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健康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的康复作用。方法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进行健康行为干预3年,动态观察干预前后患血糖和慢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血糖控制良好,慢性并发症降低。结论糖尿病患的治疗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控制血糖,健康行为干预是2型糖尿病患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心理状况和病情控制的影响.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按登记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进行糖尿病知识问卷、糖尿病生命质量问卷调查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并对其血糖、血脂、体重等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进行比较,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A组并给予行为干预,6个月后两组重复上述量表测评及代谢指标检测,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问卷采用自拟糖尿病知识问卷、丁元林修订的糖尿病生命质量量表(A-DQOL)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生命质量问卷总分:A组100.3±28.6、B组138.9±10.7;生命质量满意度:A组33.3±8.4、B组42.8±9.2;影响程度:A组46.4±3.4、B组57.2±4.2;忧郁程度Ⅰ:A组12.6±2.1、 B组18.8±2.4;忧郁程度Ⅱ:A组8.8±2.6、B组13.9±1.1,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A组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症状、忧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 <0.05),而B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后强迫症状均有显著差异(P <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等,A组较B组均有显著性改善(P <0.01).结论行为干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心理状况及糖代谢情况起着确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心理状况和代谢性指标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对 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心理状况和病情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按登记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 (A组 )、对照组 (B组 ),进行糖尿病知识问卷、糖尿病生命质量问卷调查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并对其血糖、血脂、体重等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进行比较,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A组并给予行为干预, 6个月后两组重复上述量表测评及代谢指标检测,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问卷采用自拟糖尿病知识问卷、丁元林修订的糖尿病生命质量量表 (A DQOL)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较,生命质量问卷总分:A组 100. 3±28. 6、B组 138. 9±10. 7;生命质量满意度:A组 33. 3±8. 4、B组 42. 8±9. 2;影响程度:A组 46. 4±3. 4、B组 57. 2±4. 2;忧郁程度Ⅰ:A组 12. 6±2. 1、B组 18. 8±2. 4;忧郁程度Ⅱ:A组 8. 8±2. 6、B组13. 9±1. 1,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A组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症状、忧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显著 (P<0. 05),而B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 05);两组治疗前后强迫症状均有显著差异 (P<0. 05);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等,A组较B组均有显著性改善 (P<0. 01)。结论 行为干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陈茂芳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2):107-110
目的 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为开展社区糖尿病干预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 采用SF-36量表对社区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研究。结果 该社区糖尿病人生命质量各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按经常血糖〈6mmol/L,6.1~9mmol/L,≥9.1mmol/L将不同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36个项目按8个维度,对生理和心理进行综合测量的比较,经常血糖水下〈6mmol/L组和≥91mmol/L组小同血糖水平患者在容易,上痛、剧烈运动、爬楼、弯曲下蹲、步行800m以上、躯体角色限制活动完成、机体疼痛妨碍、情感角色限制活动完成、快乐感方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1~9mmol/L组和≥9.1mmol/L组在爬楼、步行800m以上、快乐感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对了解瓣尿病忠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改善医疗与健康服务质量,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行为干预对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社区糖尿病患者22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在社区门诊进行一般性糖尿病教育,自行锻炼和饮食控制;观察组进行社区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治疗干预。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社区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依从性、满意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满意度有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明显(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行为干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有提高,可以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0)与对照组(n=160),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个体化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自我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及运动治疗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干预前提高(P〈0.01),且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总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前后物质生活状态两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岐江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效果,为中山市政府提出的全民健康政策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对2002年中山市岐江区50岁以上的原常驻居民6008人进行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276例,对其进行综合干预。内容包括:上网登记、健康教育、指导用药、定期检测、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前、后204例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饮食、运动情况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糖、血压均值间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加强社区综合干预应该成为政府全民健康政策的重要内客,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其控制依赖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研究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分别探讨了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变化阶段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的意愿,2008年抽取到本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强化管理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强化管理治疗组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等强化干预方法,一般治疗组为合理药物治疗及一般性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定期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 (1)强化管理治疗组3年后空腹血糖值平均为(6.76±1.49)mmol/L,低于一般治疗组的(8.65±2.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值平均为(6.62±0.87)%,低于一般治疗组的(7.41±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68.2%(58/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26.4%(2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2 h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88.2%(75/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70.1%(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77.7%(66/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47.1%(4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的社区长期强化管理治疗较一般治疗更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诊断标准的39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12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12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定.结果 12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5.25±9.36)分,(46.71±8.52)分;(40.28±7.15)分,(47.83±10.01)分](P <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除SF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2型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认知及自我管理中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格检查,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加强饮食、运动量化干预、心理干预等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血糖.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58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自我监测能力,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率明显上升.结论 社区干预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提高防治效果,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合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行为干预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150例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综合行为干预措施,时间1年,分别在治疗前和1年后应用生命质量测评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变化.结果治疗组生命质量总分从2.3±0.4下降到1.59±0.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由1.95±0.5降为1.43±0.3,社会活动评分由2.59±0.5降为1.63±0.5,抑郁心理评分由2.47±0.4降为1.59±0.3,焦虑心理评分由2.21±0.3降为1.78±0.2,对照组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变.结论综合行为干预能改善COPD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试验组)进行抗抑郁治疗12周,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定;对社区中46例2型糖尿病不伴发抑郁症患者(社区组)采用SF-36进行评定.结果(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生命质量因子分与多项HAMD、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HAMD:r=-0.42,-0.18,-0.37,-0.48,-0.42,-0.23,-0.18,-0.33;HAMA:r=-0.40,-0.19,-0.37,-0.30,-0.29,-0.13,-0.13,-0.08,P<0.01).(2)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因子分的提高与HAMD、HAMA总分减分及各因子分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3)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生命质量各因子分与社区组患者生命质量各因子分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其抑郁情绪密切相关,随着抑郁情绪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合并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较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行为干预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综合行为干预措施,时间1年,分别在治疗前和1年后应用生命质量测评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变化.结果治疗组生命质量总分从2.3±0.4下降到1.59±0.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由1.95±0.5降为1.43±0.3,社会活动评分由2.59±0.5降为1.63±0.5,抑郁心理评分由2.47±0.4降为1.59±0.3,焦虑心理评分由2.21±0.3降为1.78±0.2,对照组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变.结论综合行为干预能改善COPD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服用降糖药物和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结果:经社区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明显下降(t=2.40和2.44,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结论: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能使糖尿病患者群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知识知晓率明显改观,消除恐惧感和焦虑,抑郁心理。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试验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动机访谈法等干预方法。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加强其自我管理,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社区遵医行为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经社区护理干预促进遵医行为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 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均已接受常规医护指导,出院后观察组(55 例)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督促患者遵医嘱,加强自我管理,对照组(55 例)未采用社区护理干预,随访6 个月后比较两组遵医嘱率、血糖波动情况及生活满意程度.结果:两组在按时检查率、饮食控制率、药物疗法率、运动疗法率及自我监测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糖检测数据也相对稳定,生活满意程度亦较高(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主动自我管理,血糖相对稳定,生活满意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试验组)进行抗抑郁治疗12周,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定;对社区中46例2型糖尿病不伴发抑郁症患者(社区组)采用SF36进行评定。结果(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生命质量因子分与多项HAMD、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HAMD:r=-0.42,-0.18,-0.37,-0.48,-0.42,-0.23,-0.18,-0.33;HAMA:r=-0.40,-0.19,-0.37,-0.30,-0.29,-0.13,-0.13,-0.08,P<0.01)。(2)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因子分的提高与HAMD、HAMA总分减分及各因子分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3)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生命质量各因子分与社区组患者生命质量各因子分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其抑郁情绪密切相关,随着抑郁情绪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合并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较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