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指除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氯氮平以外的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在精神科临床上使用时间较短的新药.本文总结上述几种新药在临床使用中对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3.
桂琴 《当代医学》2016,(27):150-151
目的:观察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通过口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口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比较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氯丙嗪引起的肝功能损害23例,发生率为36.51%,氯氮平引起的肝功能损害12例,发生率为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67.3±9.7)U/L、AST(32.3±10.6) U/L、DBIL(2.4±1.3)U/L;治疗8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35.3±9.4)U/L、AST(31.6±9.8)U/L、DBIL(2.3±1.6)U/L。实验组肝功能损害显著大于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4.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用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嚷治疗,另一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在治疗4周后明显异常,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机体肝功能的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5.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与肝功能异常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观察255例长期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临床上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较为多见。结论长期单一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应及时应用保肝护肝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有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接收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通过口服氯氮平治疗,观察组则通过口服氯丙嗪予以治疗,经8周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肝脏指标,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患者肝脏的 AST、ACP、ALT、GGT 等指标均出现了变化,对照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 ALT 指标稍稍升高(P<0.05),但经8周治疗后 ALT 指标显著升高,同时 AST 也升高,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 <0.01);观察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 ALT 指标显著升高(P<0.01),但经8周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伴随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不同的药物对肝功能的损伤程度也不相同。在临床治疗中应谨慎用药,及时进行预防及补救,减少肝功能的损伤,保证治疗的顺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应用奥氮平(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略高于正常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出现异常,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铜集团东铜医院住院的1 205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发生时间、致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患者预后。结果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发生率为28.23%(340/1 205),肝损伤出现时间为用药后5 d~3个月。致肝损伤的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其中氯丙嗪占24.25%(83/340),氯氮平占15.94%(54/340),奋乃静占12.88%(44/340),奥氮平占12.12%(41/340)。经对症治疗,312例(91.76%)患者肝功能指标在1~3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多由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经对症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618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功能异常,发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7.15%,多在服药后1~2月发生,与所服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无明显关系,同时使用各类“保肝”药物对减少肝损害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42例住院精神病人用药后ECG变化进行分析,以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74例ECG异常,各种药物所致ECG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0岁者较〈40岁者ECG异常改变的明显增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ECG异常。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EC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血清钾的影响。方法按CCMD-3诊断标准收集首次发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惠者病例130例,使用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血钾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低血钾发生率为9.23%,其中酚噻嗪类为11.84%。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血清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自编调查表,回顾性分析24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47.2%(117/248),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ST-T波改变,且与性别有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副作用不可忽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女性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奥氮平组(n=50)、利培酮组(n=46)和喹硫平组(n=49),各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各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PA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CST总正确数、完成分类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S、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和LVEF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TESS评分均低于奥氮平组(P<0.05),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和心功能影响较小。利培酮和喹硫平不良反应较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自编调查表,回顾性分析24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47.2%(117/248),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ST-T波改变,且与性别有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副作用不可忽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女性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缺血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缺血(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我院358例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调查。结果 心电图改变以心肌缺血较常见,且与性别、年龄相关。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副作用不可忽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抗精神病药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并进行统计分析,共587例。结果:精神障碍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心血管疾病居首位的药物是:氯丙嗪99例,占16.9%;氯氮平77例,占13.1%;奋乃静22例,占3.7%;维思通18例,占3.1%;其它抗精神病药物17例,占2.9%;总计233例,占39.7%。合并心血管疾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以氯丙嗪最多,其次为氯氮平。另外,不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心血管疾病38例,占6.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更要重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应尽可能给予不良反应小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7.
潘天伟 《华夏医学》2013,(6):1203-12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目的从开始的控制症状,发展到现在的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中国是全球精神疾病发病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低龄的趋势。同时,女性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年龄段是25~35周岁,正好与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相重合,因此,对将要计划妊娠或者妊娠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充分体现优生优育,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抗精神病药物对胎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90例孕期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娩时的年龄、丈夫年龄,精神病遗传史,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及与药物的关系等进行随访登记,并将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6.67%(15例);各药物组患者孕期病情,分娩年龄,首次妊娠例数,妊娠反应及阳性遗传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药物剂量有关(P〈0.05),氯丙嗪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大于其他药物,新型药物影响较小。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对胎儿便有致畸、致死的不良反应,建议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丙嗪治疗时,应推迟妊娠或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检测住院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浓度。对血糖、血脂浓度超标者,结合年龄、性别、病程、用药情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156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血糖代谢异常者128例(8.16%),导致糖尿病者34例(2.17%),血脂代谢异常者264例(16.84%)。氯氮平、氯丙嗪、甲硫哒嗪、奥氮平、利培酮均可引起精神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氯氮平引起血糖、血脂代谢异常最为明显;病程长,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越长,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临床上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天伟  潘润德 《华夏医学》2003,16(5):753-755
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40%~8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性功能障碍主要有性欲下降(58%)、阳痿(42%)、性高潮缺乏(8%)等。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体内的各种激素、神经介质而引起性功能障碍.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法前医生应对患者的主诉进行完整的评价,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