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头枕+头颈肩面膜、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 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接受诊断及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头枕+头颈肩面膜组29例、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组31例),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将所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采用独立t检验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性。 结果 头枕+头颈肩面膜组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07±1.70)、(0.45±1.53)、(0.39±1.62)mm,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组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05±1.39)、(0.13±1.37)、(0.08±1.25)mm。两组在左右方向上的摆位线性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9,P>0.05),在上下和前后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2.039,P均<0.05)。 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中头颈部肿瘤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的患者摆位误差小,体位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胸中段食管癌采用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对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7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3.6(36.5~85.3)岁。73例患者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放疗体位固定方式:胸腹平架上举固定(双手交叉置于额头)组24例、胸腹平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5例和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4例。第1周行锥形束CT 5次,后续每周1次。记录配准前后区域内的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和腹背(Z)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测量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肩锁关节平移摆位误差并分别计算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X、ΔY、ΔZ和三维空间位移d。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分别共行208、195和195次锥形束CT扫描,3组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X方向:(0.19±0.15)、(0.16±0.15)、(0.14±0.14) cm;Y方向:(0.30±0.24)、(0.27±0.22)、(0.21±0.20) cm;Z方向:(0.20±0.14)、(0.17±0.18)、(0.16±0.17) cm。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在3个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均小于另外2组,除与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在Y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5.89,均P<0.05)。3组的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d分别为(0.24±0.17)、(0.28±0.16)、(0.23±0.13) cm。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1±0.11) cm对(0.13±0.11) cm,Z=−2.16,P<0.05];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Z [(0.18±0.15) cm对(0.12±0.10) cm, Z=−4.19,P<0.001]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d [(0.28±0.16) cm对(0.23±0.13) cm, Z=−3.63,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需要行锁骨上下区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方式在平移摆位误差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上明显优于胸腹平架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锁骨上下区的治疗精准度。  相似文献   

3.
激光定位系统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对病人治疗体位、肿瘤的定位及治疗重复摆位的要求更加精确、严格,激光定位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盆腔放疗是大部分盆腔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盆腔功能不全性骨折(PIF)是盆腔放疗的远期并发症。本篇综述对骨盆功能不全性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成骨细胞被抑制有关,危险因素有老年、绝经后状态、缺乏激素替代治疗、高分娩次数、吸烟史、低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糖尿病、高剂量率腔内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俯卧盆腔固定装置对妇科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放疗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0例, 每位患者均采取两种方法勾画外轮廓, 第1种仅包含患者轮廓, 第2种包含患者轮廓和固定装置。每例患者在放疗计划系统(TPS)中分别用两组轮廓计算相同的7野调强计划, 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计划相减来比较不带固定装置计划Planwithout和带固定装置计划Planwith间剂量学差异。在仿真人模体中使用EBT3胶片验证实际点剂量, 并分别比较其与上述两个计划剂量的差异。结果 Planwith的靶区100%、98%处方剂量的覆盖体积V50 Gy、V49 Gy和均值Dmean分别下降了19.75%、7.99%和2.54%(t = 8.96、10.49、22.09, P<0.01);皮肤的V40Gy、V30Gy、V20Gy、V15Gy和Dmean分别上升了51.79%、51.05%、45.72%、33.63%和10.80%(t = -2.54、-5.63、-15.57、-24.06、-13.88, P<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颈胸膜固定中的摆位流程,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的摆位精度及其计划靶区体积(PTV)外放边界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放疗的20例患者摆位数据,根据摆位方式分为OSMS摆位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组,每组1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刚性配准靶区微调后获取床左右(x轴向)、升降(y轴向)、进出(z轴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配准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统计误差绝对值和误差分布;最后由PTV外扩公式计算CTV-PTV外扩范围。结果 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6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平均值依次为0.18和0.18 cm、0.12和0.13 cm、0.13和0.23 cm、0.55°和0.74°、0.63°和0.99°、0.67°和0.68°;标准差依次为0.13和0.12 cm、0.09和0.09 cm、0.11和0.16 cm、0.37°和0.55°、0.53°和0.65°、0.42°和0.55°。两组病例摆位误差在z和Pitch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3、2.98,P<0.05),两组z方向误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xyz轴向CTV-PTV外放边界分别为0.28和0.26 cm、0.21和0.20 cm、0.24和0.35 cm。结论 建立和应用OSMS引导乳腺癌术后患者摆位流程,其摆位精度整体优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且在z、Pitch方向摆位精度提升显著,z方向PTV外扩边界明显缩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塑形垫结合热塑膜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体位固定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5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 年龄(58.0±8.2)岁。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塑形垫结合头颈肩热塑膜个性化定位方式;对照组采用标准化头枕结合头颈肩热塑膜常规定位方式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周1次采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进行摆位验证, 对2组头颈部肿瘤患者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50例患者完成了258次EPID验证, 其中观察组验证101次, 对照组验证157次。以靶区为感兴趣区(ROI), 观察组患者在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57±1.805)、(0.569±1.611)、(0.020±2.946) mm, 小于对照组的(-0.599±2.531)、(0.637±2.239)、(0.780±1.957) mm, 且2组在腹背和左右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医院2021年1—8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改良型体膜组),3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三维矢量误差、>5 mm误差的比例,以及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在模拟移床前后的剂量差异(包括PTV_V100、PTV_V95、CTV_V95和模拟移床以后的PTV_V100S、PTV_V95S、 CTV_V95S),并进一步分析改良型体膜组不同放疗时间的摆位误差变化。结果 60例患者共行锥形束CT扫描369次,其中改良型体膜组195次,真空垫组174次。两组x、y、z方向(左右、头脚、腹背)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9±1.98)、(2.38±2.04)、(1.45±1.16)mm和(2.24±1.63)、(2.78±2.17)、(2.70±1.88)mm,三维矢量误差分别为(4.32±2.28)、(5.13±2.14)mm。其中,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和三维矢量上误差小于真空垫组(t=-7.77、-3.41, P<0.05)。 >5 mm误差出现的比例,真空垫组在x方向低于改良型体膜组(χ2 =7.13,P<0.05),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低于真空垫组(χ2=5.90,P<0.05)。模拟移床后,改良型体膜组的PTV_V100S优于于真空垫组(t=2.47,P<0.05)。且改良型体膜组第1周的x方向误差大于第2~3周和第4~5周(P<0.05)。结论 使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总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真空垫固定,但应特别注意放疗第1周x方向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在盆腔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肠道损伤是重要的不良反应.随着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精准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已大幅下降.然而,肠道的不良反应仍限制了靶区剂量的提高.故在给予病灶足够照射剂量的同时,对肠道等重要危及器官(OAR)的保护变得更加重要.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基于肠管的勾画方法,采用小肠+结肠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CT低剂量扫描在盆腔肿瘤中的应用。方法:58例临床诊断为盆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29例,A组行低剂量扫描,B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对扫描图像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分:盆腔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肿瘤显示的清晰度,图像整体颗粒的均匀度,有无扫描伪影;同时对2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扫描方法对盆腔肿瘤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盆腔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同时可以较传统的CT扫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两种固定方式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相关临床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例,18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16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利用锥形束CT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分布,计算群体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分析临床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总体以热塑体膜组为优,但仅在TyRy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2.427,P<0.05)。依据系统和随机误差计算PTV外放边界,热塑体膜组在TxTyTz方向分别为2.65、4.36、2.87 mm,乳腺托架组分别为5.71、6.07、4.20 mm。多因素分析发现,BMI是影响Ry摆位误差的潜在因素(t=-2.785,P<0.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缩小PTV外扩边界,这一点在高BMI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治疗后盆腔复发的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放射治疗伴或不伴化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因素和病理因素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并绘制相应生存曲线,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对比使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95%的患者完成剂量≥ 67 Gy(放疗剂量中位数)的放射治疗,完全缓解(CR)91例(61.9%)。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LC)、无进展生存率(P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3.6%、56.0%、73.9%和55.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0~IB期与ⅡA~ⅡB期)、盆腔侧壁是否受累、复发肿瘤体积为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FIGO分期、盆腔侧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盆壁受侵患者出现≥ 2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高于盆壁未受侵者,分别为26.9%和16.7%。结论 本研究表明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经放疗后不良反应可耐受,且盆壁受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盆壁未受侵者;术前分期、盆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摆位误差对肿瘤靶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共获得173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21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73 ±1.85)、(3.19±2.71)和(2.35±1.71)mm.摆位误差对患者GTV的剂量学影响不明显,但误差却使患者95% PTV( D95%)接受的剂量与标准计划相比降低3.38 Gy,PTV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下降9.83和0.65 Gy,摆位误差的修正提高了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标准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74±0.10)和(1.07±0.02),模拟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69±0.08)和(1.1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和-3.91,P<0.05);摆位误差对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双肺和心脏等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均值为(42.20±4.97)Gy,标准计划为(41.37±2.75) Gy,摆位误差使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5 Gy,其中1例最大值达到52.8 Gy.结论 kV-CBCT图像引导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可减小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PTV的受照剂量和治疗精度,摆位误差对双肺、脊髓和心脏受照剂量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种调强放疗技术在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2~50(42.4±6.8)岁。分别设计基于固定角度适形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VMAT)和切线弧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t-VMAT),并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3种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3DCRT+IMRT和t-VMAT两种计划相比,3DCRT+VMAT的靶区剂量学指标适形性指数(0.84±0.05对0.74±0.06对0.79±0.06)和均匀性指数(0.10±0.03对0.14±0.03对0.13±0.03)最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1~6.47,均P<0.05);3DCRT+IMRT对患侧(左)肺的V5[(35.92±8.01)%对(49.33±12.05)%对(60.58±12.94)%]、V10[(25.50±6.91)%对(26.92±7.23)%对(41.25±10.37)%]、Dmean[(10.14±2.43)Gy对(11.07±2.88)Gy对(14.52±3.32)Gy]和健侧(右)肺的V5[(0.50±1.45)%对(2.17±3.76)%对(3.00±4.94)%]、Dmean[(0.55±0.21)Gy对(1.79±0.58)Gy对1.75±0.70)Gy]及健侧(右)乳腺的V5[(0.17±0.58)%对(1.92±4.10)%对(8.25±8.61)%]、Dmean[(0.86±0.38)%对(1.65±0.45)%对(2.46±0.86)%]的保护最好。3DCRT+VMAT的心脏V30[(4.50±2.88)%对(5.00±3.25)%对(8.42±2.78)%]、V40[(2.50±2.11)%对(3.25±2.53)%对(4.58±2.07)%]明显优于3DCRT+IMRT和t-VMAT,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1~3.45,均P<0.05)。3DCRT+IMRT的平均机器跳数最小(280.90±52.18),t-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 结论 3DCRT+IMRT在低剂量区(<20 Gy)对健侧肺、患侧肺,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保护比较好,3DCRT+VMAT在提高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高剂量区(>20 Gy)对患侧肺及心脏保护更好,t-VMAT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直肠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适形调强放疗(IMRT)和简化调强(sIMRT)技术的三维剂量学特点,为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照射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Ⅱ~Ⅲ期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手术)术后盆腔放疗的10例患者分别行3DCRT、sIMRT和IMRT3种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不同照射技术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和靶区适形指数(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HI)。结果 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1CI为IMRT>sIMRT>3DCRT(t=7.48、9.13,P<0.05)。23种治疗计划PTV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度3DCRT最好,IMRT和sIMRT相似,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膀胱的保护,IMRT明显优于3DCRT,sIMRT稍低于IMRT;对小肠的保护,sIMRT优于3DCRT,但IMRT并不比sIMRT具有更多优势;对结肠的保护,3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股骨头的保护,IMRT及sIMRT均明显好于3DCRT。IMRT、sIMRT对上述危及器官的保护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剂量区。43种不同放疗技术的机器子野跳数sIMRT的子野跳数(543.0±69.8)与3DCRT技术(569.7±48.7)相当,但显著低于IMRT计划(770.3±73.1)。结论 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sIMRT放疗技术具有最优性价比。  相似文献   

16.
《Medical Dosimetry》2014,39(1):60-63
Tissue-phantom ratios (TPRs) are a common dosimetric quantity used to describe the change in dose with depth in tissue. These can be challenging and time consuming to measure. The conversion of percentage depth dose (PDD) data using standard formulae is widely employ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in generating TPR. However,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formulae for small fields has been ques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 has also been proposed for small-field TPR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measured TPR data for small 6 MV photon fields against that generated by conversion of PDD using standard formula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conversion data. By functionally fitting the measured TPR data for square fields greater than 4 cm in length, the TPR curves for smaller fields are generated and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TPRs and PDDs were measured in a water tank for a range of square field sizes. The PDDs were converted to TPRs using standard formulae. TPRs for fields of 4 × 4 cm2 and larger were used to create functional fits. The parameterization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extrapolated TPR curves for 1 × 1 cm2, 2 × 2-cm2, and 3 × 3-cm2 fields. The TPR data generated using standard formulae we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direct TPR measurements. The TPR data for 1 × 1-cm2, 2 × 2-cm2, and 3 × 3-cm2 fields created by extrapolation of the larger field functional fits gave inaccurate initial results. The corresponding mean differences for the 3 fields were 4.0%, 2.0%, and 0.9%. Generation of TPR data using a standard PDD-conversion methodology has been shown to give good agreement with our directly measured data for small fields. However, extrapolation of TPR data using the functional fit to fields of 4 × 4 cm2 or larger resulted in generation of TPR curves that did not compar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相似文献   

17.
盆腔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放疗是盆腔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疗在提高肿瘤控制率的同时,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盆腔放射病(PRD)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及早进行干预,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PRD的发生率,患者将会从中获益。笔者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PRD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剂量学方法比较三维适形(3D-CRT)和简化调强放疗(sIMRT)技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差异。方法 选择接受放疗的10例NSCLC患者进行研究。对每例患者进行3D-CRT和sIMRT的治疗计划设计,处方剂量为60 Gy(2 Gy/次),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并用ADAC Pinnacl计划系统提供的卷积或迭加算法对两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和适形性,以及危及正常组织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 3D-CRT与sIMRT放疗计划的等剂量线和DVH相近,s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略优于3D-CRT计划,sIMRT放疗计划中肺的平均剂量、V5V10V20分别比3D-CRT降低14.81%、17.88%、19.15%、27.78%,而食管、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基本相同。结论 对于NSCLC,sIMRT放疗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3D-CRT无法替代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