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通过治疗后血清α1-酸性糖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经治疗后α1-酸性糖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仍升高的5例患者预后不佳,而仅有C-反应蛋白水平仍升高的6例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 检测血清α1-酸性糖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肺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对结核性胸腔积液 (以下简称结核组 )及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 (ELISA)检测 2 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4 7例癌性胸腔积液 (其中肺腺癌 2 6例、肺鳞癌 2 1例 )患者血清及 2 0例正常人血清中TNF -α水平。结果 肺腺癌组(12 1 75± 6 0 82 )和肺鳞癌组 (16 7 5 4± 6 9 76 )患者血清TNF -α水平 (6 2 6 4± 18 0 0 )明显高于结核组 (P <0 0 1) ,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43 79± 2 3 82 ) ;选择结核组血清TNF -α水平的P75数值作为判断界限 ,血清TNF -α水平作为鉴别这两种不同性质胸腔积液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 77 70 %、72 0 0 %、90 19%。结论 血清TNF -α检测对鉴别结核性及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癌性胸腔积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43例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甲组,43例为非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乙组,同时选取43例健康体检者为丙组,对比观察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情况。结果甲组、乙组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甲组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重要敏感指标,且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联合检测时有一定病情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胸部肿瘤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切皮前氯胺酮组静脉注射氯胺酮50 m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氯胺酮等复合液,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芬太尼等复合液,间断吸入恩氟烷和追加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TNF-α、IL-6、IL-8浓度变化;两组术后均同时实施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4、24、48 hVAS.结果 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开始后4 h、术毕24 h血清TNF-α浓度[(1.40±0.22)、(1.46±0.22)、(1.36±0.1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54±0.09)、(1.58±0.17)、(1.47±0.22)μg/L](P<0.05);氯胺酮组在术毕48 h血清IL-6浓度[(30.53±3.35)ng/L]低于对照组[(34.64±2.61)ng/L](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清IL-8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术后24、48hVAS[(3.2±0.2)、(3.1±0.7)分]低于对照组[(3.7±0.5)、(3.5±0.7)分](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可抑制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术后24、48 h VAS降低,减轻围手术期炎性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白介13(IL-13)mRNA表达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2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10例缓解期患者及20例健康人,采用RT-PCR法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PBMCs中IL-13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活动期UC患者IL-13mRNA的表达水平(6.45±1.23)明显低于缓解期UC患者(14.72±2.12)和健康人(15.17±2.38)(t=2.13,2.24,P<0.05),而缓解期UC患者与健康人比较无明显降低(t=1.63,P>0.05)。活动期UC患者IL-13mRNA的表达水平(6.45±1.23)与血清C-RP浓度(8.36±3.16mg/L)呈负相关(r=-0.589,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PBMCs中IL-13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炎症活动程度与IL-13基因转录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髌上囊滑膜炎疗效评价及与风湿病活动期血清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32例(64膝),分别于治疗前当日、治疗后4周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指标包括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厚度、髌上囊积液最大深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血清炎性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治疗后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厚度、髌上囊积液最大深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48膝)Ⅱ、Ⅲ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5±0.09)m/s比(0.24±0.06) m/s,0.38±0.03比0.54±0.08,P<0.01].治疗后血清ESR、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超声检查髌上囊积液最大深度、髌上囊滑膜厚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最高血流速度与ESR、CRP呈正相关(P<0.05);血流阻力指数与ESR、CRP呈负相关(P<0.05).结论 超声可以对类风湿关节炎髌上囊滑膜炎进行疗效评价;超声检查指标与风湿病活动期血清炎性指标ESR、CRP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了解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关节液中的GPI浓度。结果46例RA患者血清中GPI浓度为(0.996±0.574)μg/ml,6例RA患者关节液中GPI浓度为(1.012±0.358)μg/ml,28例SLE患者血清中GPI浓度为(0.083±0.056)μg/ml,9例MCTD患者血清中GPI浓度为(0.052±0.038)μg/ml,7例SS患者GPI浓度为(0.055±0.041)μg/ml,30例献血员血清中GPI浓度为(0.064±0.042)μg/ml,12例非RA患者关节液中GPI浓度为(0.059±0.036)μg/ml,RA组血清中GPI浓度显著高于SLE组,SS组,MCTD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RA组中关节液GPI浓度显著高于非RA关节液组(P<0.05),GPI抗原对RA检测的敏感性为84.8%(39/46),特异性为98.6%(73/74)。结论检测GPI抗原可能成为RA患者的一个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血清的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2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223例妇女236个周期资料,分别检测启动日、HCG日、取卵日及胚胎移植日(ET日)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C-反应蛋白由启动日的(2.07±2.30)mg/L升至ET日的(4.82±8.67)mg/L(P<0.01)。在启动日、HCG日、取卵日,非妊娠妇女组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2.27±2.56)mg/L、(1.59±0.71)mg/L、(2.75±4.38)mg/L,高于妊娠组的(1.75±2.33)mg/L、(1.50±0.79)mg/L、(1.82±1.70)mg/L,P<0.05;ET日非妊娠妇女组平均CRP浓度(4.74±9.45)mg/L,低于妊娠组(4.96±8.23)mg/L,P<0.05。结论:在IVF治疗周期,经过控制性超排卵,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提示控制性超排卵潜在有全身的炎症反应,一定程度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有助于IVF妇女成功妊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老年糖尿病组(老年组)120例和非老年糖尿病组(非老年组)80例.分别记录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检测血清尿酸、血清肌酐、24h尿酸排泄量、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计算尿酸清除分数.结果老年组血清尿酸为0.44±0.21mmol/L,血清肌酐124.8±73.9μmol/L,尿酸清除分数11.24±28.23%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0.32±0.12mmol/L,89.1±32.6μmol/L和10.20±12.56%.(P<0.01);而尿酸排泄量、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老年组为3.93±2.62mmol/24h、4.46±3.58ml/min、52.7±28.6ml/min显著低于非老年组的5.03±2.78mmol/24h、7.74±4.83ml/min、90.9±33.4ml/min.(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增龄相关;老年高尿酸血症除尿酸生成过多外,还与尿酸排泄减少、尿酸清除率下降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多为混合型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患者29例(对照组),进行血清APN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三支病变组(33例);按Gensini积分分为0~1分组(29例)、2~20分组(28例)、21~40分组(30例)、>40分组(25例).结果 ACS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6.43±4.22)mg/L比(12.68±6.47)、(9.94±8.48)mg/L](P<0.01或<0.05).对照组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12.68±6.47)mg/L比(8.80±6.23)、(8.04±5.93)、(6.43±5.12)mg/L](P<0.01),单支病变组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1).0~1分组血清APN水平[(12.68±6.47)mg/L]和2~20分组血清APN水平[(8.74±6.68)mg/L]分别显 著高于21~40分组[(7.64±5.32)mg/L]和>40分组[(6.32±5.46)mg/L](P<0.01).21~40分组血清APN水平高于>40分组(P<0.05).血清APN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负相关(r=-0.584,P<0.01).结论 APN与冠状动脉稳定性、狭窄程度以及范围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别测定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探讨两者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10 7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GF -β1、TNF -α水平。 2 3例肝穿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分期。结果 慢性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组及肝硬变组患者血清TGF - β1( μg/L)分别为 14 2± 5 9、2 0 1± 7 0、3 0 2± 6 7及 3 2 6± 7 5,血清TNF -α(pg/L)分别为 6 1± 3 2、2 9 8± 18 6、57 3± 2 2 5和 96 7± 3 8 2 ,两者均随肝炎程度加重呈升高趋势 ;肝活检结果显示这两个指标与肝纤维化的程度具有相关关系 ;它们均与HA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TGF - β1、TNF -α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C反应蛋白--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 (CRP)水平与脑梗死灶体积、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 12 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 72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 ,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NFDS)进行评分 ,所有患者进行CT/MRI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CRP异常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为 ( 8 0 6± 5 47)mg/L ,白细胞数为 ( 10± 4)× 10 9/L ,明显高于CRP正常组的 ( 6 43± 2 78)mg/L和 ( 9± 3)× 10 9/L ;脑梗死发生率 ( 42例 )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 2 3例 )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CRP正常组高 ( 32例 ,17例 )。CRP的异常组患者CNFDS评分较高 ,中位数为 18( 6~ 35 ) ,且预后不良。结论 CRP水平是反映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72例(糖尿病脑梗死组),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6例(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检测其血清CRP水平.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组CRP水平为(3.81±2.23) mg/L,非糖尿病脑梗死组CRP水平为(2.48±2.24)mg/L,对照组CRP水平为(0.68±0.16) mg/L,糖尿病脑梗死组、非糖尿病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CRP异常率为70.8%(51/72),非糖尿病脑梗死组CRP异常率为43.9%(29/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 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脂分布在肥胖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招募稳定期哮喘患者125例,并根据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分为非肥胖组(n=51)、周围性肥胖组(n=34)和中心性肥胖组(n=40)。分别测定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NO)浓度,并记录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得分。同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校正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中心性肥胖组与非肥胖组FVC[校正ICS平均剂量前(后)]分别为[3.98(3.99)±0.99]L和[4.51(4.51)±1.00]L,外周血IL-6和hs-CRP浓度、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校正ICS平均剂量前(后)]分别为[33.63(33.28)±14.04]ng/L和[21.22(21.33)±11.23]ng/L, [2.12(2.15)±0.73]mg/L和[0.92(0.91)±0.61]mg/L,52.58(52.81)±14.14和45.41(45.34)±12.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ICS平均剂量后,中心性肥胖患者ACT评分明显低于非肥胖组[(22.10±1.68)分和(23.01±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肥胖组仅hs-CRP浓度显著高于非肥胖组[ (1.54±0.68)mg/L和(0.91±0.6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心性肥胖在肥胖相关哮喘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