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的方法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较普遍,但方法复杂。该文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进行SMA基因诊断,以探讨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对40名SMA患者(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8例)和40名正常对照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缺失研究。所有SMA患者均经RFLP方法证实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检测所有SMA患者均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缺失,与RFLP的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是既简便又实用的SMA基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梁国安  周柏林  余钟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0):1011-1012,i0002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9例临床诊断为SMA患儿及21名健康儿童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进行检测。结果SMA患儿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缺失,健康儿童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未缺失。结论检测SMN基因第7和第8号外显子缺失的方法可用于SMA的基因诊断,且PCR—RFLP技术对SM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 PLC)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端粒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vival motor neuron telomeric copy,SMN-T)缺失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扩增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DHPLC及DNA测序技术对51例SMA患儿及其双亲与67例非SMA患儿SMN-T与着丝粒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centromeric copy,SMN-C)碱基差异位点exon7(C/T)与exon8(G/A)进行检测。结果 PCR-RFLP与DHPI,C技术均同时检出45例SMA患儿SMN-T基因exon7 8或exon7纯合缺失,DNA测序证实了PCR-RFLP与DHPLC检测的可靠性。在DHPLC检测中发现,6例非SMN-T纯合缺失患儿的SMN-T与SMN-C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在SMN-T基因纯合缺失患儿双亲中,75.5%(77/102例)的个体两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在非SMA对照组中,22.4%的个体(15/67例)两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两组个体基因拷贝不平衡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DHPLC技术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检出SMN-T基因的纯合缺失,而且通过比较SMN-T与SMN-C基因拷贝数平衡与否,可初步提示患儿SMN-T基因杂合缺失状态与双亲基因缺失的携带者状态,为进一步的基因突变筛查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丁宇  余永国  叶晓来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1):1001-1005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指导SMA的遗传咨询。方法收集3例疑似SMA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存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端粒侧(SMN1)的纯合缺失,拷贝数为0;患儿父母均存在SMN1基因的杂合缺失,拷贝数为1。结论 MLPA技术可以应用于SMA患儿的基因诊断,不仅快速、简便,还可辨别携带者致病基因杂合缺失情况,可筛查携带者。  相似文献   

5.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我国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 (SMN)基因及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NAIP)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情况,以探讨此二种基因与SMA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和PCR -酶切法检测15例Ⅰ~Ⅲ型SMA患者(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8例)、20例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及30例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和NAIP基因的第5 ,6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7例Ⅰ型和Ⅱ型SMA患者中6例纯合缺失SMN基因外显子7和8,1例纯合缺失外显子7而保留外显子8;8例Ⅲ型SMA患者仅1例有外显子7和8的缺失,余7例均无SMN基因的缺失;15例Ⅰ~Ⅲ型SMA患者均未检测到NAIP基因外显子5和 /或 6的缺失。结论:Ⅰ型、Ⅱ型SMA可通过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进行确诊,方法简便可靠,Ⅲ型SMA患者SMN基因缺失率低,故通过检测SMN基因 7,8外显子进行基因诊断尚需谨慎,NAIP基因在SMA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H  Wang HL  Shan C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762-764
目的总结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MA)各类型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并探讨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83例各型SMA患儿,男55例,女28例,年龄1d∽14岁,平均23.7个月,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分析。结果83例SMA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1型60例,SMA-2型19例,SMA-3型4例,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本病为单纯运动神经元受累,故患儿电生理表现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而无感觉神经受累及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行肌活检显示大组萎缩肌纤维;13例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11例外显子7和8联合缺失,1例仅第7外显子缺失,1例仅第8外显子缺失。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诊断可与其他松软婴综合征鉴别,而能确诊SMA。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达到预防本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N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情况。方法:收集经临床和肌肉活检确诊的SMA I~III型25例,其中I型5例,II型3例,III 17例及直系亲属24例。采用PCR-RFLP检测SMNt缺失情况,对无SMNt缺失的患者及SMA直系亲属,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SMN基因微突变分析。结果:5例I型和3例II型SMA患者均见SMNt缺失,缺失率100%,6例III型见缺失,缺失率35%(6/17)。11例无缺失的SMA III型患者的gDNA编码区域未发现微突变;24例SMA的直系亲属中未发现SMN基因缺失及突变。结论:①检测到SMNt外显子7缺失可作为SMA的确诊手段,有望替代肌电图和肌活检等有创检查;②对无SMNt外显子7缺失的III型SMA患者,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③该组无SMNt缺失的III型患者未发现微突变,提示存在遗传异质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489-492]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T和SMNC第7外显子缺失的简便方法,用于儿童期起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酶切技术,用一对引物同时扩增55例正常成年人和5例SMA患儿及其父母的SMN基因2个成员的第7外显子中的高度保守区,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此法可检测2个SMN基因第7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经检测,55例正常成人均无SMNT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SMNC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仅3例,5例SMA患儿的SMNT基因第7外显子均有缺失,患儿父母无SMNT基因和SMNC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结论:此法对检测2个SMN基因第7外显子的缺失提供了简便,特异,且适合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应用,优于PCRSSCP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与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与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疑诊为儿童期脊肌萎缩症(SMA)病例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其相应的基因诊断结果。结果 不同型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各有特点,主要是与病情轻重和起病年龄有关。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缺失分析(外显子7和外显子8或单纯外显子7)显示缺失为35例(92.10%),它们与疾病有关与临床分型无关。结论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缺失的检测对脊肌萎缩症的确诊有意义,但不能协助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的夏天,“冰桶挑战赛”的公益活动燃烧到了我国,它是为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募捐的公益活动名称.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它是一类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神经变性疾病,常常在成年期起病;但有时广义运动神经元病概括了所有的前角细胞疾病,如发生在儿童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