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图像.结果 12例病灶发生于胸壁5例,肩部3例,腰部2例,上臂及颅顶部各1例.均为皮下脂肪层内的软组织肿块,明显突出于体表,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对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DFS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其中5例行超声检查,5例行CT扫描(增强3例),6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13 例病灶均位于皮下浅表,超声表现为欠均匀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CT平扫均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或MRI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片状弱或不强化区;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席纹状密集排列,胶原纤维呈旋涡状排列,3例瘤体内见黏液样变区,2例伴纤维肉瘤样变区,免疫组织化学CD34均呈阳性.MRI上瘤体直径>5 cm的8例中,5例见“周围卫星灶”(4例术后复发).结论 DFSP影像表现多呈均匀等密度/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不强化区域与旋涡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有关,密度不均匀的病理基础是黏液样变或肉瘤样变,当发现肿瘤体积增大、瘤周“周围卫星灶”时,术后易复发,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单发31例,多发4例,共40个病灶;34例位于皮肤或皮下脂肪层,1例位于浅筋膜下层;发生于躯干21例,四肢10例,头面部4例。病灶多呈不规则形或梭形,其中14个病灶伴有“子结节外突征”,23个病灶伴有“多结节征”,5个病灶伴有“悬吊征”。病灶最大径1.3~18.6 cm,平均5.1 cm。病变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T1WI多呈等、稍低信号,T2WI-FS多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双低信号征”,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多合并周围侵袭征象,26例见“皮肤尾征”,32例见“脂肪尾征”,16例见“筋膜尾征”。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CD34、Vimentin多呈阳性,CK、S-100蛋白多呈阴性。结论:DFSP的发病部位、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诊断为DFSP的超声表现,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该病的声像图特点。结果:19例术前超声表现为位于皮下的单发结节,最大径1.7~6.0 cm,18例(94.7%)呈椭圆形,1例(5.3%)呈类圆形;2例(10.5%)可见小分叶,余病灶形态规则;所有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病灶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信号,1例(5.3%)为Ⅰ级血流,3例(15.8%)为Ⅱ级血流,15例(78.9%)为Ⅲ级血流,可测及低阻力动脉频谱,RI为0.46~0.68。术后病理表现为皮下单发结节,最大径2.2~8.0 cm,组织学表现倾向为DFSP。19例均未发现转移病灶。结论:DFSP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SP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17例患者共21个病灶,位置表浅(20个)或深在(1个),边缘清楚(10个)或不清楚(11个),呈单结节(16个)或多结节状(5个);9个病灶突出于皮肤外呈"悬挂征",8个侵犯邻近皮肤、脂肪或筋膜。病灶T1信号类似肌肉(20个),T2信号均高于肌肉(10个)或与脂肪类似(4个),DWI呈高信号(12个),ADC图为略低信号(9个)。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个),动态曲线呈流入型(3个)或平台型(1个),延迟期呈不均匀高信号(8个)。结论 MRI能反映DFSP的组织学成分,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DFSP。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右前上胸壁包块进行性增大20余年入院,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血斑”,给予冷冻治疗两次.后结节逐渐增大,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突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凸 凹不平,无溃烂.专科查体:右锁骨中线第2~3肋间可见约3 cm×5 cm不规则包块,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改变,表面皮肤呈淡红色、瘢痕样,无破溃,触之较硬,无压痛,未触及波动感,无滑动,未闻及 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7.
许孟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541-1541,1544
患者男.44岁。发现左手背进行性生长的肿物43年余.曾分别于26年、14年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行病理检查考虑为良性肿瘤(具体性质不详).术后1年左右肿物再次生长.呈进行性增大。近4年来肿物生长迅速.肿物肉芽外露.  相似文献   

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虽然局部切除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 ,但预后良好 ,极少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肿块局部扩大切除 ,术后辅助放疗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 ,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首次治疗的正确与规范 ,是减少其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3例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及MRI特点。结果MRI均表现为皮下脂肪内规则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为等信号,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MRI特点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的较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易向周围组织浸润,术后复发率高,但预后良好,极少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来源不明。现报告2例。病例1 女性,38岁,11年前因右胸壁包块行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表现,探讨MRI对DF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DFSP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例、女5例,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12例病变位置均较表浅,3例与皮肤分界不清,9例分界清,其中8例与皮肤间距离<3 mm,1例>5 mm.病变大小3.2 ~15.6 cm,平均8cm.病变形态呈扁丘状、卵圆形、分叶状,3例呈多结节聚合状,1例见子结节外突.与肌肉相比,在T1WI上3例呈稍低信号,5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11例呈高信号,1例为稍高信号.6例行增强检查,5例明显强化,1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DFS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可帮助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左肩部无痛性肿块2年余收治入院。询问病史,否认肩部有外伤、昆虫叮咬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良好。左肩部锁骨中线处可见直径约7cm呈半球形隆起的包块,表面皮肤可见迂曲的小血管,无溃烂及发热,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未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3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MR检查14例。结果:32例平片发现病变内钙化28例。25例做CT者均见骨质破坏和钙化影,软组织肿块21例,骨膜反应2例。MR表现:肿瘤呈等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示分隔强化和肿块周边部强化,钙化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骨质破坏、钙化、软组织肿块、弓环状分隔等构成软骨肉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4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该肿瘤分为普通型、粘液型和纤维肉瘤三个亚型,并对各亚型的组织特征、增殖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和复发率进行了比较。认为普通型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变DFSP的恶性较高,粘液型DFSP的恶性度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性 ,8岁。右背部包块 1月 ,以“皮下囊肿”入院。病程中无不适症状。查体 :背部胸3棘突右侧皮肤可触及一约 2 .0cm× 2 .0cm× 1.0cm大小包块 ,质硬 ,无触痛 ,表面光滑 ,边界尚清 ,活动度可 ,与皮肤粘连。入院后各种常规检查均正常。诊断为 :“皮下囊肿”。在局麻下行“皮下囊肿切除术” ,术中见背部胸3棘突右侧皮肤有一约 2 .0cm× 2 .0cm×1.0cm大小包块 ,与皮肤、浅筋膜、肌肉紧密粘连 ,不易分离 ,无明显包膜 ,故在包块皮肤表面作一梭形切口 ,顺包块边缘锐性分离至基底 ,钳夹后完整切除包块。术后病理检查 :肿块无包…  相似文献   

16.
滑膜肉瘤为比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但偶尔可发生在胸膜和肺。近年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原发性胸膜-肺滑膜肉瘤的发生乃系染色体易位所致。就原发性胸膜-肺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像学所见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3年9月间经病理证实的26例去分化软骨肉瘤患者,髂骨11例,股骨6例,肱骨3例,胫骨2例,肋骨2例,脊柱2例。结果软骨肉瘤合并纤维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肉瘤4例,骨膜骨肉瘤1例,以及梭形细胞肉瘤16例。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双相征",即呈现两种不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X线显示比例为55.6%,CT为66.7%,除髓腔内具有环形、点状钙化的软骨类肿瘤病灶外,相邻局部骨质溶解破坏区伴骨旁无钙化的软组织肿块;MRI为57.1%,T2WI表现为分界较清楚的分叶状高信号与不规则低信号软组织肿块,高信号区在增强后呈周围及间隔强化,相对低信号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在软骨类肿瘤表现的基础上,X线及CT上病灶内局部骨溶解区及无钙化软组织肿块,或MR T2序列上不规则低信号区及均匀强化特征,高度提示病灶内两种病理成分并存即去分化软骨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滑膜肉瘤为比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但偶尔可发生在胸膜和肺.近年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原发性胸膜-肺滑膜肉瘤的发生乃系染色体易位所致.就原发性胸膜-肺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像学所见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3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依据。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病史1个月~5年,主要症状为局部软组织肿块。33例均摄有X线平片;21例行CT检查,其中1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3例X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5例(15.15%)可见斑点状钙化灶,2例(6.06%)可见大片状钙化。21例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6例边界清楚,周围肌肉受推压变薄;15例边界不清,周围肌肉与病灶间无清楚边界。病灶最大径2.10~18.60cm。9例伴有邻近骨质侵蚀性溶骨性破坏,破坏边缘锐利,无硬化边;6例(28.57%)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2例(9.52%)可见大片状不均匀钙化。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14例行CT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逐渐强化,其中12例(57.14%)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囊状无强化区。18例T1WI均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1例(61.11%)出现高、中、低"三重信号"征。病灶最大径2.40~20.10cm。8例边界清楚;10例侵犯邻近肌肉,边界不清,周围出现明显水肿信号。4例病灶中可见短T1长T2出血信号;2例(11.11%)病灶囊变区内可见明显的液-液平面。15例MR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0例(66.67%)病灶内含有大小不一、无强化的囊状结构。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的病灶,侵蚀性骨质破坏表现较CT明显。结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但需要与多种软组织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2001-2005年,我院采用手术切除加冷冻的治疗方法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