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朝会  郑环杰  徐嘉蔚  肖骅 《重庆医学》2016,(16):2167-2169
目的: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实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2012~2014年该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情况,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255例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66例,抗凝治疗率25.88%;抗血小板治疗157例(61.57%)。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INR达标率15.15%。结论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率低,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患者住院期间IN R达标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长期口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留置导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留置带袖套静脉导管(TCC)作为血管通路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40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TCC置入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华法林组患者在TCC置入后24h口服华法林,维持INR在1.5~2.5之间;对照组在TCC置入后不接受任何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导管失功发生率,尿激酶干预次数和出血事件发生人数。结果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导管功能不良的的发生率分别为1.99%、3.26%和3.46%,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比较(P<0.05),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华法林组出现1例主要出血事件,2例次要出血事件,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无出血事件(P<0.05)。结论华法林比阿司匹林更能有效预防透析患者TCC的血栓栓塞,但由华法林引起的出血事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短期内(治疗6个月后)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达标时间百分比(TT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74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TTR值分为达标组(TTR≥65%)54例与未达标组120例(TTR<65%),比较2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血液学检查参数,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DW水平与TT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合并冠心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PDW异常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DW的升高,TTR呈下降趋势,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843、P<0.001)。结论 PDW异常可能影响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且随着PDW的升高TTR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宋莹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1):1505-1507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2例75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中等强度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1~2.5],华法林低等强度组(INR维持在1.5~2.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每组44例。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呈逐渐增多,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华法林中等和低等强度组(P<0.05),中等和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呈逐渐减少,中等强度组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与低等强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INR维持在1.5~2.0,不仅能够取得最佳的抗凝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的处理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在有适应证的病人能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理想的抗凝水平应在有效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同时,避免严重出血(尤其脑出血)事件。1.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脑出血的发生率非常低,总体上年发生率0.5%或更低,与阿司匹林(年发生率0.3%)比较无显著性差别,出血事件与INR增高和年龄相关。75岁以上老年病人出血发生率稍有增加,但此人群又是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抗栓的获益也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75岁以上房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对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24个月有效随访,记录各组抗凝效果及华法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均顺利完成24个月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其中研究组栓塞发生率(17.86%)与对照组(栓塞发生率10.71%)对比结果 P0.05,提示两组抗凝效果均较为理想;研究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显著低于对照组(53.57%,P0.05),提示研究组用药安全性较优。结论:对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医学》2017,(6):513-51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在基层医院使用的实际情况及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2012-01—2017-03间收治的394例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结合国际上临床使用华法林研究结果做对比,比较脑梗塞、肠系膜栓塞、心肌梗塞等梗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的梗塞事件发生率为41.4%,显著高于华法林组的26.0%(t=44.952,P<0.05)。结论基层医院以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血栓栓塞效果较差,华法林具有更佳的抗凝作用,应当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血栓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适合中国人的抗凝强度。方法入选≥60岁的NVAF患者220例,按1:1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华法林治疗,低强度组INR控制在1.5-2,标准强度组INR控制在2-3,所有患者均同时治疗其他疾病。随访24个月。结果共194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低强度组102例,标准强度组92例。低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7.8%,标准强度组为9.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强度组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出血,标准强度组有23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和25.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强度组即华法林(INR1.5~2.2)更适合老年NVAF患者防治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年龄≥75岁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华法林抗血栓治疗PT-INR安全范围。方法: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院连续诊治的264例75岁以上非瓣膜病性AF患者随机分配至低抗凝组、中抗凝组、强化抗凝组,门诊随访,记录3组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NR控制在1.5~2.0比较,当INR控制在2.0~2.5和2.5~3.0时,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且2组间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抗凝强度治疗组,出血事件明显增加:1例颅内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8例其他类型出血,与之相比,低抗凝组及中抗凝组中出血事件明显减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0%,其他类型的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也分别减少62.5%和50%,2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我院264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将INR控制在2.0~2.5,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临床药师抗凝监护在华法林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方面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421例。其中监护组316例在抗凝期间接受临床药师抗凝监护,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INR)等抗凝指标、运行医嘱审核及体征监护等。对照组患者105例,在院接受华法林治疗期间无临床药师进行抗凝监护。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监护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院抗凝治疗过程中抗凝指标达标情况、预警值出现率与及时处理率、患者出血或栓塞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院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经临床药师进行抗凝监护的监护组患者INR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明显高于对照组[(73.20±9.46)% vs(46.32±17.11)%,P<0.001],其中患者出院前INR值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42% vs 60.95%,P<0.001),INR监测时机合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15% vs 66.67%,P<0.001)。同时,监护组患者INR预警值出现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8.23% vs 20.00%,P< 0.001),且及时处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6.15% vs 33.33%,P<0.001)。另外,本研究监护组患者在院抗凝治疗过程中除了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3% vs 9.52%,P=0.005),其他临床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药师的抗凝监护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情况,探讨基层医院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 调查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NVAF患者256例,分析华法林使用情况;将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随机分为3.125 mg初始剂量组和5 mg初始剂量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2.0~3.0,随访2个月。结果: 256例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者47例;高危患者164例,其中有29例应用华法林,高危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比率阵发性房颤(6.8%)低于持续性与持久性房颤(21.7%)(P < 0.05);3.125 mg组达稳定INR的时间与5mg组相似,3.125 mg组的INR增高发生率低于5 mg组(P < 0.05),2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 目前我国部分基层医院NVAF患者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的达标并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取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初始剂量为2.5mg/d,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1.5~2.5,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均测定两组患者抗凝前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结果 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血栓发生率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6.67%)(P<0.05)。抗凝后观察组PC、PS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后与抗凝前比较PC、PS活性降低(P<0.05)。结论 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低强度华法林虽降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并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刘树红  高顺元  朱爱武 《吉林医学》2012,33(8):1625-1626
目的:通过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以明确低危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明确低危NVAF患者,入选的低危NVAF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1.7~2.5)与阿司匹林组(150 mg/d),比较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仅1例(1.39%)发生脑栓塞,阿司匹林组3例(3.70%)发生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3例(4.17%)发生出血,阿司匹林组2例(2.47%),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NVAF患者,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疗效相似,但由于华法林需严密监测INR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而阿司匹林具有有效、安全性好、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症1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平  刘敏  卢辉  祁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4):277-277,279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疗效。方法:将愿意接受华法林预防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1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给予华法林3mg,1次/d口服,连服4天,第5天测定国际标准比值(INR),以INR值将华法林调整至最适剂量,以后定期每周测定INR,然后1个月检查1次,最长不超过2个月,两组患者根据临床实际联合应用血管转化酶抑制剂、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及调脂药治疗1个月随访2年。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栓栓塞症第1年发生率为4.1%,第2年为6.8%;观察组2年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控制在2.0~3.0能明显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