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传统的复苏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积极补液进行抗休克是关键。但目前大家比较多探讨是在休克早期,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延迟复苏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但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复苏模式是一个挑战。通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不同液体复苏、补液量及速度的比较,重新认识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概念。1液体复苏时机的选择1.1即刻复苏指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是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传统的方法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2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存活时间超过24h者为存活组,24h内死亡者为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SS评分以及24h内输液量和输血量。并比较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入院后24h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230例(77.2%),死亡68例(22.8%)。死亡组的ISS评分以及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多于存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手术组的死亡率(10.3%)显著低于非手术组(34.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量输液输血并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急诊科256例严重创伤患者来院1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预后的量效关系。结果:2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3.05%(187例),创伤病死率为26.95%(69例)。创伤后1h内复苏液体量≤1L者存活率为52.27%,1.5~2.0L者存活率为75.90%,≥2.0L者存活率为78.29%。轻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6.79%,中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0.34%,重度休克者存活率为54.65%。结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合理地扩容,把握创伤后第1h黄金时刻,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伤性休克是一个古老而仍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理的不断深入,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有人认为,在直接因创伤致死的患者中,除了严重的颅脑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外,主要是由于早期复苏不力而死于“难治性休克”[1] 。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有报道它是1~4 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2 ] 。近年来,对创伤性休克,特别是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就复苏的原则综述如下。1 复苏时机的选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认为应立即积…  相似文献   

5.
谭连 《全科护理》2012,10(36):3441-3442
创伤性休克伤情严重、复杂,原因多样,临床多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随着对休克认识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创伤性休克病人死亡的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休克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1]。恰当、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其目的不是维持血压、更在于纠正组织缺氧。现对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复苏液的选择、复苏过程的监测及护理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休克早期低压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c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与常规抢救措施。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对患者抢救时、60min和2h三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跟踪两组患者的康复率。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要更快,两者在恢复速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康复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康复率为6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率较高。结论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应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10~2004-01救治的254例创伤性病人中按ISS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的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病例资料,据术前输液复苏时MAP水平分3组,A组MAP≥803mmHg,B组MAP60~805mmHg,C组MAP40~60mmHg。A组病人16例,死亡6例(死亡率375%);B组11例,死亡3例(死亡率273%);C组7例,死亡2例(死亡率285%);B、C组之间比较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死亡率与B、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在彻底止血之前通过快速液体复苏近正常水平,可能会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6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组(32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966±348)ml,常规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604±4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57例(83.8%),死亡11例(16.2%),发生ARDS14例,ARF7例,二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和(或)受机械性致伤因子的侵袭,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及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以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生命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的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综合征。而对于创伤性休克有效的救治则是进行合理的补液,即液体复苏。传统的复苏方法主张积极快速复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尽快恢复血压,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提高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成功率是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以及休克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仅仅纠正血压是不够的,因此提出了以纠正组织缺氧和氧供为目标的休克复苏新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三种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 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73例,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2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5例)和高渗盐溶液复苏组(21例),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液体输入量为(3012±497)mL,限制组液体输入量为(2156±54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组液体输入量为(2235±503)mL,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限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高渗组与常规组复苏前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 h及24 h血乳酸、碱剩余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61例(83.6%),死亡12例(16.4%),发生ARDS 11例,MODS 15例.三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高渗盐溶液复苏方法治疗HTS可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和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概括和总结。结果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出血未控制前,应掌握最佳时节,尽早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选择合适的液体,采用合适的补液速度并控制补液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同时尽快止血,提高休克患者的存活率。结论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控制出血、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液体复苏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休克急救液体复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克后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根本因素是持续性微循环障碍及由其引起的细胞与器官功能紊乱,严重失血及组织创伤引起的血容量减少与灌注压降低,使通过血流的营养输送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因毛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重点综述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时机、复苏液的选择、输注部位和途径、给液温度和速度及其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休克手术病人液体复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80年代收治的106例出血性休克的手术病人的液体复苏资料。后5年组病人晶体液摄入量增加1倍以上,胶体液和葡萄糖液仅是前5年组的1/5,头30分钟摄入量增加1倍。后5年组麻黄素使用频度和量由66%和30mg降至26%和5.3mg。休克逆转时间则由67.32分钟缩短至30.3分钟。无1例发生脑、肺水肿。作者认为晶体液复苏能够促进休克逆转,稳定生命体征,提高病人对麻醉的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折后创伤性休克患者心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04例骨折后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病历号交替随机分配至限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与常规组(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各52例。对比两组平均补液量及补液前后的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EVLW)、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限制组平均补液量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补液后的PVPI、EVLW、CVP、SV、PLT、Hb、PT均高于补液前,HR、PV、AI、HCT均低于补液前(P<0.05);限制组补液后的PVPI、EVLW、HR、CVP、PV、AI低于常规组,SV、HCT、PLT、Hb高于常规组,PT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调控补液量及液体输注速度,降低过快、过量输液造成的心肺负担,促进患者心血管功能恢复,减少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避免患者血液过度稀释而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295-1296
感染性休克是因全身性感染引起以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为特征的一种休克,它的基本问题为严重的血容量不足,早期液体复苏(一旦临床诊断为严重感染,应尽快进行积极液体复苏,6h内达到复苏目标)[1]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而早期应用复苏目标值指导液体复苏,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不足,避免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我院2002年7月~2007年2月对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复苏目标值指导早期液体复苏,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7.9岁;重症肺部感染18例,腹腔感染13例,大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依据碱缺失(BE)情况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其中急诊术后无代谢性酸中毒6例,48 h内未纠正代谢性酸中毒13例,48 h内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1例。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1例依据BE≤-6 mmol/L、BE-6 mmol/L分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组29例(A组)、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组12例(B组),回顾性分析2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就诊时间、血小板计数、代谢性酸中毒实际纠正时间、输血占比、液体输入速率。结果 A组与B组在补液速率、BE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损伤出血控制情况下,依据BE值快速选择补液速率可尽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