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报道6例因手术而引发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和抢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前列腺增生症手术,以及1例孕38周剖腹产术、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1例全身多发性脂肪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因手术而导致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过程。结果有2例病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在手术中,4例则发生在手术后,发生在手术中的2例病人因诊断和抢救及时,病情好转出院。发生在术后的病人,有2例最终发生DIC而死亡。结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完全可以由手术所引发,不管是手术大小,还是手术的难易,所以,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手术引起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治疗上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可能对预防DIC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伤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严重创伤后患者死亡与创伤性凝血病存在极大的相关性,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因素有: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炎性反应等,根据"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提出的损伤控制性复苏,主要是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复苏提出的概念,解决了严重创伤病人复苏的诸多难题,对于严重创伤病人的抢救复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改善严重创伤病人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180例急性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n=58)和非凝血病组(n=122)。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展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 7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均是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对于年龄> 70岁、GCS评分<9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的急性创伤患者应该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预防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任小强 《医学综述》2014,20(18):3294-3296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促凝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内皮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进一步地改进复苏策略、改善创伤患者预后,需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血糖水平对其凝血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结果血糖水平与凝血病发病率呈正相关(P<0.01),凝血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与其病残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糖水平可为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并对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变化、环池形态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等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是15.4%(32/208),而入院时诊断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为35例(占16.9%)。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散大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常见的合并症,可显著增加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徐庆余  潘光华  郑旭东  武卫  胡永启 《浙江医学》2011,33(6):819-821,824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就给予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常规治疗组依据传统观念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才输注凝血底物.两组同样积极处理原发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实施恰当的休克复苏,防治低体温和联合使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在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术后1h和术后5d,再次检测凝血、纤溶等指标,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恢复及预后.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组凝血、纤溶指标及预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28d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降低(40.6% vs 69.8%,P =0.046).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Perthes病与易栓症和低纤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rthes病即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最早由Legg、Calve和Perthes3位学者描述,故称LeggCalvePerthes病,简称Perthes病。关于其发病原因,众说纷纭,认为与外伤、滑膜炎致关节囊内压升高、遗传体型等有关,但迄今为止,真正的病因尚未阐明。1993年Jones提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管内凝血学说,认为局部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和继发出血)是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共同通路,基于这一学说的启发,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血管内凝血和Perthes病的关系,发现Perthes病与易栓症和低纤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用于诊断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1年2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统计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对于创伤性凝血病的检出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和不同预后水平颅脑损伤患者TEG指标差异,分析各TEG检测指标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TEG检测于颅脑损伤后4 h和12 h对创伤性凝血病检出率(34.50%和63.00%)均显著高于常规凝血项目检测水平(18.50%和40.50%),χ2=13.143、20.275,均P < 0.001,且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84.81%)显著高于非严重颅脑损伤患者(48.76%,χ2=26.647,P < 0.001);颅脑损伤者损伤后12 h反应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增加,而α角度(Angle)值和最大幅度(MA)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减小(均P < 0.001);死亡患者R值与生存患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3,P=0.116),而K值显著高于生存患者水平,且Angle值和MA值均显著低于生存患者水平(均P < 0.001);MA值为导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TEG检测可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有效识别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情况,并可用于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水平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0.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它是相互影响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组织损伤是凝血和纤溶的启动因素;休克是其最初的驱动因素,凝血启动的同时激活了抗凝和纤溶途径;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性反应等加剧了已经存在的凝血病。早期诊断凝血病依赖于临床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致命性三联征"是目前处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基因重组活化F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促进凝血酶生成的强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外源性人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氨甲环酸用于干预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就诊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在补液输血抗休克基础上进行损伤控制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的打击下,机体出现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它不仅是损伤的一个结果,也可能进一步引起继发性损伤。每年颅脑损伤死亡患者高达56000例,在创伤性死亡中居第1位。国外报道创伤严重度评分(ISS)〉45分的患者中有2/3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紊乱,伴有颅脑损伤者更容易发生凝血和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创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约6000万人死于创伤,其中20%死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创伤患者入院后约1/4发展为创伤性凝血病,其病死率增高3~4倍。因此预防和纠正凝血病,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管理的核心。损伤控制性复苏(DCR),包括允许低血压的技术策略、止血复苏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已被广泛采用成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首选方法。本文着眼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的重要性,结合欧洲指南论述其目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凝血-纤溶失衡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接诊的14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42例)和非重度组(103例).以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纤溶酶-α2纤溶酶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例患有肌病和早老症的年轻女孩早期发病的表型。该患者在1岁时患有肌病和明显的轴性无力,早老症的表现包括发育不良、硬皮病样皮肤变化、溶骨性病变和发育迟缓,迄今从未报道的编码核被膜蛋白lam ins A和C的LM NA基因(S143F)上的自发性错义突变是其根本原因。尽管已知LM NA突变可以导致早老综合征和Em ery-D reifuss肌营养不良,但本文是首次报道因LM N A单突变而使患者合并出现以上两个表型的表现。lamin A/C中的p.S143F突变:伴有肌病和早老症的一个新表型@Kirschner J.$University Childre n's Hospital, Div. of Neu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44例发病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的患者资料,按照1:2配组分为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老年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的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凝血障碍指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结果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11)。进一步分析表明血小板(platelet,PLT)异常在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68),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更高,同时血小板异常更容易出现在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组内,以上特点有助于明确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机制并指导中老年患者颅脑创伤后凝血病的诊疗。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较高,大量输血后,如处理不当,会加重凝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TIC,适时合理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可有效纠正TIC,提高输血效果,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症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例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合并凝血异常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发病为误服药物所致,入院后停用口服药,给予止血、血浆输注,纠正凝血异常、保护脏器、碱化尿液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应建立预防措施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演变规律,为指导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6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6h、入院后24h采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另选择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创伤性休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在及从入院时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6h开始下降,24h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T、APTT在入院时及入院后6h开始延长,入院后24h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T在入院时到入院后6h均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24h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在创伤性休克组各时间点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即出现凝血功能受损,并在24h内呈动态改变,动态监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