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用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和3D打印制作的个体化逆向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导向模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择1例骨盆骨折患者,男性,23岁,分型为LCⅡ型骨折。根据CT薄层扫描数据输入3D打印机打印1∶1骨盆模型,Mimics等软件设计钉道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设计数字化导向模板,3D打印导板固定模型后置入直径2.0 mm克氏针,通过影像学观察其准确性。结果:3D打印的骨盆模型及数字化个性化导向定制的手术导向板能够满足耻骨上支外侧骨折置钉的要求,克氏针置入后经X线及CT证实与手术设计一致,导板与骨性标志贴合良好。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导向模板可实现逆向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置钉的精确置入,并且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及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寰枢椎骨折和/或脱位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导航模板组(19例)和传统置钉组(24例)。3D打印导航模板组术前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行3D重建并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后打印、消毒;术中将导航模板与置钉椎体贴合紧密后,通过定位孔钻孔、置钉。传统置钉组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钉。统计并对比两种置钉方法的准确率,通过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角度与术后实际钉道角度差异评估进针角度的精确性。比较两组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患者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合并症及术前是否牵引复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68枚,置钉准确率94.1%,置钉时间2.2±0.4min/枚,透视次数4.6±1.1次,手术时间197±41min,术中出血量395±64ml;传统徒手置钉组置入椎弓根螺钉76枚,置钉准确率76.3%,置钉时间3.4±0.7min/枚,透视次数9.4±2.7次,手术时间245±67min,术中出血量552±79ml。两组置钉准确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导航模板组的内倾角及头倾角与预设值无统计学差异0.05),置钉角度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徒手置钉组(P0.05)。术后3d、6个月及12个月患者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同时还可缩短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个体化设计定制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AS患者的胸腰椎三维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7.0、ideaMaker等计算机软件设计AS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并利用3D打印机打印制作全部病例的实体模型(T_(10)-L_2),每例2份,分为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实验组)和徒手置钉组(对照组)。两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师负责置入。根据术后CT影像结果评估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对螺钉置入情况进行分级:0级和1级螺钉为可接受置钉,2级和3级为不可接受置钉。同时比较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等指标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结果: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设计并打印出AS胸腰椎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23块,辅助置入螺钉46枚,可接受螺钉为44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4.20±1.15)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00±1.25)次,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1.76±1.32)次。徒手置钉组使用传统影像学透视徒手方法置钉46枚,可接受螺钉30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4.67±2.23)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14.46±2.21)次,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4.76±3.39)次。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与徒手置钉组螺钉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5.65%(44/46)和56.2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8,P0.05);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置入单枚螺钉的时间、X线机透视次数及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3D打印技术定制个体化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手术效率,尤其适用于AS合并骨折脱位等须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胸腰椎椎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逆行和顺行置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大转子顺行置髓内钉治疗,25例)和观察组(经股骨髁逆行置髓内钉治疗,32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短(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和顺行置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逆行置髓内钉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无需使用牵引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更利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 探讨其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4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 女4例;年龄(44.8±12.5)岁;骨盆骨折根据AO/OTA分型:61-A型5例, 61-B型4例, 61-C型5例;骨盆前环骨折根据Nakatani分型:单侧Ⅰ区骨折1例, 单侧Ⅱ区骨折5例, 单侧Ⅲ区骨折2例, 右侧Ⅱ区、左侧Ⅲ区骨折3例, 左、右两侧均为Ⅲ区骨折2例, 左、右两侧均为Ⅱ区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8±1.8)d。所有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采用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固定。记录患者每枚髓内钉的置入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14例患者共置入18枚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 术中每枚髓内钉置入时间为(35.9±8.6)min, 术中X线透视次数为(22.8±1.9)次。术后所有患者置钉处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 良5例, 可2例。14例患者术后获(18.1±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且需手术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3D打印导向模板植入3枚空心钉,对照组采用传统置钉导向器植入空心钉。两组病人均在骨科牵引床辅助“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置钉时间、术中导针穿针次数、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测量观察组术中所用置钉长度,并与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未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观察组术中所用置钉长度与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测量所得的结果相比,准确率在95%以上;观察组病人的置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穿针次数、术中平均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精度,达到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19-2224
[目的]探讨带拉力螺钉的后路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经后路钉棒系统行C_2/C_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带拉力螺钉的颈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试验组)26例,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采用X线片和CT扫描观察手术前后两骨折复位、愈合情况,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颈部疼痛VAS评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3.8±23.7)min和(119.5±47.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9.9±128.2)ml和(216.7±137.2)ml;透视次数分别为(11.5±2.6)次和(14.9±4.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椎弓根螺钉置入顺利,无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两组植骨融合满意,脊髓损伤者Frankel分级均有1~2级的改善。VAS评分改善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8%±20%和72%±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C_3成角矫正率分别为83%±10%和73%±17%;移位矫正率分别为87%±15%和7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拉力螺钉的后路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获得与普通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相似临床疗效,但前者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射线透视次数,骨折复位更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6-10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50例股骨颈骨折,25例术中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导板组),25例术中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导板组解剖复位22例,功能复位3例;徒手组解剖复位21例,功能复位4例。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8(5~7)个月。导板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与徒手组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Volkmann结节骨折螺钉内固定两种透视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20年7月本科收治的55例Volkmann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轴位组21例采用螺钉轴位透视以及踝关节正侧位进行验证,传统组34例采用踝关节正侧位以及其他体位透视验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CT复查验证螺钉是否进入后下胫腓关节并记录,比较两组置钉准确率。[结果]轴位组手术时间(2.49±0.52) h,术中出血量(65.71±26.19)ml,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22.57±2.66)次;传统组手术时间(2.46±0.11) h,术中出血量(70.88±35.11) ml,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23.74±2.93)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组(100%vs79.4%,P0.05)。[结论]轴位透视法指导后踝骨折切开复位置钉,更安全,置钉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体位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内固定组(传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enaissance机器人导航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及徒手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徒手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置钉.机器人组20例,男13例,女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3D打印经皮导板辅助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安全性。方法: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采用PKP治疗的60例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36例,年龄72~86(76.5±7.9)岁,其中30例采用常规PKP治疗(常规组),30例采用3D打印经皮导板辅助PKP治疗(导板组)。观察术中椎弓根穿刺时间(穿刺针到椎体后缘)及透视次数,手术总时间,总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椎管型骨水泥渗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伤椎前缘压缩率。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椎管型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导板组椎弓根穿刺时间(10.23±3.15) min,透视次数(4.77±1.07)次,手术总时间(33.83±4.21) min,总透视次数为(12.27±2.61)次;常规组椎弓根穿刺时间(22.83±3.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 (65.5±8.3)岁;病程3~83 (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 min,多于TF-PELD组(57.5±14.5) min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 %,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 %。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 %、(17.4±6.5) %、(19.3±9.3) %;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 %、(15.0±6.1) %、(20.0±11.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 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辅助线优化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简单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扬波  沈翠华  袁健东  吴鹏  郎俊哲  陈凯  陈雷 《中国骨伤》2016,29(11):1033-1039
目的:探讨术前通过C形臂X线透视体表定位辅助线,术中利用辅助线引导,置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主钉和螺旋刀片导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AO31A1型和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32例,传统手术组62例,其中男14例,女48例,年龄52~95岁,平均(69.58±8.55)岁,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辅助线组70例,其中男15例,女55例,年龄61~88岁,平均(71.94±7.64)岁,在传统手术方式基础上,增加了体表和C形臂X线透视的辅助线定位,并在术中使用这些辅助线指导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主钉和螺旋刀片的导针定位。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总透视次数、术后3个月随访时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除辅助线组1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的并发症外,其余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13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6.81±3.07)个月。辅助线组手术时间(56.16±6.36)min较传统手术组(59.06±9.19)min明显缩短(P=0.035),辅助线组总透视次数25.89±5.81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31.32±9.81(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线标记法简单易行,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桥接钢板与逆行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累及前环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成两组,其中经皮桥接钢板组(钢板组)20例,男9例,女11例;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例,B2型14例,B3型2例,C1型2例,C2型1例。逆行耻骨上支髓内螺钉组(螺钉组)20例,男10例,女10例;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例,B2型12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1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Matta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钢板组随访8~15(12.25±2.24)个月;螺钉组随访6~18(12.4±2.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组手术切口长度(3.85±0.75)cm短于钢板组(7.05±1.39)cm;螺钉组手术时间(27.70±5.36)min长于钢板组(15.10±2.07)min;螺钉组透视次数(6.00±1.83)次大于钢板组(3.75±1.33)次。螺钉组出血量(22.50±10.82)ml与钢板组(25.25±9.93)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atta评价及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组发生1例浅表皮肤感染,钢板组1例浅表皮肤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短暂性麻痹。结论:经皮桥接钢板与逆行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疗效相当。经皮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而且学习曲线短,但术中需注意股外侧皮神经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argeted one-channel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TO-PTED)和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TO-PTED治疗(TO-PTED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34(31.20±1.67)岁;病程10~39(26.30±0.41)个月。34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2~34(32.10±1.74)岁;病程11~40(27.10±0.3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TO-PTED组分别为(76.30±5.08)min、(38.80±4.21)ml、(3.90±1.13)d、(8.80±2.53)次,TLIF组分别为(118.50±11.06)min、(162.71±19.31)ml、(7.30±1.42)d、(4.10±0.8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8.00±5.63)个月,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TO-PTED组优于TLIF组。结论:TO-PTED和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TO-PTED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方面更有优势,但手术期间会增加患者接受术中辐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制体表脊柱侧位节段定位板,探讨其在胸腰椎节段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8 年3 月 至2021年3 月老年患者因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手术共768 例,男356例,女412例;年龄64~92(77.9±13.5)岁。均伤后1 周内来院治疗。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定位,按照定位方法不同分为定位板组和定位器组。定位板组390 例,男180例,女210例,年龄64~92(78.4±14.3)岁。定位器组378例,男176例,女202例,年龄64~90(77.5±13.4)岁。用上述两种方法初步定位后做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在标记点及近尾端垂直身体刺入细针头后透视脊柱侧位,评价原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对两组定位透视次数、定位时间和定位准确性。结果: 定位板组和定位器组透视次数分别为(3.3±0.5) 次和(5.0±1.2)次,定位时间分别为(60.4±9.4) s和(105.0±30.9) s,透视准确率分别为97.5 %(380/390)和85.6 %(324/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表脊柱侧位节段定位板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患者接受X 线辐射次数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