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痫性发作活化后的表达特点,探讨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eeleeoxib,Cel)对痫性活动后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模型制作:随机将120只体重为50~60g的3周龄健康Wistar幼鼠分为匹鲁卡品致痫组(EPOnly组)(n=45)和Cel干预致痫组(EP—Cel)(n=45)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NS组)(n=30)3组。随机在EP—only及EP—Cel组各取10只匹鲁卡品成功诱导急性发作幼鼠进行腹腔注射溴脱氧尿核苷(BrdU):(1)行为学观察:根据Racine分级评价急性期和慢性期痴性发作行为;(2)形态学检测:各实验组分别在急性发作后第14天,第28天处死大鼠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OX-2阳性细胞在各组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BrdU+星形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在各组的差异。结果:(1)动物行为学观察:在急性期,EP-only组全身性自发反复性癫痫发作(SRS)发作率(90%)明显高于EP—Cel组(560)(P〈0.01);EP—only组痫性发作Racine分级强度(3.7±1.3)明显高于EP—Cel组发作强度(2.5±1.1)(P〈0.05);在慢性期,EP—Only组SRS发生率(500)明显高于EP—Cel组(30%)(P〈0.05;岔检验);EP—Only组平均每天SRS发生的频率(1.9±0.58)明显高于EP=Cel组(0.6±0.3)(P〈0.01,t检验);(2)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结果:①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匹鲁卡品致痫第14天后,海马区COX-2阳性细胞表达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158±18)vs(118±20)](P〈0.01);②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双标结果:急性期发作第28天后,BrdU+NeuN免疫双标阳性细胞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36±4)vs(22±3)];同时EP-Only组门区有BrdU+GFAP免疫双标阳性的新生的胶质细胞明显比EP—Cel组高[(26±3)vs(14±2)3。结论:COX-2在痂性发作后被迅速诱导表达,COX-2抑制剂Cel能抑制痫性发作激活的异常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少慢性期SR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夜间痢样放电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的夜间多道睡眠图(PSG)检查结果,将检出夜间“痫样放电”者设为观察组,夜间“无痫样放电”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睡眠结构及相关事件进行对比,同时对夜间痫样放电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清醒期比例和孤立性腿动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痫样放电与年龄、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和清醒期比例有相关性。其中夜间痫样放电与体重指数和睡眠维持率呈正相关(β=1.692、3.065,P〈0.05),与年龄、发作形式、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和清醒期比例呈负相关(β=-4.5、-1.742、-2.358、-1.424和-2.696,P〈0.05)。结论:夜间痫样放电的相关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和觉醒期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水迷宫实验观察愈痫灵颗粒(YXLG)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清洁级SD大鼠,从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用PTZ造模。将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YXLG组、丙戊酸钠组和模型组。以大鼠水迷宫实验的学习、记忆成绩来评价YXLG对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癫痫可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与模型组比较,YXLG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XL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YXLG可明显改善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结论:癫痫大鼠存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YXLG可以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连续24h监测无发作的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贝美格静脉注射诱发痫性发作.辅助定位致痴灶。方法:在视频头皮或深部电极脑电图描记监测下,对需手术治疗的25例顽固性癫痼患者,以25mg/min的速度静脉匀违注射贝美格。最大剂量为150mg,对有发作的患者根据症状学和脑电图发作波形确定致痫灶。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临床发作25例(83%),其中21例(84%)能通过脑电图大致判定致痫灶,与日常发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8%)能大致判断癫痫起源侧别,1例无法判定致痫灶,1例(4%)出现新症状,其深部电极脑电图显示贝美格诱发的致痫灶与自然发作脑电起源不符。临床发作者注射贝美格剂量为(108.0±30.8)mg,发作后均静脉沣射0.2g苯巴比妥,发作停止时间为(3.0±1.0)min,发作前未见诱发出新位置的痢样放电。结论:贝美格诱发试验在诱发痫性发作对致痫灶定位有辅助作用,其原理可能与其使致痫灶的痫样放电被激活或使之更加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frequent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添加治疗的疗效并观察其前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方法:将36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分为rTMS治疗组和0XC治疗组,在继续原有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行0.5Hz低频rTMS治疗及OXC添加治疗,分析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记录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其皮质运动兴奋性的改变。结果:36例患者经低频rTMS治疗和0XC治疗后,临床发作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运动阈值(motorthreshold,MT)明显增高,皮质静息期(corticalsilentperiod,CSP)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XC组仅MT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rTMS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良好,MEP能有效地反映中枢运动皮质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部分发作性癫痫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a(SSa)对匹罗卡品致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将制备成功的48只SD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丙戊酸钠组(C)、柴胡皂苷a低剂量组(D)和高剂量组(E)4组,每组各12只,另有空白对照组(A)12只。A、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用量为200mg/kg,D、E组用药浓度依次为1.09mg/kg、2.18mg/kg,A、B、C组灌胃给药,D、E组腹腔注射给药。分别观察给药4周、8周后痫性发作次数、平均发作时间及发作级别的变化。结果痫性发作方面,A组无痫性发作,B组大鼠痫性发作明显(P〉0.05),C、D、E组大鼠痫性发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5),E组大鼠痫性发作减轻最明显。结论柴胡皂苷a能减轻难治性癫痫大鼠的痫性发作,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松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的疗效。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和4个青霉素致痼模型组,即单纯模型组(Ⅱ组)、用甘松预处理组(Ⅲ组)、用丙戊酸钠预处理组(Ⅳ组)和用甘松合并丙戊酸钠预处理组(Ⅴ组)。甘松预处理组灌服甘松62.5mg/(kg·d),丙戊酸钠预处理组灌服丙戊酸钠0.64mg/(kg·d),甘松合并丙戊酸钠预处理组灌胃剂量为甘松62.5mg/(kg·d)加丙戊酸钠o.32nag/(kg·d),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大鼠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4d。灌胃第14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腹腔注射青霉素500万U/kg诱导大鼠急性癫痫发作,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及脑电图变化。结果:与单纯模型组比较,甘松预处理组、丙戊酸钠预处理组、甘松合并丙戊酸钠预处理组可延长癫痫大鼠惊厥发作潜伏期,明显减轻大鼠痫性发作程度,改善大鼠大脑皮层脑电图,其中以甘松合并丙戊酸钠预处理组最为明显。结论:甘松对青霉素致痫大鼠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与丙戊酸钠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对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和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观察丹参的抗痫效果。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丹参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戊四氮致痫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75 mg/kg);丹参干预组先给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0 ml/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戊四氮;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大鼠注射戊四氮后,观察其行为学改变,描记脑电图。各组大鼠于戊四氮注射24 h和72 h后处死,取含有海马的脑组织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照相,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大鼠海马结构内GFAP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和平均灰度值测定。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丹参干预组大鼠痫性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明显小于戊四氮致痫组(P〈0.05)。(2)脑电图显示,两组在发作期无明显的脑电图改变;在发作后恢复期,丹参组与PTZ组相比,脑电图出现棘波的频率低(1次/5s vs 8次/5s),波幅低。(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①24 h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TZ组海马内GFAP表达量增多,以齿状回和CA3区最为明显。GFAP阳性细胞突起增多、增粗、分支增多,细胞着色加深。丹参治疗组GFAP表达较注射PTZ组增多,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突起数目增多,长度增长,细胞着色更深。②72 h组:PTZ组和丹参组与正常组相比,GFA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的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癫痫发生后24 h海马内GFAP表达增多对机体可能有保护作用;丹参可能是通过促进GFAP表达增高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卵巢激素在癫痫发作中所起的作用,本实验采用记录脑电图(EEG)同时观察行为的方法,观察了雌二醇(E2)、孕酮(P)对马桑内酯(CL)致痫大鼠行为及皮层、海马EEG的影响。结果显示:E2能缩短CL致痫大鼠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增加痫波发放频率。与之相反,P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延长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潜伏期,减轻痫性发作程度,减少痫波发放次数。此为雌激素的致痫及孕激素的抗痫作用提供了行为及电生理学证据。本文还对雌、孕激素的基因和非基因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癫痫儿童认知电位P300E事件相关电位(ERP)的P300成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分析85例癫痫儿童及63例健康对照的认知电位P300,并探讨癫痫儿童认知电位P300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以健康儿童作比较,癫痫儿童P300潜伏期延长.差肄有显著意义(P〈0.01),波幅降低。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早和发作频繁是癫痫儿童P300潜伏期延长、认知功能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减少发作频率为其保护因素。结论:认知电位P300可以较客观及早地反映癫痫儿童的认知状况。应于患病早期积极抗癫痫治疗,降低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使用安定麻醉对匹罗卡品(PILO)诱导的颞叶癫痫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从行为学角度评价抑制点燃效应对颞叶癫痫造模程度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PILO建立颞叶癫痫小鼠模型,分PILO癫痫组(A组)、安定麻醉条件下PILO癫痫组(B组)、安定麻醉对照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对照组腹腔注射与PILO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实验,测其寻找到隐藏平台所需潜伏期。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中,A组癫痫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B组癫痫小鼠第一次癫痫发作程度有大幅度的减轻,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但延长时间较正常情况下点燃癫痫小鼠低。结论:早期使用安定麻醉可明显改善颞叶癫闲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戊四氮(PTZ)点燃大鼠癫痫形成过程中行为、脑电及海马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腹腔注射PTZ35mg/(kg·d),观察行为变化,在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进行脑电记录,微透析取海马组织间液,活体观察24只自由活动大鼠在点燃过程和诱发发作前后脑电、海马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及其5-HT转化率(5-HIAA/5-HT)的变化。结果:开始PTZ注射后,发作潜伏期逐日缩短,发作程度逐日加重,点燃时间在10~14d。在制模过程中有一只鼠死亡。海马脑电随着发作的加重而出现癫痫波潜伏期缩短,癫痫波量增加,发作间期出现自发放电。点燃早期(第7天),发作间期大鼠的海马5-HT水平略有升高,随着点燃时间延长,5-HT水平逐渐降低,在点燃后(第14天)维持点燃(第21、28天)5-HT水平持续下降,与点燃前5-H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5-HT转化率在点燃过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IAA水平在点燃时期和维持点燃时期呈逐步降低,点燃期、维持点燃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TZ点燃大鼠癫痼形成过程中,在点燃前,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呈阶段性升高,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逐渐降低;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随着维持点燃时间延长,发作间期的海马5一HT水平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成药醒脑静(XingNaoJing,XNJ)对戊四氮慢性点燃癫癎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模型组、制模并药物干预的醒脑静组、苯巴比妥组及中西药合用(醒脑静+苯巴比妥)组,观察分析醒脑静对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首次出现发作时间、各阶段发作级别、发作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和脑电图的影响。结果:醒脑静组首次出现癫癎发作时间较模型组延迟(P〈0.01),发作级别降低(P〈0.05,P(0.01),发作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癫癎发作波频率和波幅降低。醒脑静组与苯巴比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合用组各指标与醒脑静单用组或苯巴比妥单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具有抑制戊四氮诱发癫癎的作用,与抗癫癎西药合用抗癫癎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霉素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的特征。方法:36只Wistar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癎模型组、癫癎预处理组,各12只。①正常对照组记录单位放电后处死;②癫癎模型组用青霉素钠按600万U/kg体重腹腔注射制作成癫癎模型,记录单位放电后处死;③癫癎预处理组制作模型前用盐酸氟桂利嗪按20mg/kg体重每隔12h灌胃共两次,第二次给药后2h制作成癫癎模型,然后作单位放电记录后处死。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大鼠共记录到24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②癫癎模型组共记录到78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③癫癎预处理组共记录到47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癎模型组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频率增加,放电形式多为混合型,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癫癎模型组比较,癫癎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癫癎大鼠是以暴发放电为主的混合型放电,抽搐时多表现为束簇状;②盐酸氟桂利嗪对癫癎大鼠放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赖氨酸(LHG)给予预防癫痫高危人群临床发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有癫痫高危因素的个体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营养剂LHG;对照组只纳入观察,不给予药物处理。所有个体入组后即给予脑电图检查,此后每隔半年复查。观察所有个体2年内癫痫发作人数、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发作潜伏期及其脑电图变化。结果:观察期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癫痫发作人数减少,平均发作持续时间(rain)缩短,平均发作潜伏期(d)延长,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个体两年内4次脑电图上出现痂样放电的人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癫痫高危人群给予LHG干预可减少癫痫发作,同时脑电图情况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