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部分骨不连经多次手术治疗仍不能愈合,非手术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是一种近年在国外兴起的骨不连非手术治疗方法。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了解其对骨不连愈合的影响,并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作初步探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7-09/1999-03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制作骨不连模型,以肥大型骨不连动物为实验对象,共32只,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只。方法:治疗组采用HX902Ⅲ型多功能冲击波碎石机进行骨不连断端冲击波治疗,能量0.54mJ/mm2,频率60次/min,剂量20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透视下调整碎石机第2焦点分别对准骨不连远、近端边缘相对应部位,各冲击1000次。动物行冲击波治疗后,继续外固定架固定,并自由活动。对照组动物不行任何治疗,继续外固定支架固定。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和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查观察骨不连的愈合情况。结果:纳入动物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摄片: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过程中,通过透视发现骨不连处骨折线逐渐模糊,两硬化骨端密度减低,骨髓腔趋于通畅,冲击波治疗前后摄片所见骨不连间隙有显著性变窄。冲击波治疗6周,治疗组6只(6/14)动物骨性连接,12周有12只(12/12)动物骨性连接。对照组治疗12周摄片有1只动物骨性连接。经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治疗组骨不连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②光镜检查:治疗组治疗2周时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聚集增生活跃;治疗6周时骨小梁形成丰富;治疗12周时骨不连愈合好。而对照组一直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骨小梁形成少。③电镜检查:治疗2周时治疗组成骨细胞增生,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其能分泌具有周期性横纹的胶原纤维;治疗6周时形成大量的骨陷窝;对照组有形细胞少,可见破骨细胞活动。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肥大型骨不连效果满意,有望成为一种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体外冲击波刺激成骨作用对骨不连间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有刺激成骨作用的体外冲击波对新西兰大白兔骨不连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动物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二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3.0-3.5kg,兔龄五六个月,每只动物右前肢桡骨为实验肢,左前肢桡骨为对照肢。无菌操作麻醉下截除双侧桡骨中段1cm,缝合伤口,3个月后摄X线片证实骨不连模型形成。麻醉下采用德国多尼尔小王子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肢骨不连进行治疗,冲击波焦点能量为0.5mJ/mm^2,频率为70-80次/min,冲击量为8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在透视下调整冲击焦点,分别对骨折远、近端边缘进行冲击。对照肢不作任何治疗。采用数码成像X射线机分别于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2,4,6,8,12周摄实验肢和对照肢前肢正位X射线片,在计算机上精确测量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宽度;同时各处死动物1只,取骨折间隙组织进行光学检查,选择第2,6,8周组织作电镜检查。比较实验肢和对照肢以及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变化,观察光镜-成骨细胞、骨小梁的数量和排列的形成及电镜-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活跃程度。结果:①X线片检测:实验肢4周后可见骨折问隙密度增高,呈云雾状,间隙缩小。12周后,骨折间隙基本骨性连接,骨纹理出现较规律的纵向排列,髓腔开始再通。对照肢织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光学及电镜检查显示:实验肢第3天光镜下可见活跃的圆形或类圆形成骨细胞,间隙两端见大量的微小碎骨屑。第2周见大量的活跃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软骨细胞增生活跃。电镜下可见有丝分裂,胞质内见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第6~8周时成骨细胞继续活跃成骨,骨样组织逐渐骨化,纤维组织逐渐转化成软骨组织,并出现钙化和骨化;电镜下可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形成,细胞器消失。第12周见大量新生骨小梁,排列规则、致密,形成成熟的骨结构。对照肢各时问度所取骨折间隙组织无明显变化,未见成骨细胞,可见慢性炎症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③冲击波治疗前后动物模型骨不连间隙的变化:实验肢骨折间隙变化治疗前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02&;#177;2.11),(7.05&;#177;1.91),(7.35&;#177;1.24),(7.51&;#177;1.57),(8.62&;#177;1.48)mm;t=2.561,3.543,3.922,5.659,P〈0.05-0.001];实验肢与对照肢治疗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36&;#177;1.89),(6.42&;#177;2.02),(6.40&;#177;2.12),(6.51&;#177;2.31)mm;t=2.376,2.531,3.744,5.126,P〈0.05]。结论:实验肢经冲击波治疗后骨不连间隙成骨活跃,不同时段摄X线片显示骨折逐渐达骨性愈合,说明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治疗骨不连创伤小、效果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引起骨折后骨不连的原因很多,体外冲击波疗法被证实为疗效确切的无创性治疗手段,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其作用机制和是否有副效应等相关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4—06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nonunion”.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e.com.cn2001—01/2004—06章,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不连”.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不连方面的章。纳入条件:①随机和非随机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③个案报道。排除条件:①重复的同一研究。②综述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8篇关于体外冲击波疗法的献,16个试验符合纳入条件。其余1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和综述献。资料综合:5个实验298例骨不连患,经过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后骨折端的疼痛减轻或消失,骨折愈合率达40.0%~82.9%。大量体内外实验表明体外冲击波可能是通过诱导成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来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通过刺激局部生长因子的释放和干细胞的补充或激活骨不连愈合的生物学状态,促进骨折愈合。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骨不连的主要方法。大量实验数据证明临床疗效比较显,是一种没有手术风险,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的无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刺激成骨作用的体外冲击波对新西兰大白兔骨不连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动物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二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3.0~3.5kg,兔龄五六个月,每只动物右前肢桡骨为实验肢,左前肢桡骨为对照肢。无菌操作麻醉下截除双侧桡骨中段1cm,缝合伤口,3个月后摄X线片证实骨不连模型形成。麻醉下采用德国多尼尔小王子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肢骨不连进行治疗,冲击波焦点能量为0.5mJ/mm2,频率为70~80次/min,冲击量为8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在透视下调整冲击焦点,分别对骨折远、近端边缘进行冲击。对照肢不作任何治疗。采用数码成像X射线机分别于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2,4,6,8,12周摄实验肢和对照肢前肢正位X射线片,在计算机上精确测量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宽度;同时各处死动物1只,取骨折间隙组织进行光学检查,选择第2,6,8周组织作电镜检查。比较实验肢和对照肢以及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变化,观察光镜-成骨细胞、骨小梁的数量和排列的形成及电镜-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活跃程度。结果:①X线片检测:实验肢4周后可见骨折间隙密度增高,呈云雾状,间隙缩小。12周后,骨折间隙基本骨性连接,骨纹理出现较规律的纵向排列,髓腔开始再通。对照肢织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光学及电镜检查显示:实验肢第3天光镜下可见活跃的圆形或类圆形成骨细胞,间隙两端见大量的微小碎骨屑。第2周见大量的活跃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软骨细胞增生活跃。电镜下可见有丝分裂,胞质内见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第6~8周时成骨细胞继续活跃成骨,骨样组织逐渐骨化,纤维组织逐渐转化成软骨组织,并出现钙化和骨化;电镜下可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形成,细胞器消失。第12周见大量新生骨小梁,排列规则、致密,形成成熟的骨结构。对照肢各时间度所取骨折间隙组织无明显变化,未见成骨细胞,可见慢性炎症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③冲击波治疗前后动物模型骨不连间隙的变化:实验肢骨折间隙变化治疗前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02±2.11),(7.05±1.91),(7.35±1.24),(7.51±1.57),(8.62±1.48)mm;t=2.561,3.543,3.922,5.659,P<0.05~0.001];实验肢与对照肢治疗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36±1.89),(6.42±2.02),(6.40±2.12),(6.51±2.31)mm;t=2.376,2.531,3.744,5.126,P<0.05]。结论:实验肢经冲击波治疗后骨不连间隙成骨活跃,不同时段摄X线片显示骨折逐渐达骨性愈合,说明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治疗骨不连创伤小、效果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引起骨折后骨不连的原因很多,体外冲击波疗法被证实为疗效确切的无创性治疗手段,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其作用机制和是否有副效应等相关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4-06文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nonun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e.com.cn2001-01/2004-06文章,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不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不连方面的文章。纳入条件:①随机和非随机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③个案报道。排除条件:①重复的同一研究。②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8篇关于体外冲击波疗法的文献,16个试验符合纳入条件。其余1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5个实验298例骨不连患者,经过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后骨折端的疼痛减轻或消失,骨折愈合率达40.0%~82.9%。大量体内外实验表明体外冲击波可能是通过诱导成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来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通过刺激局部生长因子的释放和干细胞的补充或激活骨不连愈合的生物学状态,促进骨折愈合。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骨不连的主要方法。大量实验数据证明临床疗效比较显著,是一种没有手术风险,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的无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12与体外冲击波相关的文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fracture healing,nonunion,delayed osseousunion”,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折愈合,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随机对照文章,39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篇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39个实验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各实验给予评价。资料综合: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对治疗人类长骨骨折后的骨折不愈合,疗效是肯定的,有效率可达到41%-85%,并且具有非侵入性、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优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其激活了骨不连的生物学状态,出现了一种类似新鲜骨折的愈合过程,加之体外冲击波本身对组织细胞的刺激作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诱导成骨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使骨不连得以愈合。但体外冲击波能量大小、治疗次数、总剂量、是否需要麻醉及镇静药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方法,但是仍然缺乏可靠的随机前瞻性研究充分证明该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12与体外冲击波相关的文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 shoc kwave,fracture healing,nonunion,delayed osseous union”,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折愈合,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随机对照文章,39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篇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39个实验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各实验给予评价。资料综合: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对治疗人类长骨骨折后的骨折不愈合,疗效是肯定的,有效率可达到41%~85%,并且具有非侵入性、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优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其激活了骨不连的生物学状态,出现了一种类似新鲜骨折的愈合过程,加之体外冲击波本身对组织细胞的刺激作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诱导成骨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使骨不连得以愈合。但体外冲击波能量大小、治疗次数、总剂量、是否需要麻醉及镇静药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方法,但是仍然缺乏可靠的随机前瞻性研究充分证明该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背景:体外冲击波技术是利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它用于治疗泌尿系、消化系结石已成为十分成熟的技术.而将其用于骨组织,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的报道很少.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试验,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果.方法:采用冲击波通过体外聚焦作用于骨组织,了解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代谢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膜组织体外培养H~3-TdR掺入放射性自显影结果.临床验证部分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6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6例,观察其冲击治疗后的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冲击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H~3-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0.01),说明实验侧骨膜成骨有丝分裂明显增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临床验证结果表明,治疗后16周,16例延迟愈合均愈合;16例骨不连患者中13例愈合,另3例也有明显骨痂形成.所有病例冲击治疗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冲击波治疗各种类型的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冲击波与骨折愈合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明确冲击波能否成为治疗骨折不愈合的较为理想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64-01/2004-04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不愈合研究方面的相关章,检索词“Shock Wave,Fracture Healing”,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1998-01/2004-04期间的上述相关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冲击波、骨愈合”。资料选择:选择有关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中外研究原性献39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性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的献。数据提炼:32篇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献,25篇符合标准。排除的7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5篇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冲击波可被骨组织遮挡和吸收,促进骨母细胞增生和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临床应用研究提示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成功率为70%~90%,作为非侵入性治疗,安全有效,应成为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首选疗法。结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冲击波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在与其他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之前尚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了解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代射的影响及其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体外冲击波作用于骨组织,通过动物组织体外培养3H-TdR掺入放射自显影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9例,骨折延迟愈合22例。结果:证明冲击后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3H-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表明实验侧骨膜成骨细胞有丝分裂明显加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治疗后12周,22例骨折延迟愈合均愈合,冲击后16周,19例骨不连中,16例愈合。结论:体外击波可促进骨膜成骨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加强骨膜成骨作用,可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治疗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行X线摄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2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未见明显差异,12周后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痂面积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冲击波疗法能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陶瓷降解,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制作骨不连模型(外固定支架固定),12周后经拍片证实共获得骨不连模型动物27只,随机分为治疗组(14只)和对照组(13只)。全麻下治疗组动物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在骨不连两断端相对应部位各冲击1000次,能量为0.54mJ/mm^2,频率为60次/min,冲击波治疗一次完成。对照组仅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冲击波治疗2周、6周骨不连断端成纤维细胞的成骨情况。结果 体外冲击波造成骨不连断端的微骨折,启动骨不连的愈合状态;治疗组9例骨不连有8例愈合,对照组9例骨不连有3例愈合,经X^2检验,X^2值为5.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发现冲击波治疗2周后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一样能够合成有周期性横纹的胶原纤维,冲击波治疗后6周形成骨陷窝,有明显的成骨作用。但在对照组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成骨作用。结论 成纤维细胞在冲击波刺激下被激活,能够合成胶原纤维并形成骨陷窝.因此在骨不连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considerable knowledge about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 on eukaryotic tissues, only little data are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ir effect on prokaryotic microorganism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energy flux density and shock-wave impulse number. Standardised suspensio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impulse numbers of shock waves with an energy flux density (ED) up to 0.96 mJ mm(-2) (2 Hz). Subsequently, viable bacteria were quantified by culture and compared with an untreated control. After applying 4000 impulses, a significant bactericidal effect was observed with a threshold ED of 0.59 mJ mm(-2) (p < 0.05). A threshold impulse number of more than 1000 impulses was necessary to reduce bacterial growth (p < 0.05). Further elevation of energy and impulse number exponentially increased bacterial killing. ESWT proved to exert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effect in an energy-dependent manner. Certain types of difficult-to-treat infections could offer new applications for ESWT.  相似文献   

14.
骨不连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采用切开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需要开放手术且存在很多并发症[1]。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15.
冲击波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基础上,观察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自体MSCs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观察组)骨不连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并与同期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每4周复查患肢X线片,9个月后比较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结果 2组骨不连患者接受治疗后均观察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其中对尺桡骨骨折不连接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胫骨骨不连疗效较差;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8.2%)高于对照组(80.6%);干细胞移植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5.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成骨,结合冲击波的微动力学刺激,可以加速骨痂的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