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蹰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拇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拇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蹲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拇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95%CI〉1);(3)拇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拇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拇外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为  彭京京 《中华外科杂志》1994,32(12):757-759,T132
作者运用^99mTc-MDP骨显像方法对20名健康人(40足)和20例拇外翻患者(26足)进行核素骨显像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拇外翻组26足显示疼痛的第二或第三跖骨头部位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定量分析D/N值与正常组之间搓 有显著意义,作者认为核素骨显像灵敏度高,对拇外翻分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的足底压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的足底压力进行测量。方法 运用自行研制的足底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30名健康人60足,45例拇外翻患者89足进行了行走时足底压力的测试。结果 重度拇外翻组31足和正常组相比,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明显增另,第三,五跖骨头下压力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正常人前足第一跖骨关下压力最高,并向外侧递减,重度拇外翻足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拇外翻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X线测量指标分析,探讨拇外翻畸形时足弓塌陷程度与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120例(240足)拇外翻患者跖骨头下疼痛观察并摄患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下X线正侧位片,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1-2跖间角(IM1-2)、1-5跖间角(IM1-5)、内弓顶角和前弓角,比较其负重与非负重位下的差异,并分析其(除HVA)差值与拇外翻畸形、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拇外翻患者240足中148足存在跖骨头下疼痛,拇外翻足负重位IM1-2、IM 1-5、内弓顶角较非负重位均明显增加,而拇外翻角和前弓角则反之;负重与非负重位下IM1-2、IM1-5、内弓顶角的差值与拇外翻畸形程度及跖骨头下疼痛密切相关.结论: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随拇外翻畸形的增加而加重,跖骨头下疼痛随着足弓塌陷程度加重而加重.通过足负重、非负重位下X线测量指标分析可评价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对防治跖骨头下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15例肾性贫血病人进行治疗,剂量65u/kg,3次/周静脉注射,第1周RC升高级显著(P<0.01),第2周Hb升高(0.01<P<0.05),RBC和Hct无显著变化;增加剂量至100u/kg,第4周Hb升高极显著(P<0.01),Hct升高显著(0.01<P<0.05),Rc增多达高峰,第8周Hct升高有高度显著性(P<0.01),增加剂量至200u/kg,Hb,R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中青年女性拇外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矫正中青年女性拇外翻畸形。方法 经过解剖学研究,提出拇外翻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一种“绞盘式”挤压机制。为消除这一机制,将拇收肌与拇趾联系彻底切断,并与经第I跖骨头横孔穿行的拇囊筋膜瓣中1/3吻合,以起到坚强固定,直接牵拉第I跖骨头的作用。结果 20只足接受了本术式,18只做了0.5 ̄4年随访,优良率100%,结论 拇收肌与拇囊筋膜瓣吻合,能有效地紧缩前足,达到兼顾美观及解决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阻滞注药速度与硬膜外腔压力及扩散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硬膜外腔持续输注和单次推注后硬膜外腔压力与扩散的关系,我们测定了输注和推注后硬膜外腔压力。15例择期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输注组(n=7)和推注组(n=8)。在侧卧位下于L1-2和L2-3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针分别连接压力传感器和微泵导管或注射器,以1ml/分或1ml/3秒速度向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12ml,持续描记压力曲线和 ECGⅡ 14分钟,改平卧位,于15和30分钟测阻滞范围。结果显示两组硬膜外峰压(P<0.005)和峰压时间(P<0.005)极其不同,而最大阻滞范围无明显差别(P>0.05),但输注组朝下以上侧阻滞范围差明显大于推注组(P<0.02)。两组硬膜外腔压与阻滞范围都无相关性。作者认为输注和推注给药后硬膜外腔压力不同,但对扩散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骨科手术操作对长骨血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骨膜剥离和髓腔扩大是骨科手术中常用的操作方法,滋养动脉在手术中受到损伤时也需结扎。为了解以上三种操作对股骨血供的影响,作者对24只兔采用核素标记化合物(99mTc-MDP)骨显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手术后当天手术侧放射性计数均少,其中以滋养动脉结扎组减少最多(P值<0.01);髓腔扩大组次之(P<值0.01);骨膜剥离组最少(P值<0.01)。第4天后骨膜剥离组手术侧计数增加幅度较大(P值<0.01),明显高于健侧;滋养动脉结扎组术后第4天,计数已接近健侧(P值>0.05),第9天高于健侧(P值<0.01),髓腔扩大组在实验的第12天内计数一直低于健侧,第12天时计数为0.89(P值<0.05)。由此表明:三种手术后当天血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此后以不同的速度恢复,其中以骨膜剥离组恢复最快;滋养动脉结扎组次之;髓腔扩大组最慢。  相似文献   

11.
16例接受膀胱镜检的患者分为临床碱化组和临床对照组;将20只家兔匀分为动物碱化组和动物对照组。碱化组均给予pH7.15的1%丁卡因溶液,对照组给予pH5.1的1%丁卡因溶液。结果,临床碱化组麻醉效果优于临床对照组(P<0.05)。但临床对照组药液在血液中达峰时间(Tpeak)快;峰浓度(Cmax)及血药浓度的各个时点均高于临床碱化组(P均<0.01)。两组中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无显著性差异。表现分布容积(V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清除率(CL)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动物碱化组丁卡因在血中浓度低,而在膀胱组织中浓度高(P均<0.01)。认为碱化丁卡因具有效果好,毒性低和清除快的优点,用于临床尿道粘膜表面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利用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438例,其中91例17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8年;男12例20足,女79例156足;年龄23-81岁,平均47岁。术前、术后2周、术后5-11年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年在足底应力测试仪上对18例患者36足测量足底应力,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根据Maryland第一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优126足(71.6%),良39足(22.2%),可11足(6.3%),优良率为93.8%。HVA较术前纠正14.2°(t=3.207.P〈0.01),IMA较术前纠正7.5°(t=2.304,P〈0.05),PASA较术前纠正8.3°(t=1.976,P〈0.05),DASA较术前纠正0.4°(t=0.216,P〉0.05)。术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增加,第二、三跖骨头处应力明显减少,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下负重应力值趋于均匀。结论Austin手术截骨方法简单、稳定、不愈合率低、操作易掌握,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无骨关节炎的轻、中度拇外翻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拇外翻拇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拇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拇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拇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拇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拇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12例ASA1级胆囊结石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肺功能变化。年龄为40.7±9.4岁,体重61.4±9.4kg。Midazolam-Fentanyl-Isoflurane-Tracrium维持麻醉,控制呼吸,间歇正压通气。连续监测吸气气道峰压(PIP),动态肺应性(LC),PECO2,EKG,NIBP和SpO2。结果:体位改变对PIP和PECO2无明显影响(P>0.05),却使LC下降9.7%(P>0.05)。腹腔充气后30分钟PIP上升17%(P<0.05),LC与麻醉后和充气前相比分别下降25.8%和20.8%(P<0.01),PECO2增加19.1%(P<0.01);腹腔充气后60分钟,PIP和PECO2未继续增加,但LC继续下降,比麻醉后和充气前下降34.2%和27.1%(P<0.01)。本文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肺顺应性显著下降,气道压明显升高,PECO2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跖趾关系与拇外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拇外翻的病因、发病机制、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选取63足前后位X线片、其中,正常人37足,拇外翻病人26足,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下参数:MPJC、MPAD、PASA、PASA、HAA。结果:拇外翻病人明明显的MPJC、MPAD、PASA增大。HAA、IMA、PASA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结论:拇外翻的病理可以分为3型;Ⅰ型,IMA增大为主型;Ⅱ型,PAS增大为主型;Ⅲ型,混合型。Ⅰ型宜采  相似文献   

16.
拇收肌与拇囊筋膜瓣吻合治疗拇外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尔弘  戴军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0):591-593
22只拇外翻患足接受了拇囊筋膜瓣中1/3经第一跖骨头横孔与拇收肌吻合的矫形手术,经6个月 ̄4年的随诊,效果满意,优良率90.9%。前足缩窄最大者达10mm。6只足在术后3 ̄5个月,开始穿高跟鞋,经2 ̄3年随访无复发,但本术式不适用于拇外翻合并第一跖骨头关节面有倾斜者。  相似文献   

17.
背景:Akin截骨术能够纠正拇外翻手术中残留拇趾畸形但也存在并发症,总结探讨在拇外翻手术时联合应用Akin截骨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使用指征。 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拇外翻手术时联合应用Akin截骨术48足,软组织手术加Akin截骨术6足,chevon截骨术加Akin截骨术29足,跖骨基底截骨加Akin截骨术8足,第一跖楔关节融合加Akin截骨术5足。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0.3个月,未见拇外翻复发病例。术前拇外翻角为37.2°±8.9°,IMA为16.5°±6.7°;术后拇外翻角为13±6.8°,IMA为8.9°.±4.5°。术前AOFAS评分为(43±10.5)分,术后为(84±7.8)分,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拇外翻手术时,根据趾骨畸形情况联合应用Akin截骨术可以降低拇外翻手术复发率,临床效果确切,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拇外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拇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拇外翻患者共72只足实行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治疗,手术后、术后1年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分析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临床实际和X线检查结果并参考有关文献评定标准分析。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拇外翻术后跟踪观察1^-年疗效:优60足(83.3%),良10足(13.9%),差2足(2.8%)。结论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拇外翻。临床效果可信、稳定。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中度拇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找治疗中度拇外翻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小切口剥离拇收肌止点,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滑囊及骨赘,治疗中度拇外翻患者16例(22足)。结果随访0.5~2.0年,疗效评定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本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单一内侧切口撑开器辅助下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第1跖骨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11-12—2012-12诊治22例(25足)中重度足拇外翻,于第1跖骨内侧作单一切口,远端延长至第1跖趾关节,撑开器辅助下行外侧软组织松解及Scarf截骨矫正。结果 20例(23足)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愈合时间10-13周,平均11.5周。术前拇外翻角(HVA)30.3°-51.5°(40.0±5.6)°,第1、2跖骨间夹角(IMA)15.0°-21.4°(18.6±1.8)°,AOFAS评分41.7-67.1(55.9±6.0)分;末次随访时HVA 5.8°-21.4°(13.3±4.0)°,IMA 6.2°-12.9°(10.8±1.8)°,AOFAS评分80.5-96.2(87.3±4.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撑开器辅助下内侧单切口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Scarf截骨能有效矫正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撑开器辅助下内侧单切口显露清楚、创伤小且外形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