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是介入放射学中的一种,一般经股动脉穿刺后,将导管插至相应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适用于较大的中、晚期恶性肿瘤,不宜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也可用于部分转移性肿瘤,其疗效较静脉化疗为好,副作用小。自1987年3月至1994年12月,我院对1000余例患者进行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为单纯放疗组和放射治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并随访3~24个月,观察临床及放射学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及X线片表现明显改善,综合治疗组X线Ⅰ级片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结论放射治疗结合经导管直接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能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效应,减轻全身毒性反应,有效缩小局部肿块。因此,采用放射治疗结合超选择性食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化疗是骨科常见肿瘤治疗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有效接触时间,因此设法维持药物在肿瘤病灶局部尽可能高浓度、长时间的存在是提高局部治疗效果的关键[1].应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Seldinger式)配合皮肤小切口或外科手术直接将导管插入动脉埋置化疗泵(植入式药物输注装置),永久性局部灌注化疗通道即被建立[2],可重复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能对肿瘤实施较为规范的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附31例报告)梁振东,宁炳游,刘军,方汝惠,石创锐经导管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术在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方法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靶动脉行1次性冲击性化疗灌注。长期灌注需作外科手术留置导管,但其仍存在创伤大、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介入治疗 ,探索其治疗有效的新途径。方法 按Seldinser法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选择性插至髂内动脉或膀胱下动脉 ,置管 ,微量动脉泵经导管内药物灌注。结果  12例中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10例 ,明显好转 2例 ;前列腺按摩液细菌培养 11例无菌生长 ;追踪调查 3~ 6月 ,1例复发。结论 动脉插管药物灌注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疗程短、复发率低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3种抗癌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氟脲嘧啶)将其包裹于含钡乙基纤维素微囊中,经肝动脉注入后一方面阻断肿瘤的血供,另一方面释放出化疗药物,发挥靶向抗癌作用,降低全身毒副反应。实验犬灌注微囊前后的肝动脉造影表明,术后肝动脉分支减少,呈枯枝状。对20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61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10例用多“弹头”微囊栓塞治疗,10例作化疗药物灌注,微囊栓塞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灌注法。  相似文献   

7.
口腔癌与其他全身肿瘤一样,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对于不宜手术治疗的,我们通常采用经颈动脉插管局部灌注化学药物治疗。其方法是根据肿胀所在部位将导管通过颈外动脉分支插入颈外动脉特定平面,使化学药物最大限度地集中灌注于肿胀  相似文献   

8.
聚乙烯醇栓塞介入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聚乙烯醇(PVA)栓塞化疗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24例和21例.行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对照组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疔药,而试验组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肿瘤供血动脉,依血供情况分别经每一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继以聚乙烯醇(PVA 300~600 μm)经微导管栓塞上述每一条供血动脉.结果 对照组缓解率(CR PR)50%,实验组缓解率(CR PR)90.4%.对照组获得手术根治机会者2例,术后全部化疗,余22例行综合治疗.实验组获得手术根治机会者达7例,术后全部化疗,余14例行综合治疗.随访2~24 个月,对照组3例死亡,实验组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 聚乙烯醇栓塞介入治疗中央型肺癌,其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灌注.长期疗效有待于大量增加的临床病例及长期随访,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肝动脉的插管技术及导管的应用也越来越完善、成熟。常用6种插管方法,导管常用5F的RH导管、Cobra导管或盘曲型导管,能满足大部分肝动脉插管要求。但当肝动脉开口异常,走行迂曲,肿瘤供血动脉较细小或多次介入致血管内膜损伤者,上述导管难以超选择插管,此时我们使用3F的SP微导管,经5F的导管超选择插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肢体骨肉瘤以介入为主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性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肢体骨肉瘤的效果。方法 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肢体骨肉瘤(临床分期ⅡB10期,Ⅲ期1例),给予介入为主的综合治疗。1、经股动脉顺行插管埋置药合导管系统后,行动脉内局部灌注及全身化疗两个疗程。2、动脉内局部小剂量灌注及同时放疗。3、再予全身化疗,每月1次,共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随访12~46个月。结果 所有患肢均得以保留,疼痛症状消失,功能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0.9%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是肿瘤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证化疗在局部治疗中发挥最大抗癌效力的一个必要途径。TAI中药物选择既要遵循常规全身化疗基本原则,又要兼顾经导管区域性药物灌注特性。理论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均能经动脉灌注,但需经人体转化后才能起效的药物不适用于TAI。TAI是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药物,能克服部分静脉化疗无法通过的生理屏障,起到药物"首过效应",从而显著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TAI后化疗药物同样会沿血液循环到全身,同时也起到全身化疗作用。TAI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相比全身化疗程度要轻微,对人体免疫功能损害亦较轻。TAI虽然适用于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但也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即在选择用药时应谨慎、合理,争取在获得最大有效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选择TAI药物时应根据以下用药原则:选择肿瘤敏感药物,选择原型起作用药物,首选浓度依赖型药物,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尽量避免药物毒性作用相同或对同一脏器毒性累加的药物,不得应用相互拮抗或相互发生不良化学反应的药物及溶剂配伍,严格执行特殊药物使用说明,给予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注意化疗药物应用先后顺序,重视非抗肿瘤药物与化疗药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稀释浓度与容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可行性,观察碘油在癌灶内的沉积情况及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17例肺癌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41-78岁,平均59.5岁)的支气管动脉深部,插管成功者采用碘油化疗栓塞治疗,并于术后1天、1周、4周行CT复查,观察碘油在瘤体内的沉积情况。插管未成功者仅行灌注化疗。结果:超选择插管成功13例(76.5%),术后1天碘油沉积0级1例,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2例。碘油在肺癌组织内沉积多可持续4周以上。治疗后4周有8例肿瘤缩小50%以上,4例缩小25%-50%,1例大小无明显变化。均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CT能清楚显示碘油在瘤体内的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外科扩大根治术一直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而对不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者,则多采用常规化疗和其它方法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却一直欠佳。70年代由外科兴起术中将导管留置在肿瘤的供血动脉内,而后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此后逐渐转为非手术经皮穿刺插管动脉内化疗灌注。自从介入放射学治疗应用到临床后,为不能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胃癌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而且是十分有希望的途径。迄今为止,介入放射在该领域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已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动脉内化疗灌注术在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方法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靶动脉行一次性冲击化疗灌注。此途径难以进行长期间断性化疗,而长期灌注化疗需外科手术留置导管,但仍存在创伤大,置管位置欠精确缺点。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之处,我院采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配合皮肤小切口植入导管药盒系统(简称PCS),治疗病人36例均获得成功,并取得较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均需护理人员密切配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以来,开始对那些无法手术治疗的肝癌采取肝动脉插管栓塞(THAE)和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等方法治疗,显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栓塞剂的早期吸收、血管再通或侧循枝环迅速形成。使肿瘤重新获得血供,从而影响栓塞的抗癌效果;另外,动脉血流的快速冲刷作用和酶降解作用使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下降,化疗作用迅速消失,同时大量药物进入周围循环,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始采取经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方法,将由不同物质制成的带药微囊(Microcapsul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方式在逆向开口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共892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子宫动脉逆向开口。23例均为单侧子宫动脉逆向开口,左侧9例,右侧14例。根据不同超选择性插管方式分为A、B、C3组,A组10例患者所用微导管头端经塑形,B组5例微导管成襻,C组8例猪尾导管头端经修剪自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比3组成功插管所用时长。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超选择插管至目标血管内。A组插管用时11~60 min,中位用时18.5 min;B组用时4~15 min,中位用时9.0 min;C组用时2~6 min,中位用时3.5 min。3种插管方式所用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子宫动脉逆向开口插管困难,采用微导管头端经塑形、微导管成襻及修剪猪尾导管头端方式可成功插管。猪尾导管头端修剪后更易于钩取子宫动脉,配合微导管可做到快速超选择性插管至子宫动脉内。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动脉内化疗灌注术在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方法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靶动脉行一次性冲击化疗灌注。此途径难以进行长期间断性化疗,而长期灌注化疗需外科手术留置导管,但仍存在创伤大,置管位置欠精确缺点。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之处,我院采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配合皮肤小切口植入导管药盒系统(简称PCS),治疗病人36例均获得成功,并取得较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均需护理人员密切配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经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材料和方法:36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后将导管选择性插管至患侧颈内动脉内,后经造影导管送入微导管至梗塞部位注入尿激酶溶栓。结果:36例患者DSA造影33例(92%),梗塞部位明确其溶栓后1小时及24小时再通28例(75%),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34例(94%),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1例(3%)。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灶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其最佳治疗时间应控制在梗塞发生后6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19.
一、动脉内灌注:即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应动脉。使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更高,而全身药量减少,其局部效应及毒性决定于肿瘤类型、肿瘤血管状态、药物与肿瘤及正常细胞之间的接触时间、药物浓度和作用机理以及局部内环境(PH、PO_2和PCO_2),动脉内灌注方法的改进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Yashiro导管在骨盆肿瘤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Yash iro导管在骨盆肿瘤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骨盆肿瘤患者中11例Cobra导管不能完成同侧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插管的患者采用Yash iro导管进行超选择插管,找出肿瘤的所有供血动脉,然后根据血供进行超选择性灌注化疗,并用明胶海绵随机对其中11例患者进行所有肿瘤供血动脉的选择性栓塞;对其中12例患者除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选择性栓塞外,还对双侧髂内动脉主干进行栓塞,栓塞后24~48 h由同一组医生切除肿瘤。结果Yash iro导管能明显缩短同侧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的插管时间,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完成靶血管的超选择插管;手术中易剥离,出血少,术野清楚,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随访6~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Yash iro导管能提高骨盆肿瘤介入治疗的效率,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减少肿瘤复发或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