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5年8月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29例,缘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12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27例即刻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3.1%,随访1年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CA)治疗9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方法和结果。方法分别行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搏标测法,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6例ILVT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起始点提前(34.6±8.9)m s(25~58 m s),2例IRVT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消融方法。方法:对12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源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以激动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IVT消融成功率91.6%(11/12),1例ILVT在第3次复发射频消融后发生双束支阻滞而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对有效靶点周围进行线状或环状消融,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效果.方法:对34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LI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起搏标测最早QRS波相结合;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IVT)采用起搏标测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34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0例消融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失败,随访期间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且安全可行,可作为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房室旁路时,常规行右心室起搏,根据逆传心房波(A波)的激动顺序来判断旁路的位置和作为判断消融是否成功的依据。多数患者在一定频率起搏右心室时,冲动经旁路逆传并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但我们在标测左侧旁路时遇到5例患者。右心室起搏时,冲动只从房室结逆传或起搏频率极快时从旁路逆传,给消融带来不便。对此,我们采用消融电级导管1,2极标测,3,4极起搏,准确标测靶点消融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吴健  刘启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6):1070-1073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无冠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前间隔房速、前间隔旁路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无冠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3例前间隔房速和2例前间隔旁路的体表心电图、心内电图以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3例局灶性前间隔房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I、aVL导联P渡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心房标测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柬区,但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希氏束区的心房波提前,解剖定位希氏柬上后方,消融靶点无希氏束电位。2例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O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主动脉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希氏柬电位。5例均在无冠窦消融成功。随访15.2±12.1(2~4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源于无冠窦的前间隔房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其相对的心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考虑从无冠窭玲径标测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的可行性。方法 53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流程,用起搏标测法结合激动标测消融室性期前收缩,以消融后期前收缩消失且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期前收缩不再出现为手术终点;以术后24h及30d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同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为成功标志;期前收缩显著减少且症状明显减轻作为显效标准。结果 50例患者成功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术后症状消失,复查Holter未见同形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31个月无复发及新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2例术后24h分别残余27次及132次同形室性期前收缩,但随访期间患者均无症状;失败1例。结论 对于症状明显、药物疗效不佳的频发性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肝病患者 ,其病灶起源部位有一定规律性 ,多源于左室间隔中、下部和右室流出道。随着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p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技术的发展 ,该类室速的消融治疗方法已取得了良好效果[1] 。现将我们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 ,经RFCA治疗IVT的 12例患者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2例IVT患者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19~ 47岁 ,平均 (2 7± 12 )…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分析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射频消融方法。结果:18例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复发1例。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性:显性旁路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隐匿性旁路在心室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标测逆传A波顺序及最早心房激动处;房室结双径路在三尖瓣环下进行标测记录小A大V波,其间无希氏电位的部位放电消融,出现房室交界区心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PV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9例PVC[右心室流出道(RVOT)107例,右心室流人道游离壁近瓣环处4例、前壁间隔部近瓣环处1例,左心室前上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左冠窦内5例、左冠窦下1例,左心室下后间隔5例,左心室前侧壁、左心室前侧壁近瓣环处、右心室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刻成功122例、失败7例。手术操作时间12—171min,X线曝光时间2—48min。术后随访3个月~4年,4例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PV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5.
对心中静脉内放电消融后间隔旁道1例分析如下。 1病历要 女,65岁。阵发性心动过速史20a余。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显示A型预激,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呈窄QRS波形,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旁道位于左后间隔。1个月前曾行射频消融治疗,手术时间长达5h未获成功。近1个月来发作心动过速10余次,遂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本次射频消融术前心内电生理标测显示:旁道前传及逆传均在冠状静脉窦口内1cm处(CS7~8)最早。选用红色消融电极导管,分别在三尖瓣、二尖瓣环后间隔部位反复标测,试放电10余次无效。遂于冠状静脉窦内标测寻找消融靶点,当消融电极送至心中静脉内约1cm处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24例左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特殊心电现象与处理对策。方法1例左后侧壁显性房室旁道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改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其结构。2例射频消融后旁道呈间歇性逆传,采用心室RS2刺激法进行标测与消融。6例冠状窦电极显示激动的先后顺序不明显,其中1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和心房侧均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多次试放电失败,最终在左中间隔消融;另5例消融导管在明显高于冠状窦电极的部位才标侧到满意靶图。10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始终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或反复消融仅能一过性阻断旁道,改动脉途径逆行法心房侧消融。7例心室起搏下消融不成功而采用窦性心律下放电。结果全部病例消融成功。结论极少数左侧房室旁道由于其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往往需采用不同的标测和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电位标测法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3例ILVT病人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2-8-2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左后分支电位(LPP)和蒲氏纤维电位(PP),寻找室性心动过速时最早的PP为消融靶点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射频消融术中一次放电成功率、总成功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 23例中有21例能记录到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1.3%(21/23);一次放电消融成功率78.3%(18/23),总成功率100%(23/23)。术后随访1~3年,只有1例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4.3%,远期成功率为95.7%(22/23)。射频消融手术时间(95±20)min,X线曝光时间(16±5)min。结论 P电位标测法使ILVT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靶点的标定更简单易行,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叶伟敏  冯慧琴 《护理与康复》2014,13(10):1005-1007
<正>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通常效果不佳,未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治疗室速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研究发现[1-2],有5%~30%的室速患者病灶可能起源于心外膜,通过传统心内膜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无法成功,常需要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途径消融才能成功。2012年8月至9月,本院心内科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例特殊疑难射频消融病例,探讨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3例右侧旁道,其中1例为右侧显性旁道,术中导管机械刺激诱发心颤动,采用单极标测消融成功,另2例为右侧隐匿性旁道,采用“窦-室-窦”标测法,于窦下放电阻断旁道。2例左侧隐匿性社道,其中1例为房室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终止时长时间窦性停搏,反复晕厥,即“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其伴随症状也消失,另1全炙左后间隔隐匿性慢传导旁道  相似文献   

20.
黄若谷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92-229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心动过速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对40例儿童室上心动过速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全部室上心动过速1次消融成功(2例权衡利弊主动放弃消融),其中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术后3个月内复发。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希氏束旁道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