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病人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探讨Ⅲ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3A1基因)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选择目的基因片断,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所需引物并合成,应用PCR反应扩增感兴趣的目的片断,经琼脂糖电泳验证后进行测序反应,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多态性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组研究对象的COL3A1基因功能性SNP-rs1800255基因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结论COL3A1基因的功能性SNP-rs1800255与国内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人之间存在明显相关,COL3A1基因是国内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III collagen alphal ( COL3A1) gene and sporad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in China of Han nationality.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56 randomly selected sporad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and 57 control cases without intracranial aneurysm, related risk factor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stroke history.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PCR and sequencing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discrepancy of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olymorphism site correlated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with bioinformatic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mutations of polymorphic sites on the stability of type III collagen. RESULTS: Both the genotype and allele frequencies of rs1800255 between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otype and allele frequencies of thee SNPs rs2271683, rs151446, and nt2346. Data showed that the amino acid change induced by the polymorphism site could sabotage the stability of type III collagen.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s1800255 of COL3A1 gene and Chinese sporad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of Han nationality, which confirms the COL3A1 gene is one of the susceptible genes of Chinese sporad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of Han nationality.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Ⅲ型胶原蛋白α1(COL 3A 1)基因rs1800255 G>A 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发病关系。 方法 截止2017 年7 月31 日,联合检索NCBI PubMed、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等关于rs1800255 G>A 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病例- 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 软件检测所纳入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及异 质性检验,以合并效应的O^R 及95% 置信区间(95%CI)评估rs1800255 G>A 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的 关系。结果 共6 个研究数据,包含3 664 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Meta 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遗传模型下, rs1800255 G>A 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与GG 基因型比较,A 等位基因携带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增 高,整体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8(95%CI :1.43,1.98)] ;隐性模型下,与GG+GA 基因型比较,AA 基 因型可升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2(95%CI :1.12,2.35)]。结论 COL 3A 1 基 因rs1800255 G>A 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颅内动脉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白介素(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及9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检测入选患者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观察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分布与IAs发病、破裂的关系。结果动脉瘤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6,P=0.000;χ2=20.663,P=0.000),其中基因型以GG型最多,其次为GC和CC型,等位基因以G多见;动脉瘤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1,P=0.004;χ2=11.125,P=0.001),其中基因型以GG型多见,其次为CC和GC型,等位基因以G型多见;破裂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与IAs的发病和破裂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白介素(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及9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检测入选患者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观察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分布与IAs发病、破裂的关系。结果动脉瘤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6,P=0.000;χ2=20.663,P=0.000),其中基因型以GG型最多,其次为GC和CC型,等位基因以G多见;动脉瘤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1,P=0.004;χ2=11.125,P=0.001),其中基因型以GG型多见,其次为CC和GC型,等位基因以G型多见;破裂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与IAs的发病和破裂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肝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在11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肝硬化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中,用直接测序法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肝硬化相关,并用单倍型推测软件计算上述位点单倍型频率的分布,分析这些单倍型是否与肝硬化的发生有关.结果:在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中,-1662del/insT多态性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均未发现,-1997G>T和-1363C>G多态性在疾病及正常组间没有差异,但-1997T/-1363C 单倍型分布频率在疾病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型胶原基因启动子区-1997G>T和-1363C>G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我院和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和97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607 C/A(rs1946518)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并分析IL-18基因多态性与IAs发病、破裂的相关关系。结果 -607C/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的测量值(171 bp、99 bp、72 bp)与预期值(171 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2,P>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动脉瘤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最多,其次为AA型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动脉瘤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IAs发生的风险性〔χ2=10.662,P<0.05,OR=0.357,95%CI(0.191,0.669)〕。破裂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多见,其次为AA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破裂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性〔χ2=7.286,P<0.05,OR=0.024,95%CI(0.096,0.717)〕。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多态性与IAs的发病和破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IAs)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在脑血管意外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疾病中排第三位,仅次于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病起病急、病程短,对身体危害大。目前研究证实,IAs成因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并且遗传因素在IAs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共识。该文从近年IAs相关基因研究着手,对IAs与相关易患基因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祝捷  张辉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77-1479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28671与浙东地区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瘤患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162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13个对照组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rs222867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颅内动脉瘤患病风险的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2228671-T与浙东地区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瘤患病风险没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汉族人中可溶性环氧化物酶(EPHX2)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EPHXZ,比较238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组)与221例无颅内动脉瘤(对照组)EPHX2基因rs751141、rs229163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女性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EPHX2 rs751141多态性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前者GA+AA基因型频率(22.2%)低于后者(41.7%)(P=0.002);但在男性和不分性别患者中该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9163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男性、女性、不分性别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人的rs751141基因异质性可能与女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汉族人endoglin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汉族人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的插入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方法比较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116例正常对照者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36.2%)明显高于后者(12.1%)(χ2=8.553,P=0.005)。动脉瘤组中插入型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为24.5%(46/188),而正常对照组为6.03%(14/232),经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9,P=0.000)。结论汉族人的endoglin基因异质性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和1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IL-1β-511C/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IL-1β-511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6),IL-1β-511T等位基因频率为39.84%,对照组为28.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IL-1β-511C/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考虑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ase,MS)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77例健康成人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其MS基因多态性.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血浆Hcy水平为(16.14±6.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 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 和120 例健康者(对照组) 的IL-1β-511C/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IL-1β-511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6), IL-1β-511T等位基因频率为39.84% ,对照组为28.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IL-1β-511C/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考虑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Ⅰ型胶原α1(COL1A1)基因多态性,探讨骨肉瘤与COL1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骨肉瘤以及正常患者外周血样本,应用焦磷酸测序方法(Pyrosequencing)对54例骨肉瘤患者与126例健康对照者COL1A1基因rs1061970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骨肉瘤患者COL1A1rs1061970位点基因型频率中,TT(13.0%)和CT(48.1%)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11.9%及CT等位基因频率30.2%(P<0.05),骨肉瘤患者组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37.0%,高于对照组的27.0%,OR为1.59,95%CI 0.99~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骨肉瘤的发病风险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携带COL1A基因T等位基因的发生骨肉瘤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6.
APO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APO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8例经全脑动脉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58例,采集血浆,提取淋巴细胞基因组DNA,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APOA 5′调控区五核苷酸TTTTA重复序列(PNR)的基因多态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人群共检出8种APOA PNR基因型和6种等位基因.动脉瘤组PNR-5等位基因频率和PNR 5/8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NR-9等位基因频率和PNR 8/9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APOA PNR(TTTTA)拷贝数为5的等位基因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分布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嵘  齐巍  赵继宗  王硕 《北京医学》2003,25(5):291-293
目的 通过对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形态学的定性研究,总结其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在动脉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3例单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为实验组,7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常规眦染色、现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法,对两组样本进行实验处理及观察。结果 实验组样本中Ⅰ型胶原在动脉瘤壁分布广泛,在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更为明显;对照组样本Ⅰ型胶原位于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实验组Ⅲ型胶原分布少于Ⅰ型胶原,主要分布在动脉瘤壁中膜中层;对照组Ⅲ型胶原主要位于动脉壁中膜中外层。结论 在动脉瘤壁中Ⅰ、Ⅲ型胶原分布与正常颅内动脉壁存在差异,提示颅内囊性动脉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约0.2%~7.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0万人口15例左右,最常见的原因(51%~80%)是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内镜技术、三维DSA(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笔者重点介绍近年来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人选择、操作要点及疗效。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患者33枚动脉瘤均一次栓塞成功,除1例患者术后5天出现脑血管痉挛致不全偏瘫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