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单克隆抗体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2 4只 ,建立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 ,抗TNF α单克隆抗体用量为 2mg/kg体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比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计数及电镜观察分别测定血浆TNF α、组织过氧化物酶 (MPO)、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ICAM ) 1、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应用抗TNF α单克隆抗体后血浆TNF α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组织MPO(骨骼肌 :2 .11± 0 .2 5vs 4.2 8± 0 .5 5 ,P <0 .0 1;肺 :0 .93± 0 .0 1vs 2 .62± 0 .10 ,P <0 .0 1)、血管内皮细胞ICAM 1及中性粒细胞CD18(4 8.75± 9.2 8vs 1.13± 0 .2 0 ,P <0 .0 1)均明显下降 ,组织结构损伤减轻。结论 抗TNF α单克隆抗体能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综述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表达增加,具有双向作用,不仅可促进炎症坏死和细胞凋亡,而且在缺血再灌注时具有一定的肝保护作用,促进肝脏的再生。进一步研究其双向作用的具体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自分泌的细胞因子,它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导致心肌机能障碍和心肌细胞死亡,作为一种具有负性肌力效应的细胞因子,TNF是通过NO依赖型和NO非依赖型两种机制来介导其心肌抑制作用的。心肌细胞死亡有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正确的适当的抗TNF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澡注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缺血再灌注期ICAM-1mRNA、TNFα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血侧皮质TNFαmRNA在缺血后1小时开始显著升高,至缺血再灌注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高表达1周;ICAM-1mRNA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缺血预处理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冯亚高闽坤山*邓素雅**汪功久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应用于临床。1986年Murry等〔1〕首次应用缺血预处理方法即短时间重复缺血、间断再灌注改...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与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坏死因子与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实验研究李其云王炳煌张炳彦郭永章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因素复杂,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用大鼠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流过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自由基的动态变化与肝脏再灌流损伤的关系,旨在对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  相似文献   

7.
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参附注射液对TNF-α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和假手术组(C组)。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方法制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肠组织TNF-α含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光镜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结果IR组再灌注后MAP下降,与C组和SF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SF组肠粘膜损伤程度减轻,与IR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SF组血浆及肠组织TNF-α水平降低,与IR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防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粘膜损伤,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 (TNF)是一种自分泌的细胞因子 ,它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可导致心肌机能障碍和心肌细胞死亡。作为一种具有负性肌力效应的细胞因子 ,TNF是通过 NO依赖型和 NO非依赖型两种机制来介导其心肌抑制作用的。心肌细胞死亡有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正确的适当的抗 TNF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Kang J  Yang J  Wu M  Long W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2-24,I00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移植后早期的活性变化与肝、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SD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观察生存期、供肝及肺组织病理学,外周血ALT,动态观察胆汁分泌量、肝后静脉血TNFα活性。动物分为对照组、4h冷存组(平衡液,4℃)和6h冷存组(每组n=5)。结果 对照组、4h组存活期均超过60天,而6h组无1只长期存活(均〈3天);4h组及对照组术后4小时胆汁分泌量显著大于6h组(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RNA干扰肝脏Kupffer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针对大鼠TNF-α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前48 h经门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空载体或TNF-α shRNA.实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组、空载体组和shRNA组.阻断大鼠70%入肝血流40 min,再灌注6 h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脏Kupffer细胞TNF-α mRNA、血清TNF-α、肝组织中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PBS组和空载体组比较,shRNA组再灌注6 h后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Kupffer细胞TNF-α mRNA水平、血清TNF-α水平(56.6±6.7 pg/ml比87.8±8.7 pg/ml和96.5±7.3 pg/ml,P<0.05)、肝组织中MDA含量(93.4±13.3 nmol/mg比133.5±12.4 nmo1/mg和136.7±13.6 nmol/mg,P<0.05)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22.4±4.6 U/mg比12.2±3.1 U/mg和11.4±2.9 U/mg,P<0.05).结论 RNA干扰Kupffer细胞TNF-α基因的表达可以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肺移植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仍是早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导致早期移植肺发生严重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尽管在肺的保护存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改进,仍有超过20%的受体术后出现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IRI损伤机制之一是过度的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IRI炎症反应中的主要致炎因子。利用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阐明利多卡因对骨骼肌缺血-再关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骨骼肌组织活力,分别对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作用.结果 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与再灌注后2组比较,P>0.05,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再灌注后不同时相中血清TNF-α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凋亡状态。结果再灌注后1、3、6h和24h血清TNF-α含量及肝细胞凋亡指数(HAI)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且均于6h达到高峰,再灌注后各时相TNF-α水平与HA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TNF-α表达水平异常上调并可能对肝实质细胞凋亡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影响,组织中凋亡和胀亡的存在情况。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持续缺血4 h,再灌注6 h,24 h,48 h。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肌肉内丙二醛(MDA)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分析。结果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后处理组在再灌注6 h时,只SOD活性明显升高,而再灌注24 h,48 h时,在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W/D值下降、组织学改变范围及免疫组化阳性范围方面,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再灌注开始时应用后处理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再灌注的稍后期阶段(再灌注24 h,48 h)。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凋亡和胀亡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1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内皮素-1(ET-1)在肝脏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生理盐水组和ET-1抗体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血浆ET-1、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本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缺血再灌注组选择第1、3、6、12和24h时相点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ET-1、HA、ALT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肝组织的瘀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与肝脏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创伤包括烧 (烫 )伤后 ,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 ,使其促进糖有效利用和在其他能量代谢方面的能力下降。葡萄糖胞内转运是其被有效利用的首要环节 ,有文献报道 ,创伤后的胰岛素抵抗效应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胞内转运障碍有关[1 ] ,但始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创伤后葡萄糖胞内转运的影响 ,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以严重烫伤小鼠为模型 ,探讨TNF α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效应中的作用 ,为临床防治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与分组 :封闭群昆明小鼠 (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 6 0只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敲除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治疗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敲除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小鼠(治疗组)及正常小鼠(对照组)各21只,造成去神经游离提睾肌皮瓣完全缺血3小时,在荧光显微镜下,活体动态观察该肌肉在恢复血液灌注前后90分钟过程中平均微动脉管径的一系列变化,测量灌注前后肌肉的血恢复率,重量比率,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1)在灌注后10和90分钟,对照组小鼠肌肉的再灌注率分别为(38.7±18)%和(63.8±50.3)%;而治疗组已达(92.9±17.2)%和(108.7±25.0)%(P<0.001).(2)再灌注10分钟时,对照组的平均微动脉管径始终维持在未缺血时的51.5%至57.5%之间,90分钟后分别达到(71.6±10.9)%(10~20um),(71.2±15.1)%(21~40um),(63.4±11.2)%(41~70um).而治疗组再灌注10分钟时的平均微动脉的管径即为缺血前的72%,90分钟以后,分别达到(91.8±7.8)%(10~20um),(88.2±7.6)%(21~40um),(85.4±6.6)%(41~70um)(P<0.001).(3)缺血3小时再灌注90分钟后,左、右两侧提睾肌的重量比,对照组为(173.3±44.5)%,而治疗组为(116.2±7.7)%(P<0.01).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敲除能有效地改善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骨骼肌的血流量,抑制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从而抑制血管壁内皮下细胞增殖及调控缺血后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9.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上甚为常见。至今仍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最近 ,缺血预处理 (is chemicpreonditioing)提高组织缺血耐受性的现象颇受关注[1,2 ] 。本文就缺血预处理的进展及其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综述如下。缺血预处理的概念首先由Murry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提出。 1981年和 1986年Reimer等[3 ,4 ] 发现短暂重复缺血并未引起组织ATP相应减少 ,同时注意到连续 4次间断 10min心肌缺血 ,7只试验狗中仅有 1例发生心肌坏死。 1986年Murry等[5]首次采用 4次间断 5mi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