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介质释放为开端的,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惟一对因治疗的手段。尘螨是一种世界性的过敏原,在我国也是引起变应性鼻炎发作的主要致敏原之一。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螨变应原疫苗——阿罗格(Allergovit)进行免疫治疗,观察1年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4、5)的变化,以了解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Alutard(R))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伴轻-中度哮喘患者37例,进行SIT3年.SIT采用以浓度、剂量逐渐递增的皮下注射方法,从100SQ-U 0.2 ml/次/周的初始量至100 000 SQ-U1.0ml/次/6周的维持剂量.应用UniCAP system免疫荧光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测定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lgE)、总IgE(total IgE,tlgE)、IgG、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和外周血嗜酸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j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年后上述各种参数、肺功能指标、症状评分和皮肤反应指数(skin index,SI)的变化.结果 经过3年SIT后,患者血清ECP水平和血Eos计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SIT后IL-4和IL-5降至正常水平,而IgG和IFN-γ分泌增加;血清tlgE水平降至正常,slgE有所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临床完全控制率64.86%,良好控制率35.14%;所有患者肺功能指标和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62.12%的患者不用任何药物,78.4%的患者SI明显降低.3年SIT后无新的过敏症状的发生.结论 坚持长期SIT能明显缓解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抑制Eos的聚集,降低血清ECP水平,增强对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细胞Th1和Th2分泌的平衡,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治疗和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0例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集群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2~3次,6周后达到维持剂量.另一组接受常规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1次,14周后达到维持剂量.达维持剂量后两组病例继续以维持剂量治疗1年,治疗期间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接受集群免疫治疗的患者更早出现症状评分的改善和对症药物使用的减少(第6周),更早出现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的升高(第6周).在剂量递增阶段,集群免疫治疗组进行534次注射,有3例出现6次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6/534);常规免疫治疗组591次注射,共3例出现5次全身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5%(5/5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3,P>0.05).结论 对治疗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可以更早地实现症状的改善和药物使用的减少,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的方法,通过比较55例AR患者在接受2年的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观察该制剂的临床疗效。结果:55例患者在完成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是治疗尘螨引起的AR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3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3年或3年以上,免疫前后进行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38例中,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73.68%。结论: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变应性鼻炎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比较97例粉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接受1年免疫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评价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的疗效;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后,97例患者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有效率79.4%;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5例(5.15%)出现局部不良反应,5例(5.15%)轻微全身不良反应,未出现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变应原免疫滴剂舌下含服是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皮下注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92例单一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免疫治疗组(46例)和药物治疗组(46例).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屋尘螨特异性皮肤反应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清中屋尘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的水平.结果 经过3年治疗后,免疫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和屋尘螨特异性皮肤反应指数(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32 [2.49;5.12]分、0.31[0.28;0.45]分、1.34 ±0.29,较治疗前的9.20[7.50;11.13]分、0.72[0.47;0.83]分、1.71±0.53,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分别为-5.13、-5.78、6.37,P值均<0.05),以上3项指标免疫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治疗前为16.32[4.34;38.65] kU/L,免疫治疗3年后为15.85[4.93;46.27] k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4,P>0.05);免疫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治疗后为8387[ 7732;16 634]AU/L,较治疗前的486[ 319;1439] AU/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P<0.05).7.5%(3/40)的免疫治疗组患者在3年后出现了哮喘症状,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哮喘症状的发生率(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15.0% (6/40)的免疫治疗组患者在3年后出现了新的过敏原反应,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2,P<0.05).结论 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而言,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及降低特异性皮肤反应,升高血清中特异性IgG4水平,有效减少哮喘和新的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8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60只)和实验组(120只).首先对实验组大鼠予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进行基础致敏、致敏加强、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然后再将实验组动物完全随机分为B、C二组,每组60只.B组继续予以等浓度OVA双侧鼻腔滴鼻,每周2次;C组在予以等浓度OVA双侧鼻腔滴鼻每周2次的同时,每天予以丙酸氟替卡松每侧鼻腔50μl/,次,喷鼻1次,A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进行腹腔注射及滴鼻.分别于治疗后第1、2、4、8、12、及16周末从各组中随机挑选10只进行处死,其中1只行鼻黏膜微血管铸型,其余9只立即取鼻黏膜送病理检查,以观察鼻黏膜形态学改变、微血管铸型情况.结果 大鼠接受变应原激发后,鼻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化生,部分细胞剥脱,固有层腺体增生肥大、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及血管增多;电镜下见上皮层纤毛不同程度脱落,排列欠整齐,基底膜板层网状结构增厚,胶原沉积及纤维增生,微血管密度增加,血管迂曲,粗细不一,并交织成网状.B组由于持续变应原接触,鼻黏膜病变进一步加重;C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但鼻黏膜仍有纤毛脱落,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化生,腺体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胶原沉积及纤维增生,微血管密度增加.结论 变应性鼻炎可导致鼻黏膜发生病理改变,接触时间越长,病变越明显.糖皮质激素可较好地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鼻黏膜的病理改变,但对已经发生不可逆性改变的黏膜结构无逆转或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WHO颁布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2008)指南中建议,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分类和程度,按阶梯方式选择治  相似文献   

10.
鼻黏膜上皮细胞构成的物理和化学屏障是呼吸道接触外源性微生物、变应原和环境污染物等的第一道防线。除理化屏障功能,上皮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上皮细胞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均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功能,这种免疫调控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功能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上皮细胞与下游免疫细胞的相互信息传递。现就鼻黏膜上皮细胞与变应原及其他免疫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做一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对屋尘螨过敏的102例AR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SIT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3年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SIT;对症治疗组(ST组):仅对症治疗。评价疗效指标包括:鼻炎症状评分、用药评分、皮肤反应指数、血清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AR发展成哮喘和出现新的致敏原的比例。结果:SIT组经3年治疗后,患者血清Eos计数、皮肤反应指数、症状及药物评分均较ST组明显降低(均P〈0.01);SIT后slg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T组无AR患者发展为哮喘,2.1%出现新的致敏原;ST组17.4%的患者发展为哮喘,32.6%出现新的致敏原。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坚持长期SIT对螨致敏的AR安全有效,同时能减少新的过敏发生,阻止AR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早期变应原免疫对后期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BALB/c新生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每组6只.于出生后第1、5、12天小剂量组皮下注射0.2 mg/ml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生理盐水溶液0.05 ml,大剂量组皮下注射20 mg/ml的OVA生理盐水溶液0.05 ml,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待小鼠长至6周时,开始对小剂量组、大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以OVA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滴鼻诱发AR,阴性对照组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滴鼻诱发AR.观察小鼠症状、鼻黏膜组织学改变、检测血清OVA-IgE水平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和γ干扰素(interferon,IFN)水平的差异.结果 新生小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变应原组后期所诱发的AR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症状明显减轻,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炎症明显减轻.大剂量组血清OVA-IgE、IL-4、IL-5水平((x)±s,以下同)分别为(265.11±26.29)、(446.39±72.83)、(171.24±15.66)pg/ml,分别低于阳性对照组的(665.85±43.15)、(1113.45±30.47)、(255.36±30.9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0、0.000、0.009,P值均<0.05),而IFN-γ水平为(319.74±56.30)pg/ml,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的(170.02±14.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0,P<0.05);而皮下注射小剂量变应原组的各指标改变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小鼠早期大剂量OVA皮下注射可对其后期由同种变应原所诱发的AR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家居环境尘螨及尘螨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相关性,为小儿过敏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出生于芜 湖市第二人民医院,3~4周岁时,对患有变应性鼻炎儿童进行家庭内随访,评估患儿变应性鼻炎症状积分,采集患儿家居环境灰尘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尘样中屋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p1)和粉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f1)含量,并对患儿进行血清尘螨sIgE水平检测。结果 对采集的64份尘螨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屋尘螨sIgE和粉尘螨sIgE之间有正相关性(P <0.05);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Der p1 和Der f1 之间有正相关性(P <0.05)。患儿居室内Der p1 和Der f1 暴露水平与屋尘螨sIgE及粉尘螨sIgE相互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 >0.05)。结论 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家居环境尘螨含量及尘螨sIgE呈正相关,给临床科研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提示可通过检测sIgE水平初步预测变应性鼻炎症状严重性,通过加强尘螨健康教育及降低居室环境尘螨含量来防治过敏性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标准化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 ic immunotherapy,SCIT)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2009年8月收集的236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2组,其中120例接受了标准化尘螨变应原SCIT,另外116 例接受了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等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 sual analog ues c a l e,VA S)评分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 ivit is qualit 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历3年的SCIT疗程后,在继续随访3个月、1年、3年和5年的症状VAS平均积分分别为2.3±0.7、2.4±0.6、1.6±0.4、1.9±0.5,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 <0.001),而RQLQ积分分别为7.7±1.6、7.4±1.1、4.3±0.7、4.1±0.9,也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 <0.001),在随访的各时间点的VAS和RQLQ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比较单一尘螨阳性与含尘螨在内的多变应原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经过SCIT疗程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及RQLQ积分,发现积分没有显著差异(P >0.05)。所有治疗均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标准化变应原SCIT治疗对尘螨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具有长期疗效,且安全性好。含尘螨的多变应原阳性患儿能获得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 test,SPT)结果与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70例接受尘螨变应原SPT和相应的血清S-IgE检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同皮肤风团直径和不同皮肤反应指数(skin index,SI)对应的血清S-IgE的差异.结果尘螨变应原SPT不同皮肤风团直径和不同SI对应的血清S-IgE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皮肤风团直径或SI的增加,血清S-IgE阳性率和级别也显著增加.结论尘螨变应原SPT结果和血清S-IgE结果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原长期刺激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鼻黏膜重塑的特点。方法:Hartley豚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实验组用卵清蛋白(OVA)激发(OVA2W组、OVA6W组和OVA12W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激发(Sal2W组、Sal6W组和Sal12W组)。OVA制备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抗原刺激分别持续2W、6W和12W,在最后一次激发24h后行鼻腔灌洗、取鼻黏膜组织。ELISA法检测鼻腔灌洗液中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OVA-s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鼻黏膜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AB-PAS和MT法染色,计数鼻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测量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基膜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组织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①OVA6W、OVA12W组与OVA2W组比较,OVA-sIgE含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CP含量在3个实验组中无明显差别;实验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OVA-sIgE、ECP含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OVA6W、OVA12W组与OVA2W组比较,0级、1级上皮细胞损伤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0级、1级上皮损伤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鼻黏膜杯状细胞增生和基膜胶原沉积,OVA6W、OVA12W组与OVA2W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杯状细胞数均较相应的实验组明显减少(均P<0.05);Sal6W、Sal12W组基膜胶原沉积均较相应的实验组明显减少(均P<0.05)。④OVA6W、OVA12W组与OVA2W组比较,TGF-β1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TGF-β1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是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在抗原激发早期,表现为上皮损伤,与重塑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随着抗原刺激延长,表现出腺体增生和胶原沉积的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中屋尘螨,粉尘螨sIgE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测定其中屋尘螨,粉尘螨sIgE,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及鼻分泌物中屋尘螨,粉尘螨sIgE浓度基本相等,其浓度及自然对数值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7)。结论:两种螨sIgE在过敏患者体内含量的高度一致性,临床上仅检查两种螨中的一种即可基本反映患者对尘螨过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及治疗手段疗效评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小鼠鼻腔灌洗以及鼻黏膜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提高小鼠鼻腔灌洗以及鼻黏膜获取的效率与质量。方法 经后鼻道的鼻腔灌洗方法,并将它与经气管插管的鼻腔灌洗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灌洗液回收率以及操作耗时,以确定两种方法的优劣。另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两种小鼠鼻黏膜获取方法:即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并通过图片的形式对过程予以了展示。结果 经过简单培训的实验员用后鼻道鼻腔灌洗法收集的灌洗液量要显著高于颇有经验的实验员用气管插管鼻腔灌洗法获取的灌洗液量,平均回收率达93%,而且操作耗时明显缩短。通过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可以分别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小鼠鼻黏膜。结论 经后鼻道的鼻腔灌洗,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容易掌握,将会为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研究的取材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亚单位p50(NF-κB p50)在季节性变应性鼻黏膜中的表达及活性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组)下鼻甲黏膜组织中NF-κB p50的表达,其中6例为非发作期患者,10例为发作期患者;并与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进行对照.采用电泳迁移率滞后分析(EMSA)检测鼻黏膜组织中核蛋白提取物与特异性NF-κB探针的结合活性.结果:NF-κB p50在SAR组及对照组中均有表达,p50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2组鼻黏膜的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和部分胞核中;SAR组p50胞核阳性染色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发作期是(41.83 ±4.43)%,非发作期是(37.19±3.9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50胞核阳性染色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仅(8.89±1.32)%.SAR组(包括发作期和非发作期)与对照组p50胞核阳性染色的阳性细胞百分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R组NF-κB的DNA结合的32P标记电泳带密度扫描值为32.14±8.73,与对照组(11.12±3.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照组鼻黏膜中保持低水平的表达,在SAR鼻黏膜中表达显著增高,且其与DNA-蛋白结合活性增高,提示NF-κB p50可能参与维持鼻黏膜的生理功能,并在SAR鼻黏膜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变应性鼻炎对因治疗方法,变应原提取物疫苗应用最广。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深入,各类新型疫苗逐步发展,包括类变应原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逐渐用于临床,有望为变应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文就近年来各类特异性免疫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