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石家庄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石家庄市2010-2011年食物中毒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0-2011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9起,中毒人数231人,死亡3人。通过分析发现有毒化学物、细菌为主要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食品,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高发场所。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符合其发生的特征与规律。结论做好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加强监督管理与预防宣传。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等规律及特点开展预警提示,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特别注意毒蕈中毒的防范,可通过宣传教育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对策,为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为政府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72起,中毒2046人,死亡10人,死亡率为0.49%.死亡人数最多年份是2005年(4人),死亡率为1.04%.食物中毒多发时间是每年的第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单位是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人家庭.食物中毒的种类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种类主要是豆角皂甙中毒.结论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有突出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开展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年青海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对2006-2011年青海省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5-2011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4起,中毒人数280人,年均发病率为0.75/10万,病死率为6.43%;中毒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中毒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4.29%,其次是工地食堂,占28.57%。致病因素以肉毒中毒为主,占42.86%,其次是豆角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28.57%。结论青海省食物中毒以藏区家庭发生的肉毒中毒及建筑工地食堂集体发生的豆角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大食品卫生宣传力度、加强工地食堂卫生监管、提高人们群众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全国2005~2009年学校重大食物中毒特点及发生规律,探讨防止食物中毒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根据2005~2009年中国卫生部重大食物中毒通报资料,对历年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全国通报学校重大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543起、20 541人和17人,病死率为0.83‰。其中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中毒人数53.59%和21.66%。5年间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及总死亡人数的72.01%、75.95%和29.41%。结论: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学校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学校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陈志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3-1434
目的了解梅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7年梅州市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和检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3-2007年梅州市共发生47宗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中毒829人,死亡9人,病死率1.08%;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占34.04%;中毒人数占54.16%;中毒场所以家庭为多,占44.68%;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占总人数的36.31%。结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应加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2004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2004年海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控制建议。方法收集全省食物中毒资料按照流行病学方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大的城市发病率高,小城市属中发区,县级属低发区。集体食堂和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场所,致病性微生物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重要原因。结论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中毒发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减少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的特征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本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全年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1.4%和67.8%;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6.1%.5~10月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70.1%、61.4%和79.4%.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6.3%.结论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首要原因,5~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应在夏秋季对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普及食物中毒预警知识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岳阳市食物中毒情况及其主要原因,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岳阳市 1966-2003 年食物中毒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66-2003 年,共发生食物中毒 4 522 例,其中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 938 例,占 42.86%,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 1 884 例,占 41.66%,化学性食物中毒 453 例,占 10.02%.4~8 月间发生食物中毒 4 020 例,占 88.90%.学校中毒人数 1 918 例,占 42.41%;公共饮食中毒人数 1 004 例,占 22.20%;个体摊贩中毒人数 445 例,占 9.84%;其他食品行业中毒人数 731 例,占 16.17%;家庭中毒人数 424 例,占 9.83%.结论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应注意 4~8 月份预防控制学校和公共饮食等的细菌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群体伤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对昆明市2007年3人以上突发群体伤事件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昆明市2007年院前急救424起突发群体伤事件,其中交通事故203起(47.9%)、群体斗殴173起(40.8%)、食物中毒22起(5.2%)、一氧化碳中毒7起(1.7%)、其他群体伤19起(4.5%),病例总数1672例,死亡病例26例,群体伤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结论昆明市2007年院前急救的突发群体伤事件以交通事故、群体斗殴为主,必须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方法,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预防控制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1年上报的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深圳市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91起,中毒人数1134人。发病高峰季节为5-10月,共发生70起,占总起数的76.9%。工厂工地企业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最多共71起,占总起数的78.0%。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73.6%,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结论加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工厂工地企业的卫生监督检查以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缪国忠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088-1090
目的了解近年来江阴市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2004-2011年江阴市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季节、城乡、场所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江阴市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6起,中毒153人,死亡1人,分别占江阴市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15.69%、9.36%和100.00%。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50.00%)和亚硝酸盐(18.75%);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50.00%),其次是集体食堂(37.50%);误食(68.75%)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81.25%)远高于城市;2009-2011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等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特点,为制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11~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共发生3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占35.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沙门氏菌占2.6%、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占2.6%、蜡样芽胞杆菌占2.6%;以第3季度最多占33.3%;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则以O3:K6血清型为主占76.8%。结论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第3季度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苏峰  栾玉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2):2200-2200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7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海珠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资料,对海珠区食物中毒的流行趋势、中毒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海珠区共发生食物中毒49起,中毒人数582人,发生时间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占81.63%,致病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77.55%,发生地点以饮食服务单位为主,占42.86%。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及加大对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督监测力度,加强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是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通过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郑州市2004-2007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发生病例738例,死亡3例;传染病爆发疫情12起,占52.17%,食物中毒和其他中毒7起,占30.43%,职业中毒2起,占0.70%。发生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大多数,共14起,占52.77%;农村15起,占65.22%,城市包括县级市8起,占34.78%;3—4月(34.78%)和12月份(13.04%)为高发月份。结论2007年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高于2005、2006年,全市除新密市、矿区外,均有发生。尤其发生在乡镇小学传染病事件较多,中小学校必须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79例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618例(57.2%),女461例(42.8%);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6.21%),男女比值为:1.34:1(P〈0.05);职业因素分布中工人比例最高(31.0%);最常见的中毒类型是酒精中毒(48.9%),再次是治疗药物中毒(17.2%),第三是有毒气体中毒(9.5%),最后是农药中毒(6.6%);一年中发病高峰月份是三月,六月,十二月。结论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的中毒职业分布,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公众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减少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