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中华按蚊对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抗药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区分剂量击倒率、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和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结果广水、京山、襄阳等地中华按蚊对DDT抗击倒力最强,区分剂量击倒率分别为4.86%和0,首只蚊虫击倒时间为24min和60min,其次是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击倒率分别为10.31、2.91、3.12%和15.00、4.90、2.16%,首只蚊虫击倒时间为19、25、32min和20、5、33min,。区分剂量死亡率:DDT、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均50%,为高抗群体,马拉硫磷分别为58.66、10.20和25.23%,为抗性群体。结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发展迅猛,对DDT抗性居高不下,可能将成为疟疾媒介控制的最大障碍,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2006—2015年山东省南水北调东平湖沿线中华按蚊的抗药性,为当地疟疾媒介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成蚊接触筒法测试该地区中华按蚊抗性情况,对其进行抗药性评价。结果 2006—2015年期间,DDT处理东平湖沿线中华按蚊的死亡率从55.45%下降到35.09%,为抗性水平。中华按蚊经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处理后分别从2006年的初抗水平(死亡率83.02%和80.36%)升至抗性水平(2013年的47.86%和2012年的33.33%),此后抗性水平又有所下降,但2007—2015年均为抗性群体(R)。马拉硫磷处理后的中华按蚊死亡率基本呈现上升趋势,2006—2011年,经马拉硫磷处理后中华按蚊被评价为抗性群体(R),2012年后稳定在初抗水平。结论该地区中华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明显抗药性,局部地区可使用马拉硫磷快速杀灭蚊虫成虫。在今后的蚊媒治理工作中应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或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北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击倒率和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半数致死量判定抗性程度。结果襄阳、广水、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分别为32、19、25、10、15、10和10min,60min击倒率分别为3.13、10.31、16.04、18.35、7.00、4.95和6.12%;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Kk分别为227.78、138.41、263.41、6234.72和1575.88min,比1996年提高20~631倍;京山县中华按蚊LT50684.12min,比1998年提高306倍;7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50%,为高抗群体,比1993年提高2~3个抗性级别。结论湖北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击倒力强,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快,应加强监测,现场应用宜适当加大使用剂量,确保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福建省闽西北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趋势,对DDT的抗性级别有回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程度,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和2012年对湖北省江陵等部分县市媒介按蚊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以开始击倒时间和击倒率评估Kdr抗性,以半数致死量确定抗性水平。结果 9个监测点媒介按蚊首只蚊虫被击倒的时间为5~30 min,击倒率为1.00%~48.94%,表明其抗击倒力较强。区分剂量校正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京山县、安陆市、孝昌县和仙桃市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KT50分别为227.78、138.41、263.41和6 234.72 min,比1996年提高了20~631倍。京山县媒介按蚊对0.05%溴氰菊酯LT50为684.12 min,比1998年提高了306倍。结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性,且抗击倒力较强,抗性程度较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987年西安地区家蝇对五种化学杀虫剂抗性的监测结果。结果说明家蝇对 r—666的抗性和国内其它地区比较处于中等抗水平,敌百虫、DDVP 为抗性较高,二氯苯醚菊酯、凯素灵属低抗。从抗性发展现状看,认为家蝇对 r—666和敌百虫的抗性有衰退趋势,DDYP 处于稳定状态,二氯苯醚菊酯、凯素灵的抗性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1960—1982年福建等4个市(县),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幼虫对二二三、林丹、敌百虫、马拉硫磷、杀螟硫磷5种杀虫剂是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正>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近年来使用范围逐年扩大和使用量日渐增多的新一代杀虫剂,为探讨我省家蝇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状况,从1985年至1987年,我们先后对株州、常德等五市、县的家蝇进行了溴氰菊酯、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沧州市淡色库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幼虫对醚菊酯、联苯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毒死蜱、双硫磷和DDT 7种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醚菊酯、联苯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141.00、51.25,均为高抗;毒死蜱、DDT抗性倍数分别为4.19、7.92,均为低抗;胺菊酯、氯氰菊酯、双硫磷抗性倍数分别为0.03、1.24、0.82,均属敏感。结论沧州市淡色库蚊幼虫对部分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在灭蚊工作中应选择敏感杀虫剂,注意避免大量单独使用某种杀虫剂而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和掌握伊盟地区家蝇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和敏感性程度。我们于1986~1987年进行家蝇对敌百虫、r—666DDVP,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抗药性作了调查。本次共抽查7个点,测得家蝇对敌百虫总抗指数5,081~28,395,比1982年平均增高2.2倍,属高抗区;r—666抗性指数为1,116~2,369,比1982年平均高1.36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我国中华按蚊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在河南省开封县和云南省盈江县采集中华按蚊幼虫进行饲养,取羽化后3 d龄蚊虫进行抗药性基础水平测定;测定不同药膜接触时间下,蚊虫的抗药性;在药膜接触时间为100 min时,一个接触筒中不同受试样本量抗药性的差异。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绘制抗性击倒率(Rate of knockdown,r KD)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分析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抗药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受试地抗性水平均较高,开封县中华按蚊24 h校正死亡率为58.68%,盈江县为67.20%。受试样本量一定时,r KD随着药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增大,于80 min时达到峰值,开封县为66.78%,盈江县为71.30%,而后进入平稳期。药膜接触时间一定时,受试样本量越少,击倒越迟,单只蚊难击倒。结论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中华按蚊抗药性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对高抗性蚊虫,应适当延长药膜接触时间;如何减少接触筒中受试蚊虫的数量而又能获得其抗性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及相应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株(株)的中华按蚊生殖、存活等生物学特性是否相同。方法: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同时同条件下对不同株的中华按蚊进行相同的定量研究。结果:求出郑州、上海、福建株中华按蚊存活和生殖特性值,对其各对应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3株中华按蚊生殖、存活特性非常接近,相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提示在条件相同情况下,不同株中华按蚊的种群数量变动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华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以LD50确定抗性程度。结果中华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区分剂量击倒率均〈20%,死亡率均〈50%,具有很高的抗药性。DDT的LC50〉4%,与1996年调查一致;溴氰菊酯L1‰684.12min,比1998年提高306倍。结论DDT停用多年后抗药性未明显下降,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则呈上百倍的速度发展,对DDT和溴氰菊酯的击倒抗性(kdr)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1992—1994年对云南省的思茅、景洪、潞西等20个县市、25个点的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Malathion)、杀螟硫磷(Fenitrothion)、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和溴氰菊酯(Deltamethrin)的抗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104个数据,中华按蚊对DDT显示出较高而普遍的抗性,对Permethrin和Deltamethrin分别有中度和高度抗性出现;整个调查结果以Malathion和Fenitrothion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然界内郑州中华按蚊种群的繁衍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然调查和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结果求出自然界郑州中华按蚊1998年第6代的净增殖率Ro为3.522O,平均世代周期T为22.9420d,增长能力rc为O.0549,有限增殖速率λ为1.0564,种群增长1倍的时间t为12.6256d,雌蚊预期寿命ex为5.5加3d,瞬时出生率b为0.0620,瞬时死亡率d为0.0071,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占98.2988%,成蚊占1.7012%。结论该研究为自然界中华按蚊种群的预测预报及防蚊灭疟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华按蚊自然状态下的动态变化。方法:于1994年~1995年在郑州地区,对中华按蚊自然种群第5、6、7、8世代的生命表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建立了8个生命表,从中可以看出:进入雨季后,死亡关键因素K值中,K5最高,K9次之。用Valey的图解分析法和Podoler的回归分析法进行了关键因素分析。根据1995a的生命表资料绘制了当年5~8代的存活曲线。种群趋势指数I值均大于1,第5代的I值最高。结论:中华按蚊自然种群死亡的第1关键因素是大暴雨引起1~2龄幼虫的死亡,第2关键因素是捕食引起的3~4龄幼虫的死亡。最高死亡率出现在1~2龄幼虫阶段。存活曲线均属于SlobodkinⅣ型。在郑州地区6、7、8月份内,中华按蚊自然种群数量均是增加的,第5代增加的最高(I=34.454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