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6年~2004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明显增加,呈现V4≥V5>V3的规律,Ⅰ、aVL、V3~5ST段明显压低,相应导联T波深倒置,也呈现V4≥V5>3的规律,且与ST段下降程度呈正相关;4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I、aVL、V3~5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较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轻,无上述规律性;2例室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Ⅰ、aVL、V1~3ST段抬高,T波直立,V3~5R波不增加;1例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Ⅱ、Ⅲ、aVF、V1~4导联呈QS型。结论重视心电图的变化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对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例患者的心电图和超生心动图均发现异常改变。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14例,巨大T波17例,酷似"冠状T波"12例,ST段压低16例,额面心电轴均正常,无异常Q波,1例出现QT间期轻度延长。结论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时,心电图能够起到筛选、预测的作用,必须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9例仅心电图异常T波改变,而按冠心病诊治无效的病因。方法对9例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核素心肌断层、踏车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影像等检查,并与正常人配对比较。结果9例患者心尖室壁增厚,其舒张期厚度{平均1.42±0.23cm},与心室间隔基底段舒张期厚度{1.07±0.07cm}之比为1.45±0.16,心尖肥厚组心尖室壁舒张期厚度与正常对照组{1.03±0.11cm}比较其差异非常显著{P<0.01},各心腔大小、左心室后壁、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心电图除T波异常外无其他异常表现,其它各项检查均正常。结论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早期病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时,易漏诊和误治,常规测量心尖室壁厚度可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 ,但经其它辅助检查不支持冠心病的诊断。现报告我院所见 7例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心电图认识。1 临床资料病人 7例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1 9~ 49岁 (平均 38岁 ) ;病程 3个月至 5年。临床均无心绞痛表现 ,其中 6例男性均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而来本院就诊。临床诊断均依据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尖局限性心肌肥厚约 2 0~3 0cm ,无左室流出道梗阻 ,左室内径正常 ,无瓣膜病变。心电图表现 :RⅤ4 、Ⅴ5电压增高 ,伴巨大倒置T波 ,ST段压低表 1 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例号性别年龄 (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以提高对HCM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并经超声心动图(UCG)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的27例HCM患者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4例(14.8%),临床表现有胸闷或心悸27例(100.0%),胸痛14例(51.9%),憋气10例(37.0%),劳力性呼吸困难9例(33.3%),头晕7例(25.9%),晕厥6例(22.2%);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15例(55.6%),ST段改变21例(77.8%),T波改变17例(63.0%),异常Q波11例(40.7%),传导阻滞8例(29.6%)。结论 HCM患者的临床与心电图表现复杂、多样,但缺乏特异性,诊断HCM时应以UCG及MRI检查结果为依据,以防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异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T段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多见(P〈0.05)。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内径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均相关连,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A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ECG及影像学资料、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左室高电压及左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为ECG特征性改变;34例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21例,MRI检查确诊13例;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11.8%),末次随诊左室心尖部厚度、左室心尖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与首次诊断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3.908,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等与首次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62、1.662、-1.857、2.015,均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较好,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应提高该病认识水平,特征性ECG改变及超声心动图、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1.
<正>1患儿男,5.5小时,以"呻呤4h伴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诉入院。患儿系母孕38w+6第二胎,第2产。脐带绕颈一周。剖宫产娩出无出生窒息史。生后半小时出现呼吸困难,表现是呻吟、颜面发绀、且呈进行性加重,急来诊。其母孕期有多饮多尿症状,产前测空腹血糖7.8mmol/L。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系心肌病中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primary cardiomyopathy),至今病因未明,有研究表明,该病常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与遗传因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无家族史者,则男多于女。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胸闷、心悸两个月入院。当地医院查心电图(ECG)示:ST-T改变。拟冠心病治疗,然ECG无改善遂来本院就治。体格检查:T36.4℃,R20次/min,P66次/min,BP105/70mmHg。心尖搏动明显,心界向左稍扩大,心率66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临床实践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有明确的家族史(约占1/3)。大多数患者都在30岁以前发病,其中10%左右的人在婴儿期即被确诊,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梗阻型与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彩超分为梗阻型(n=34),非梗阻型(n=22),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梗阻组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以及两组的比值均明显高于非梗阻组(t=3.42、2.74、2.98,均P<0.05;梗阻组Holter异常Q波、ST-T缺血改变、室性早搏较非梗阻组均明显升高(χ^2=8.43、7.96,t=3.86,均P<0.05);梗阻组临床预后[心力衰竭7例(20.59),心源性猝死6例(17.65)]较非梗阻组[心力衰竭3例(13.64),心源性猝死3例(13.64)]显著较差(χ^2=8.48,P<0.01).结论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脏彩超与Holter有更多的不良表现,可能导致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与二尖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狭窄等很相似,易造成误诊。现将4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例1,女,40岁。以劳累后心悸、呼吸困难16年,近半年加重为主诉入院。入院前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6年前曾作心电图(EKG),示预激综合征。查体:血压:120/70mmHg。心尖搏动增强,心率70次/分,律齐,心尖部闻及Ⅱ级收缩杂音及S_4。EKG_2窦性心律,ⅠavL呈qR(q<0.04秒,<1/4 相似文献
19.
20.
彭广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175-176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我们收治的19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HCM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非典型心绞痛、频发的一过性晕厥,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常见,T波倒置、巨大负性T波及Q波存在对HCM诊断有重要价值;19例中超声检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6例,经β-受体阻滞剂或(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17例,2例行DDD起搏治疗,1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结论 HCM预后较差,临床应提高警惕,对可疑患者及时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控制患者症状,预防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