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股前外侧皮瓣(ALT)对供区创伤小,有独特优点,但目前临床应用还不常见。本文探讨应用ALT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医治中心20例应用ALT皮瓣修复重建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资料。总结皮瓣切取的技术细节。报告术中解剖和成功率。结果:2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均获成功。ALT皮瓣血管蒂长介于5~14cm,平均9.9cm。切取的面积介于(4~9cm)×(6~16cm)。皮肤穿支的解剖类型分为肌间隔穿支4例(占20%),肌皮穿支16例(占80%)。股前外侧皮瓣用于修复的头颈部缺损包括口腔内黏膜缺损14例(其中修复舌体及口底9例、口颊黏膜3例、硬腭1例、以及磨牙后区黏膜1例).面部及颈部皮肤缺损6例。皮瓣供区除1例以外均可一期缝合。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头颈部各种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一个很有价值和应用潜力的供区,具有成功率高,对供区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CTA并三维重建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和选择,设计皮瓣及手术方案,以期最合理制备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60例头颈肿瘤切除术后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患者,随机分配成A、B组.A组术前双侧下肢CTA血管成像并三维重建,指导设计皮瓣;B组术前以彩色多普勒定位穿支.比较两组准确率、取瓣成功率、平均花费时间、供瓣区多余创伤等方面的差别.结果:A组中2例术前血管成像不满意,未实施计划.其余28例手术均按计划取瓣成功.B组术前1例未发现穿支,其余29例均探测到穿支,但术中发现穿支定位有一定误差.A组在取瓣成功率、取瓣时间优于B组,供瓣区多余创伤小于B组.结论:应用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选择和定位,可以提高制备皮瓣的成功率,节省手术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供区创伤,尤其设计多瓣进行复杂缺损的情况下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修复各类口腔颌面部缺损时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开展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63例,皮瓣最小面积4×6 cm,最大面积7×22 cm;修复缺损部位有舌部26例,颊部15例,口底区8例,下颌6例,口咽部3例,上颌2例,软腭2例,面部大面积缺损1例。其中,肌皮瓣55例,分叶皮瓣8例。术中一期削薄48例,其中粗修46例,精修2例。结果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8.4%(62/63)。术后血管危象2例,其中1例抢救成功,失败1例,组织瓣坏死。削薄皮瓣均无坏死,无大腿皮瓣供区感染。术后患者均获得可接受的面部外形以及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可以很好的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种复杂的缺损。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在原发体表恶性肿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2017年完成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原发体表恶性肿瘤术后复杂创面修复15例,其中足底皮肤黑色素瘤5例,皮肤鳞癌3例,复发软组织肉瘤7例。皮肤缺损面积5cm×6cm~20cm×30cm。[结果] 肿瘤达R0根治,皮瓣均成活。3例术后血管危象,二次探查后成活。随访3~33月,未见肿瘤复发。供区愈合良好,无下肢活动障碍。[结论] 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应用于体表恶性肿瘤术后创面缺损修复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自1984年由我国学者徐达传[1]首次报道以来,因其具有供区隐蔽、可切取面积大、血管变异少、血管蒂长、管径粗、带有感觉神经等诸多优点,在外科修复重建领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在头颈肿瘤外科领域存在的重要应用价值,故本文将 ALTF 在头颈肿瘤外科修复重建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小腿内侧游离皮瓣各30例。皮瓣切取平均面积为(1.2×1.5)cm^21.8×2.5cm^2,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有效率及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满意度。结果 3种手术方式有效率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满意度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对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不同部位的游离皮瓣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21例舌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舌再造术临床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舌癌缺损修复舌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04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舌再造术21例.[结果]21块游离瓣全部成活,术后血栓发生率4.8%(1/21).随访3个月~2年,再造舌形态丰满、功能满意.1例(T4N1M0)术后1年因颈淋巴结转移死亡,未发现舌局部复发者.[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安全可靠,供区隐蔽功能影响小,皮瓣厚度适宜,是修复舌癌术后缺损舌再造术的优良供区,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穿透性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中带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受区采用传统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后修复,观察组患者受区采用带股外侧皮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对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的随访,比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中晚期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5例中晚期舌癌术后组织缺损欲进行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皮瓣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采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42例,采用前臂桡侧皮瓣进行修复。对两组患者皮瓣存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为90.70%(39/43),对照组为78.57%(3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区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供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舌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总有效率为83.72%,对照组为52.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改善率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中晚期舌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设计 3种舌瓣对口腔内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14例患者舌瓣全部成活 ,供区无功能障碍。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舌瓣制取简单、血运丰富、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可广泛应用于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2月至2007年8月完成的1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病例.分析皮瓣的设计、皮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影响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11例游离皮瓣中,面积8 cm×5 cm至12 cm×7 cm,平均10.2 cm×6.2 cm,除1例术后14 h出现血管危象,经抢救失败后,放弃皮瓣,其余10例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灵活性,组织丰实,供区隐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采取游离皮瓣移植术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及其对血清唾液酸(SA)和白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对4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分别采取游离组织皮瓣移植术修复治疗。观察术后皮瓣生长、伤口愈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术后患者复发、吞咽和张口功能恢复以及生存情况;检测血清SA和IL-2水平。结果43例缺损成功修复,成功率95.56%;术后4例因淤血发生皮瓣小面积坏死,3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抗炎治疗及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供区感染伴积液,给予切开引流后愈合;2例术后2d出现轻度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导致皮瓣血管危象,行移植皮瓣切除术;局部血肿3例,给予清创止血处理皮瓣愈合。随访时间2~4年,3年生存37例,生存率为82.22%。治疗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而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天和2周,患者血清SA水平均明显下降,而IL-2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应用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口腔颌面恶件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疗效好、并发症较少,患者血清SA和IL-2水平测定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和预后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切除后胸壁重建的方法。方法从1986-1998年对29例胸壁肿瘤切除后病人采用多种术式进行了胸壁重建,骨性胸壁的修复包括采用自体组织(阔筋膜、肌瓣、大网膜)及人工替代物(金属支架、钛合金、Dacron、及Dacron+骨水泥+Dacron三文治式复合体)。皮肤软组织层的修复主要用岛状背阔肌皮瓣及乳房瓣。结果无手术死亡及局部复发,无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52%。结论骨性胸壁缺损6cm×6cm以上需行胸壁重建,一般可用自体组织,必要时加用金属支架,大面积缺损(10cm×10cm以上)以三文治式修复法为理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选用岛状背阔肌皮瓣及乳房劈裂瓣。 相似文献
16.
Faizah Ashfah Latief Deva Gopika Kalsotra Parmod Kalsotra Aditiya Saraf 《Indi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2023,75(2):529
To comp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surgical outcomes of the radial artery forearm free flap (RAFFF) and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 (STSG) reconstruction of postsurgical defect in T2 lesions of cancer oral cavity.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Academic tertiary referral centre. In our study of forty four patients, after tumour resection, half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RAFFF (Group I) and another half by STSG (Group II).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postoperatively to determine and compare their functional outcomes related to donor site and recipient site complications, speech, deglutition and mouth opening. Th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and deglutition were each assessed using Articulation Handicap Index and Vedio-fluoroscopy using the 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Operative time for STSG reconstruction was shorter at 2.2 ± 0.97 SD hours compared to 5.9 ± 1.24 SD hours for RAFFF reconstruction. Hospital stay was 8.3 ± 1.19 SD days for STSG patients and 12.6 ± 1.7 SD days for RAFFF patients.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of speech quality and swallowing were near comparable in both groups but the donor site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 in the RAFFF group. Operative time, hospital stay and donor site complications are bo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the STSG as opposed to RAFF. Functional and oncologic results of both methods are near comparable. To conclude, STSG can be use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surgical defects in T2 lesions of the tongu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