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16排螺旋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应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某院接受TACE术治疗的42例原发性肝癌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MRI检查、减影血管造影(DSA)判断治疗效果,以DSA判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MRI检查的疗效判断效果及价值。结果:MRI检查(96.55%)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16排螺旋CT检查(75.86%)(P<0.05);MRI检查(92.11%)判断敏感度显著高于16排螺旋CT检查(68.42%)(P<0.05);16排螺旋CT、MRI检查疗效判定特异性均为1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6排螺旋CT比较,MRI检查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肝患者TACE术后病灶疗效判断,可获得更好准确性及敏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瘤灶的CT灌注参数在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39例经穿刺病理检查或血清学证实的中晚期HCC患者曾经在我院进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前1 d及术后4周行CT灌注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的肿瘤染色区变化作为判断术后肿瘤存活的相对标准,疗效分组标准参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别按不同TACE疗效组,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介入术前和术后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R)1例,由于瘤区术后表现为灌注信号完全缺失而被除外统计。38例患者中,TACE术后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脏灌注分数(HAF)较术前稍有降低(P分别为0.035和0.040),而肝血容量(HBV)、门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划分疗效组:部分缓解(PR)疗效组14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和HBV)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HBF、MTT、PS、PV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稳定期(SD)疗效组14例,所有的CT灌注参数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期(PD)疗效组10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PVP、HBF)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的HBV、MTT、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扫描能够通过TACE治疗前后瘤组织的灌注改变来评估TACE疗效。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测HCC介入治疗疗效的无创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姚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45-147
经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应用较为广泛且疗效肯定,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本文通过监测记录140例PHC患者340例次TACE病情变化,评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取一般护理、常见并发症的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所有并发症及时发现,经积极处理后均能消除。因此,实施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某些并发症发生,消除或减轻并发症的危害,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3):122-125
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查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增强CT和MRI检测。以术后6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增强CT和MRI在TACE术后1、3和6个月诊断阳性率、阴性率以及准确率。结果与增强CT比较,MRI对患者原始病灶术后1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原始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准确率较高。与增强CT比较,MRI对患者TACE术后复发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患者术后3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高(P<0.05),两者在术后6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复查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率,对于增强CT不确定结节应进行MRI复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或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肺癌局部肿块的灭活作用。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我科共收治28例肺癌患者。所有肿瘤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腺癌或鳞癌,分化程度不一。16例患者中均接受过系统放化疗,其中2例不能耐受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3例为放化疗后原位复发,1例疗效评估差。22例患者直接行介入化疗及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对8例患者均先经支气管动脉行病灶滋养动脉灌注化疗或TACE,术后3~7 d给予CT引导下RFA治疗,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及相关肿瘤标志物行疗效评价,如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或复发征象则再次行动脉灌注化疗或TACE+RFA治疗。所有患者均定期影像随访至本研究结束。结果 28例患者均接受4~6次动脉化疗或TACE+RFA联合治疗1~3次,第1次联合治疗后1个月CT增强扫描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征象;后按疗程拟行相关方案化疗,后1个月CT增强扫描残存肿瘤组织缩小,甚至消失,未见残存或复发征象。结论动脉化疗或TACE+RFA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灭活肺癌局部病灶,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在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60例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或2次以上疗程的TACE术,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实体瘤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个疗程TACE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个疗程TACE术后1个月复查CT评价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5例,稳定(SD)12例,进展(PD)2例。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是中晚期肝癌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ACE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6月经过一次或多次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84例,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病灶直径2.0~12 cm,定期随访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肿瘤完全缓解16例(16/84,19.05%),部分缓解50例(50/84,59.52%),无变化8例(8/84,9.52%),进展10例(10/84,11.91%).术后肿瘤标志物AFP及CE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所有治疗患者均未出现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粒子迁移等不良反应.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可明显提高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单针道适形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对21例TACE治疗效果欠佳的大肝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结果 RFA术后4~6周通过MRI或超声造影结合AFP检测综合评价疗效,有效率(71.43%,15/21),疗效满意率(23.81%,5/21).结论 在大肝癌治疗中先行TACE再行RFA的序贯联合治疗具有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单针道适形RFA更具有微创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6例肝癌患者先行TACE治疗,再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进行B超检查及CT或MRI扫描.结果 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体积缩小50%以上的有19例(41%),血AFP和CE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穿刺活检组织变性坏死明显,术后不良反应轻.结论 经穿刺氩氦刀冷冻联合TACE治疗肝癌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对于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首次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早期肝肾功能的变化.方法PHC 118例患者首次TACE,肝功能Child-Pugh A级94例,B级24例.按碘化油注入量分为三组:A组,31例,≤5ml;B组,51例,5-10 ml;C组,36例,>10 ml.检测并比较TACE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的肝肾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获得肝动脉超选择栓塞化疗.碘化油中位注入量:A组(4.62±1.41) ml;B组(8.41±2.1)ml;C组(14.80±4.65) ml.与术前比较,三组TACE后1周的ALB下降,而TBil、DBil、AST及ALT均升高(P<0.05);但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ACE后1个月,三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1个月各组肾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TACE后1个月,Child-Pugh B级者ALB较术前下降了3.5 g/L.结论 PHC患者首次TACE后1周肝功能有一过性损伤,但对肾功能无影响.按肿瘤大小注入碘油对肝功能影响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前后CT造影成像的区别,评价TACE疗效,探讨CT评价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接收并施行TACE的36例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CT造影成像的区别.结果 TACE前后患者CT造影成像呈现明显不同.术前肿瘤呈低密度,少数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延迟期呈低密度,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表现为巨块型29例,结节型7例.经TACE后,患者肿瘤区域变小,数目减少,巨块型和结节型均不同程度地变成完全型,肿瘤程度减轻.结论 TACE前后CT造影术显示肝内病灶大小和数量的变化、碘油沉积形式、血管受累、血液动力学变化及脏器转移情况,TACE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TACE术相关并发症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PHC患者进行TACE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243次,操作成功率为97.9%(238/243)。术后并发症:发热187例次、恶心呕吐169例次、腹痛138例次、可逆性肝功能损害122例次、肾功能损害19例次、穿刺部位局部并发症13例次、血栓形成6例次、消化道出血5例次。结论针时TACE术后出现并发症,给予患者良好的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经CT/MRI证实的肝癌合并PVTT患者147例,其中65例进行单纯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82例在术后接受TACE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0.5、1、2、3年的生存率,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0.5、1、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合并PVTT患者在术后予以TACE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100例为对象,术后3个月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并以DSA结果为依据,观察CT与MRI的病灶残留检出率、复发检出率等。结果:术后3个月原始病灶残留诊断准确率、复发病灶检出率、新增病灶检出率方面:CT分别为89.12%、44.44%、33.33%,MRI分别为95.92%、77.78%、71.43%,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的诊断上应用MRI价值高,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检出病灶残留、复发以及新发病灶,准确评估介入术疗效,为术后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甲胎蛋白及肿瘤的改善情况为观察指标,探讨抗癌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21例P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治疗组11例;治疗组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抗癌方治疗,而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60.00%,肿瘤初次复发率分别为9.09%和40.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癌方联合TACE治疗PHC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减少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中晚期肝癌均在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上加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I),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TACE加门静脉癌栓PEI后3年生存率为29.5%;治疗后门静脉癌栓总有效率为71.8%(56/78)。治疗前后患者肿瘤大小及血中AF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加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CT和MRI对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对2008年8月至2012年1月63例RFA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影像资料,并将CT和MRI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诊断阳性率为78%(49/63),MRI诊断阳性率为95%(60/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价RFA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疗效及随访中,MRI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与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奥沙利铂及表柔比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行TACE治疗的108例Ⅱb~Ⅲ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及表柔比星行TACE治疗,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及表柔比星行TACE治疗。术后3 d、7 d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4~6周复查腹部增强CT或MRI。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9]评估治疗效果。2组患者于术后4~6周评估疗效。结果 观察组CR 4例、PR 26例、SD 16例、PD 10例,ORR 54%,DCR 82%;对照组CR 2例、PR 21例、SD 16例、PD 13例,ORR 46%,DCR 75%;2组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mPFS)分别为191 d和137 d,相差5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55例肝癌患者62个癌灶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注射(PEI)13个,超声引导局部经皮微波热凝固治疗(PMCT)27个,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22个.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造影各时相表现,以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各期均无增强作为肿瘤完全灭活的指标,动脉期治疗区内和/或周边有不规则增强,提示肿瘤残存.结果 62个癌灶治疗后增强MRI显示肿瘤残存活性灶20个,超声造影显示19个,增强CT显示20个.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同时显示复发病灶1个,增强CT未显示,常规彩超仅检出肿瘤残存活性灶8个.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癌局部介入治疗后疗效判断的正确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彩超(P<0.01).结论 CEUS可以动态显示局部治疗区及残存病灶的形态及微循环特点,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能CT (DECT)联合核磁共振(MRI)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4周进行影像学复查。对照组采用MRI复查,研究组采用双能CT联合MRI复查。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51、12.827、14.212、16.835、15.445,P 0.05),术后研究组对病灶总数的检出率及对残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7.451、5.628,P 0.05)。两组强化区评分和检出病灶的最大直径无统计学差异(t=1.361、1.199,P 0.05),但研究组可检出的最小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6,P 0.05)。结论 双能CT联合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病灶的检出率、符合率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漏诊、误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