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嗜中性白细胞性隆起性红斑,系Sweet于1964年首先报告,国内皮研所(1976年)及西安医学院(1977年)有两篇报告.本文报告15例,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黎雯 《中国热带医学》2003,3(5):654-654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4 5岁 ,因颈部、面部、四肢起红斑伴胀痛 2 0余天入院。患者 2 0余天前 ,无明显诱因 ,颈部皮肤出现小红斑、结节 ,皮疹逐渐增大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曾给予地塞米松 5mg/d ,Vitc等治疗2d ,未见明显效果 ,患者自行停止治疗。由于症状逐渐加重 ,于 1999年 5月 10日 ,来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入院时查体 :T36 8℃ ,其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8 3× 10 9/L ,中性 :6 6 2 6 % ;尿常规 :PRO (+) ,WBC ( ) ,RBC(0~ 4 ) /HP ,上皮细胞较多 ;免疫全套 :IgA11 8g/人 ,其…  相似文献   

3.
一53岁希腊家庭主妇因下肢和上肢末端出现疼痛性红斑伴疼痛性眼充血,前往医院就诊。在此症状之前,曾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伴持续性高热,病程约1周。入院3d前出现红斑性皮损。既往史包括两次一过性结节性红斑(病因不明)、现用培哚普利4m g/d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仅饮食控制的II型糖  相似文献   

4.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为Sweet 1964年首先报告,故又名Sweet’s综合征,此病临床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5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女3例、男2例;年龄23~43岁,其中30岁以上者4例;皮疹初发部位:颜面、颈部3例、前臂2例。病期:5年以上3例、均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嗜血细胞综合征(HS)3例,根据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提出其诊断依据及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病)的鉴别要点,讨论其病因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其主要特征是位于四肢特别是关节部位的疼痛性红色斑块与结节,病理上表现为一种皮肤血管炎性变化。本病少见,近来作者收治一例,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酸白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组以末梢血及骨髓嗜酸性白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并可累及心血管、肺、神经和皮肤等组织器官。现将我们所见2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69岁。1985年4月23日入院。患者于1975年开始在颈部、下肢起斑丘疹与苔藓样斑片,后逐渐波及躯干,皮肤色泽亦随之加深,自觉痒甚,无发热与关节酸痛,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前在某医院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治疗无效。体检:除腋下与腹股沟淋巴结触及似枣大外,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部、腰背、四肢呈褐黑色浸润性苔藓样斑片,下肢轻度浮肿。实验室检查:血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较少见 ,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改变。亦有肿瘤较大而无临床症状者。本组自 1 987~ 1 998年共收治嗜铬细胞瘤 1 5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 1 5例 ,年龄 2 2~ 55(平均 38.5)岁 ,男女比例 2∶ 1 ,其中 1 3例位于肾上腺 (左侧 9例 ,右侧4例 ) ;阵发性高血压、头痛者 5例 ,持续性高血压者 8例 ,均由 CT显示所在部位占位性病变 ,入院查 2 4 h尿 VMA2 8.4~ 1 49mmol/L ;其余 2例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旁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水平。均无任何临床症状 ,以腹部肿块收治普外科。 1 5例均行开放手术切除病变 ,除首例死…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较少见,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的改变,亦有肿瘤较大而无临床症状者。我院自1987年~1998年共收治嗜铬细胞瘤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2~55岁,平均385岁。其中13例位于肾上腺,左侧9例,右侧4例。阵发性高血压、头痛者5例,持续性高血压者8例。CT均显示所在部位占位性病变。入院查24h尿儿茶酚胺(VMA)284~149mmol/L。其余2例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水平,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以腹部肿块收治普外科,其中首例由于认识不足,术中探查死亡。15例均行开放手术切除病变,除1例死亡之外,其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5例Sweet症侯群,3男2女,年龄16~39岁。临床特征是隆起而有压痛的水肿性红斑块皮损、高热、ESR增快及白细胞增多。其中2例曾被内科医师疑为SLE和败血症。本组中2例较典型、3例属本症侯群的亚型。本病对强的松、DDS、氯喹或中草药雷公滕有很好反应。皮损约7~10日消退。  相似文献   

11.
耳源性脑积水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致的无脑膜及脑实质感染、无占位性病变或脑脊液通路阻塞的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是病程较长、预后良好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之一。本病又常称为耳源性颅内压增高症、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脑瘤等。迄今发病原理未全明了,确切命名尚有困难,因耳源性脑积水名称沿用已久,故目前仍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国内自1962年起由彭吉人(1962年,3例)、宋履谦(1962年,1  相似文献   

12.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病(Sweet's Syndrome,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1964由Sweet氏首次报告。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为对某种感染原过敏所致。多在夏季发病,女多于男,年龄在  相似文献   

13.
Sweet综合征又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1964年Sweet首次报告,临床较少见,我科遇到2例,结合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例1,女,50岁,汉族。因全身皮肤反复起疱疹伴痛,痒,并发热3个月收住院。患者自述病前曾有感冒史。入院体检:体温38.5℃,一般状况可,心、肺、肝、脾均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四肢及躯干皮肤均见散在我集簇的米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疱疹,壁厚韧,并见少许结痂,尼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况C和抗组胺药等治疗1周,未见任何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引言:“手部脓疱性血管炎”这一术语由Strutton提出,用于描述手部的急性皮疹,最近再次受到关注。许多人更倾向于应用“手部嗜中性皮肤病”这一命名。作者观察了3例新发病例。观察:2例女性患者、1例男性患者,无明显既往史,因双手急性痛性皮疹伴发热就诊。临床检查示:两手掌、小鱼际及手指处红斑性丘疹、结节或大疱。组织学检查可见:真皮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乳头水肿,伴或不伴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诊断为Sweet综合征。无伴随疾病。给予吲哚美辛50-100mg/d后,皮损迅速消退并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骨的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不高,本院自1969年以来共收治19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年龄及性别:发病年龄2~54岁,5岁以下者3例,6~10岁5例,11~15岁6例,15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为14.8岁。男:女为12:7。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嗜酸细胞 (eosinophiliccell,EC)浸润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前者为嗜酸细胞性肉牙肿 ,后者见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 ,EG)和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炎症性肠病及肿瘤等继发性胃肠道EC浸润。EG是胃肠道组织中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 ,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 1937年Kaijser首次报道 ,国内病例较少。我院1999~ 2 0 0 2年共收治 3例EG病人 ,复习 90年代国内文献 ,见散在报道 43例 ,连…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5岁。因上腹饱满、脐周隐痛两月余、腹部膨隆一周入院。两月前足月顺产第一胎,产后渐感腹胀、纳差,时有脐周隐痛。无发热,二便如常。半月前曾有全身散发性斑丘疹,奇痒,未治自退。本人及家族中,无哮喘、湿疹等过敏史。  相似文献   

18.
上述三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用强地松等治疗痊愈。AFND的假水泡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周边呈堤状隆起,表面发亮,中等硬度,稍有弹性;外观似水泡但抽吸无液体。反复发作或经治疗后的病例,水泡往往不典型,  相似文献   

19.
1964年 Sweet 首先以“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为名报告了8例,此后国内外陆续有所报告,说明本病并非罕见,现将我科1979~1983年观察的54例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女31例(57%),男23例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其病变广泛,不论临床或病理对不典型病例,易与其他病混淆。最近我室遇到尸检材料一例已证实为本病,因国内尸检材料报导不多,结合本例病材并就红斑性狼疮的病变,病因及鉴别诊断扼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