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宗旨和根本大法。本文从痰饮的涵义、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温药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温阳化饮方药的运用,一则从源头上阻止了痰饮的化生,二来温药可以调节水液运化。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的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这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3.
痰饮病是体内水液停积于局部的一种病证。“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总原则。笔者通过学习《金匮》痰饮篇 ,试对“温药和之”论述如下 :1 “温药和之”的含义“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重要原则。所谓温药是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运为主 ,温热药能助胃阳、燥脾湿以胜阴邪  相似文献   

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相似文献   

7.
张莉 《四川中医》2008,26(6):75
痰饮病为临床常见病,对痰饮病的治疗,后世多宗仲景之法,强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笔者发现.在运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疏肝理气法,可明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姜寅光 《新中医》2016,48(12):175-176
"以温药和之"为偏正词组,释义只能是"以温药"修饰说明"和之",而不能相反。文中根据语法规范及张介宾"和"之义,提出痰饮病治疗以"和之"为原则,"温药"只是"和之"方法之一,且意在提示通阳。治疗痰饮,重在通阳,不惟用温,温药温法不宜泛化;汗、利、下等法皆可辨证施用,祛邪而阳通。  相似文献   

9.
周业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6-136
本文通过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解读,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方面,对此条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加深了对"痰饮病"的认识,揭示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指出痰饮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而且提出了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奠定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12.
小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桐萍,巫浣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仲景所提出的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什么痰饮病要用“温”药?“和”之应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今不揣浅陋,抒此管见求教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16.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7.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 《陕西中医》2006,27(12):1546-1547
《金匮》第12篇第15条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家则见解不一。笔者疏正于后,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治疗痰饮效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9):1273-127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自《金匮要略》提出后便作为后世临床治疗痰饮的指导性原则,但对于该经典条文的解释有着诸多的不同,笔者结合《金匮要略》、《伤寒论》和痰饮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解读,认为"当以温药和之"其重点并非强调"温药",而是在于"和之"之法。  相似文献   

20.
刘晓晖 《光明中医》2012,27(11):2178-2179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四逆汤有祛寒救逆、助阳通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痰饮性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