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的CT影像学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例肺部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应用氩氦刀微创、靶向冷冻治疗,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氩氦刀冷冻形成的冰球能达到覆盖病灶体积的90%~100%,术前、术中和术后有不同的CT影像学表现。治疗后1~3月复查CT,肿块均有较大程度的缩小或消失。结论:CT影像学表现能够直接客观地评价氩氦刀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意义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气胸的预防及对策。 方法对457例肺癌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中密切观察,分析气胸发生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气胸处理对策。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并发气胸71例,发生率15.54%(71/457);37例气胸范围>20%,给予反向体位法抽气引流后35例一次治愈,有效率94.59%(35/37);术后采用反向体位法可预防气胸发生。 结论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采用合理的术式时气胸发生率较低且轻微,反向体位法防治气胸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对瘤周及未冷冻区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再行MSCT三维重建定位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1、2、3、6个月后全部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复查。结果术后1、2、3、6个月随访,好转率分别为9.8%、19.6%、56.9%和46.0%;总有效率分别为31.4%、62.8%、98.0%和92.0%。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安全、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通过肿瘤区CT值变化、CT灌注成像、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分析采用Breslow方法,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 本研究80%(16/20)的病例冰球覆盖率>90%.两组间冰球覆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值变化(16.73±9.43)Hu,B组(15.29±6.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V差异有统计学(P<0.05).B组疗效优于A组.2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期7~20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为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率优于A组.结论 氩氦刀冷冻联合BAI治疗直径>3 cm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氩氦刀.CT灌注成像是评估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疗效的新手段,具有准确、敏感、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导向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后影像学变化,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CT引导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及肺转移瘤96例。结果96例中,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个病灶。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6个病灶。肿瘤直径1.2~15cm,平均(4.0±2.5)cm。直径<4cm的肺内63个肿块显效率100%,直径4~6cm的肺内24个肿块,显效率95.8%,直径>6cm的23个肺内肿块,显效率69.6%。肺部肿瘤冷冻后CT表现病灶处开始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随着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时间延续,大部分肿块较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P<0.001。术后12月CT追踪了81个病灶,肿块完全消失(CR)16个(19.8%),缩小(PR)42个(51.9%),稳定(NC)17个(21%),增大(PD)6个(7.4%),总有效率为92.6%。结论CT检查对肺部肿瘤氩氦刀靶向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肾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建立氩氦超导手术系统(简称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肾癌的技术和探讨其原理、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7例肾癌患者采用氩氦刀,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肿瘤病灶行冷冻治疗。结果7例患者冷冻治疗后未出现出血、皮肤冻伤、感染或穿刺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7例在冷冻治疗后1个月,CT显示病灶区内出现低密度坏死区,5例肿瘤大小无改变,2例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肾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特别是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肾癌病例。  相似文献   

7.
CT导向氩氦刀冷冻治疗26例肝癌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的疗效价值.方法:对26例肝癌在CT引导下使用氩氦超导手术系统反复冷冻升温,使其肿瘤组织坏死.结果:26例肝癌患者中,冷冻率达50%以上,1个月后CT复查,肿瘤坏死率达到42%~64%.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氩氦刀(Ar-He cryotherapy)是肿瘤治疗方面近年来一种相当有效的新的微创性物理疗法.其原理就是通过介入人体微控针的冷冻来促使病灶组织快速降温、冷冻及融化,产生不可逆损伤,从而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我院行氩氦刀治疗肺部肿瘤数已累计600余例,且近期疗效满意.氩氦刀手术术中或术后可出现伤口疼痛、咯血、气胸、发热等并发症,但冷休克极少发生,我院自行此项手术来尚属首例,现报道应用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出现冷休克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导向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前后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96例肺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扫描,测定肿瘤大小及CT值,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CT。结果原发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个病灶,单病灶89例,多病灶7例。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7个病灶。每次最多治疗3个病灶。肿瘤直径1.2~15.0cm,平均(4.0±2.5)cm。其中瘤灶直径〈2cm12个,≥2~4cm51个,≥4~6cm24个,〉6cm23个。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am者25例。肿块直径〈4am的63个,有效率为100%,≥4~6am的有效率为95.8%(23/24),〉6am的有效率为69.6%(16/23)。肺部肿瘤冷冻后CT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术后即刻CT值平均下降30~50HU,与术前CT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后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cm的病灶治疗3个月后均已消失。术后12个月CT复查81个被消融肿块,完全消失16个(19.7%),缩小42个(51.9%),稳定17个(21.0%),增大6个(7.4%),总有效率为92.6%。43个鳞癌和28个腺癌经氩氦刀治疗12个月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结论肺部肿瘤氩氦刀冷冻治疗后CT影像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47例晚期肺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观察患者的病灶变化、并发症,评价生活质量和体能状况,随访12、24和36个月,观察总生存(OS)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能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3、6和12个月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66.0%、60.9%和51.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6%、87.0%和75.6%。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1%、42.6%和27.6%。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95%CI:18.3~24.6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9个月(95%CI:6.5~11.3个月)。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肺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超和CT两种引导方式在氩氦刀治疗肝肺恶性肿瘤中影像学的表现及价值。方法氩氦刀治疗恶性肿瘤患者35例,应用B超引导19例,应用CT引导16例,观察不同方式下的术中影像学表现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结果B超引导下,术中5~10s后显示弧形强回声的冰球边缘,中心低回声区,后方伴声影,随着冷冻时间延长,强回声的边缘扩大,复温后强回声消失。CT引导冷冻完毕扫描显示以靶点为中心的低密度区。B超引导下,冷冻时发现出血4例,刺破胆管胆汁漏1例;CT引导下,冷冻完毕扫描发现气胸4例。结论两种引导方式都能清晰地显示消融靶区。选择哪种方式要考虑治疗的组织器官,便于发现术中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转移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经皮肺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转移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CT引导下 ,经皮肺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转移癌。结果  4 0例肺转移癌患者 80个病灶接受了氩氦刀治疗。 5 1个直径≤ 4cm肺内肿块 ,冰球覆盖肿瘤面积达 98 9% ,显效率可达 10 0 0 % ,而 2 9例直径 >4cm的肿块 ,冰球覆盖肿瘤面积达 87 0 % ,显效率达 86 2 % ,表明氩氦靶向治疗肺癌的局部疗效主要取决于肿块的大小。手术过程较安全 ,无 1例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较少 ,4 6 8%患者术后有少量咯血 ,2 5 8%有气胸 ,19 4 %有胸腔积液 ,19 4 %术后咳嗽加剧 ,16 1%有发热。术后 1周 6 7 7%的瘤体呈空洞样改变 ,体积增大 ;术后 1月瘤体缩小 ,11 1%病灶完全吸收 ,2 2 2 %还有空洞样改变。 3月后 ,瘤体进一步缩小 ,9 5 %的病灶 (<3cm)完成吸收。绝大多数密度变低 ,仅有 19%呈空洞样改变。 6月以后 ,瘤体变化不大。随访 15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 5个月。根据寿命表法计算 ,氩氦刀术后 6个月生存率为 6 6 % ,15个月为 5 0 %。结论 氩氦刀比较安全 ,疗效可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为恩度,以下简称恩度)治疗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化、放疗无效的Ⅲ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8例接受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恩度治疗;另一组12例单纯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以胸部CT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随访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CT复查: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率基本一致.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CT复查后进行疗效评价则显示: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组临床受益率明显优于单纯氩氦刀治疗组.远期生存分析: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79 d,单纯氩氦刀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8 d,前者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 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晚期复治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小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3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介入病房44例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的小肾癌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肾功能,术后1~3个月复查增强CT或增强MRI,采用mRECIST标准评价其疗效,并对患者进行12~4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结果44例患者共48个病灶行TAE和氩氦刀序贯治疗,其中病灶完全缓解(CR)38个,部分缓解(PR)6个,病灶稳定(SD)4个,缓解率(CR+PR)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冷冻过程中出现局限性出血,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随访期间3例失访,1例因食管癌相关并发症死亡。40例患者随访期均存活,存活患者中5例于13~22个月后复发,后予以再次联合治疗。结论采用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小肾癌微创、安全、有效,尤其是氩氦刀冷冻前进行栓塞可能降低冷冻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和MR两种影像技术在肝癌冷冻消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21例肝癌患者共131个病灶行氩氦刀治疗,其中男73例、女48例,平均年龄(60±8)岁,61例行CT引导下冷冻消融、60例行MR引导下冷冻消融.CT引导采用大孔径16层扫描仪,带有CT透视功能;MR引导采用0.35 T开放式扫描仪,辅助红外导航仪,应用快速梯度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扫描序列.氩氦刀采用MR兼容冷冻系统,冷冻探针为17 G、外径1.47 mm.根据病灶位置、形态、毗邻结构,采用多针组合,适形冷冻.冷冻消融模式为2次冻-融循环消融法,术中间断扫描监测病灶消融情况.以平均扫描时间、病灶显示及冰球监测、肿瘤消融有效率、并发症、生存时间为评价指标,肿瘤消融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CT引导平均扫描时间为(5.6±1.8)min,MR引导平均扫描时间(22.0±2.6)min.CT在病灶精细程度及肋骨等结构的显示方面优于MR;CT扫描中金属探针可以产生伪影,难于显示碘油栓塞后病灶的冰球形成情况.MR在显示、导引和监测邻近膈肌、肝门、胆囊区等特殊部位病灶方面优于CT;而且MR不受高密度栓塞剂及金属探针的影响,在显示病灶、监测冰球形成和病灶消融情况等方面优于CT.但是,MR扫描时间长,低场强开放式MR图像质量不及CT.两组病例随访12个月,CT引导组和MR引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2%(55/61)、90.0%(54/60),术后1个月两组病例肿瘤消融有效率分别为75.4%(46/61)、83.4%(50/60).(x2检验=4.4056,P<0.05).结论 CT引导快速直接,尤其对穿刺路径中的肋骨等结构显示优于MR.MR具有多平面成像对显示病灶与肿瘤的关系,监测治疗效果方面优于CT,尤其在显示、导引和监测邻近膈肌、肝门、胆囊区等特殊部位病灶的穿刺消融优于CT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氩氦冷冻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19例高龄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T引导下氩氦冷冻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后3、6、12、24个月时肿瘤变化,统计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3、6、12、24个月病灶控制有效率(RR)分别为:100%(19/19)、94.7% (18/19)、89.5%(17/19)、84.2%(16/19);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安全,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气胸1例,少量咯血或痰中带血2例,胸腔积液1例,术后发热3例;治疗后3、6、12、24个月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19/19)、100%(19/19)、89.5%(17/19)、84.2% (16/19).结论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操作安全,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可靠,可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17.
赵永星  汪森明  张积仁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531-533,F0004
目的研究氩氦刀冷冻时间与冰球大小的关系,为临床确定最佳冷冻时间及冷冻靶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离体猪肝在37℃恒温液中接受氩氦刀冷冻,分别即时测量2、3 mm氩氦刀冷冻以及两把3 mm氩氦刀间距30 mm冷冻不同时间点时形成冰球长径与横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径2 mm刀最大冰球体积分别可达(71×50×50)mm3,直径3 mm刀最大冰球体积(75×56×56)mm3;2把直径3 mm以及3把直径3 mm的氩氦刀组合冷冻时,最大冰球范围分别可达(90×80×56)mm3和(105×100×80)mm3大小.无论哪种方式冷冻,在30 min以内冰球纵径和横径增加明显(P<0.05),30 min以后冰球体积无明显增长(P>0.05).结论 氩氦冷冻肿瘤时,靶区消融疗效确切,一般冷冻时间选择在25~30 min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氩氦刀冷冻手术中冻结与复温问题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Endocare型氩氦冷刀的工作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考察其优缺点,为肿瘤冷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组织的冷冻及复温,用等效比热法及等热流边界条件预测刀头外周组织的温度变化及组织内冰球的生长演化过程,并分析活体组织内的传热行为。结果 氩氦刀冷冻时,刀头附近组织能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很低的温度;冰球在冷冻初期增长很快,此后增长速率明显下降,当工质由氩切换为氦后,冰球很快熔化;相同冷冻条件下,氩氦刀在不同组织中产生的冰球的增长速度差别较大。结论 氩氦刀具有较好的快速冷冻和复温性能,但其有效杀灭范围十分有限,对大块肿瘤,需采用多刀联用。  相似文献   

19.
手术无法切除肺癌术中转用氩氦刀治疗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中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系统治疗术中无法切除的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4—2006年期间,15例在开胸后发现无法切除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术中使用氩氦刀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平均生存期11.6月,咳嗽、气促及咯血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术中氩氦刀治疗可以延长术中无法切除的晚期肺癌的平均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氩氦刀靶向冷冻综合治疗中晚期肝肿瘤的疗效。方法72例中晚期肝肿瘤,采用B超或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经皮穿刺肝肿瘤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术。共计对117个病灶使用203把氩氦刀2次循环冷冻。结果氩氦超导低温靶向定位对肝肿瘤穿刺准确。冷冻术后有90.3%(65/72)的患者精神状态得到改善,腹部疼痛症状减轻,恢复快。应用18F-氟脱氧葡萄糖扫描显示肿瘤局部放射性浓聚影明显降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影像上可见肿瘤区域内有空泡样破坏,边界清楚,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值较冷冻前低。结论氩氦刀加综合治疗肝癌疗效明确,对正常肝组织损伤少,安全、有效、微创,为已丧失手术机会的晚期肝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但应强调的是氩氦刀仅仅是一种局部物理冷冻技术,应该结合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