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42例分析杨柳娜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肌腺病,是指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同时出现在子宫肌壁而言,此种子宫内膜,应属异位的子宫内膜,故应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的范畴[1]。因其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及病理变化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子宫腺...  相似文献   

2.
芳香化酶P450在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病变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P450arom)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腺肌病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病变内膜中的不同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Ⅰ组)、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Ⅱ组)、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Ⅲ组)、正常子宫内膜(Ⅳ组)四组不同内膜中P450arom的表达。根据阳性率和表达强度进行量化评分(免疫组化评分)。结果 ①P450arom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中均阳性表达,但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P450arom在异位子宫内膜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P〈0.05);异位子宫内膜病灶周围肌肉组织中也有P450arom表达;②P450arom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雌激素限速酶P450arom是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增生症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激素,局部分子水平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疾病发生。②内膜P450arom检查不能作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方法,但可作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探讨H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的表达,并与30例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两组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2)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的异位与在位内膜表达(P<0.05)。结论:(1)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有关;(2)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有关,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对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和流产等,尤其是早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免疫因素等。子宫腺肌病导致流产的机制主要是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和子宫结合带结构功能异常。临床应注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有关筛查与诊断,并在下次妊娠前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断层诊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育龄妇女多发疾病,其中包括原因不明的不孕患者,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发生在子宫肌壁内为子宫腺肌病,又名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盆腔内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波检查的适应证,为子宫腺肌病及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形成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播种在盆腔内腹膜面和子宫韧带小的蓝色浆果样斑点超声诊断困难。一、子宫腺肌病:比巧克力囊肿发病率高,单纯型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确诊率为86.2%。 (一)超声被扫描特点:(1)肿瘤在宫体。(2)子宫表面光滑。(3)超声回音在子宫前壁边界清晰,而后壁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理论的提出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思路,子宫腺肌病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形式,两者间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关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尚无明确回答,值得深思。本综述将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形成病灶、引起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痛经、不孕、性交痛、盆腔包块、子宫直肠窝触痛结节是其主要表现。超声和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腹腔镜应作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提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盆腔结构改变,卵巢子宫内膜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常合并不孕、流产,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周应芳,麦永嫣,郑淑蓉子宫腺肌症,以往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现已成为妇科...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对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和流产等,尤其是早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免疫因素等。子宫腺肌病导致流产的机制主要是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和子宫结合带结构功能异常。临床应注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有关筛查与诊断,并在下次妊娠前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问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0%不等。对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或者子宫内膜切除(或破坏)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故手术切除难以彻底,失败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但由于子宫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UAB)与单纯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价UAB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药物或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常用措施,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辅助生殖技术(ART)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重点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对ART的时机选择,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以及改善IVF妊娠结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本病约20%~50%合并EM,约30%合并子宫肌瘤(leiomyoma),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一种良性疾病,至今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家族及凋亡调控蛋白生存素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的相关性研究较多,而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报道较少。文献报道整合素β3与生存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探讨整合素β3(integinβ3,Intβ3)及生存素(survivin)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以进一步阐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子宫腺肌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一种类型,目前虽有定性、定位的诊断方法,但在临床上,特别在基层医院仍有误诊者。为提高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水平,现将我院近5年来诊为子宫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分析程爱兰子宫腺肌病术前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本文分析108例病理证实为腺肌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以探讨误诊的原因.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分析1990年5月至199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经腹全...  相似文献   

19.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行过临床验证,已被批准生产或进口上市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有两大类,即雄激素类衍生物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这些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肯定,但对子宫腺肌病的确切疗效研究很少。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分析,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明显,但只是暂时性的,停药后症状体征常很快复发。国内外公认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症状有效的药物还有孕激素类和短效口服避孕药类,但这类药物是否能有效地缓解子宫腺肌病造成的痛经,也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1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20.
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促进生育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目标,子宫切除术或子宫病灶挖除仍然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采用的药物及用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类似,只有地诺孕素是子宫腺肌病的专用药物。文章着重介绍子宫腺肌病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的药物治疗选择及长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