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891年Arsonval发现射频电流(10kHz)能够穿过肝组织,引起肝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而并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可用于治疗肝脏疾病。之后射频消融(RFA)逐渐应用于心脏、前列腺及神经系统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Rossi等于1990年率先采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消融模式,将RFA应用于肝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ey ablation,RFA)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部分转移性肝癌的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探讨肝脏恶性肿瘤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2例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共691个肝内病灶接受RFA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与RFA治疗后肿瘤残留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RFA治疗后272例(90.07%)患者的632个(91.46%)病灶完全消融,肿瘤残留率为8.54%。直径≤3 cm的肿瘤残留率为6.30%,3~5 cm为9.57%,>5 cm为28.57%;靠近肝内大血管和胆囊肿瘤残留率分别为17.14%和18.52%;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的肿瘤残留率分别为7.02%和13.4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P=0.044)、靠近肝内大血管(P=0.039)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P=0.001)是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112例患者282个病灶最大直径3~5 cm,RFA治疗后肿瘤残留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靠近肝内大血管(P=0.014)、单针射频(P=0.047)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P=0.023)是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的RFA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消融效果,其中肿瘤靠近肝内大血管、肿瘤最大直径>5 cm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直径为3~5 cm的肿瘤,除靠近肝内大血管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外,单针射频也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双针或多针治疗可以提高消融效率,降低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动脉灌注化疗(TACE)及碘油栓塞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TACE联合RFA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减轻,AFP下降明显,病灶未进一步扩大或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现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多强调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而对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微创介入疗法是一种较好的肿瘤姑息治疗手段。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针对肿瘤局部的微创介入性疗法,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少、定位准确的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微创技术。近年来,此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随着RFA治疗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局部肿瘤治疗的疗效将进一步提高,但仍需要随机化的研究和长期的随访来证实RFA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文静  朱晓琳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4):1000-1002
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定期随访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肝癌早期症状隐匿, 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由于残肝功能不足及肝源短缺, 不能耐受手术切除及肝移植。目前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为代表的微创伤介入治疗逐渐在肝癌治疗中占据重要角色。RFA利用热效应原理局部毁损瘤灶, 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安全性高, 是当今乃至今后小肝癌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RFA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是限制RFA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因素, 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肿瘤局部残留是评估肿瘤患者预后及指导后期治疗的关键。本文总结RFA后治疗灶各种影像学特征, 旨在为临床提供恰当可信、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APS患者,针对APS和肿瘤行射频消融治疗,2周后行肝增强CT或MRI扫描并行TACE治疗。比较肿瘤消融、坏死效果及APS分流道封闭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5例中央型APS完全消失4例,分流减少8例,3例无明显变化;10例肝段型APS,有3例术后APS消失,5例好转,2例无变化;周围型9例,术后消失5例,好转4例。38个消融病灶中,完全坏死11个病灶,14个病灶坏死面积超过50%,坏死50%以下有8个病灶,4个病灶RFA术后强化面积无变化,1个病灶进展。术后随访3~12月,3、6、9、12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94.1%、82.4%、73.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TACE是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将射频电极针(或电极导管)直接插入到肿瘤组织中,利用460kHz射频电流在组织中产生的热效应(90℃110℃)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RFA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随着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和临床技术的不断提高,RFA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疗效确切、微创安全,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肝癌病灶原位灭活消融技术RFA治疗时,射频电极针直接插入肝癌病灶中。射频电极针的构造、输出功率、消融时间与消融体积及消融效果密  相似文献   

8.
Zhang FJ  Wu PH  Zhao M  Gu YK  Zhang L  Tan ZB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48-250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CT导向下射频消融(RFA)联合无水乙醇消融(PEI)对原发性肝癌(HCC)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病理、AFP或典型影像学诊断证实的HCC 1 5 0例,每例肝内的病灶数目<3个,病灶大小3.1~7.9cm ,平均直径5 .5cm。全部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74例,TACE后2周行单纯RFA ;联合组76例,TACE后2周行射频消融,间隔2 0~30d后再行PEI。结果 对照组的完全坏死率为75 .8%,联合组为89.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HCC患者经TACE后,行CT导向下RFA联合PEI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RF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肝脏恶性肿瘤随机分为联合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联合组采取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治疗,对照组仅行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和41.6%;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和转阴率分别为66.7%、33.3%和30.7%、0。[结论]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膈顶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RFA治疗膈顶部HCC的22例患者25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参照Seldinger穿刺技术并进行改进,用5-F动脉鞘管置入肝与腹膜之间的膈顶部建立人工腹水,使得膈顶部肿瘤显示清楚或穿刺路径完全暴露。并对人工腹水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8.0%(22/25)病例成功建立人工腹水,膈顶部病灶位置及范围得以完全显示并显示穿刺路径。所有患者注入的人工腹水均于术后3天内完全自行吸收。本组未发生腹腔内出血、腹膜炎、血胸、气胸等严重的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一月增强CT/MR随访复查提示所有病灶消融完全,无肿瘤局部残留。结论 建立人工腹水后可使得原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RFA治疗的膈顶部肿瘤得以清楚显示,拓宽了RFA治疗适应证;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HCC安全、简易、可行,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直径≤3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47例肝癌患者,共消融63个特殊部位(指距离大血管、大胆管或肝外脏器5mm以内)病灶。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增强CT复查及随访,统计肿瘤完全坏死率、肿瘤局部进展率、肿瘤肝内新生率、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穿刺RFA治疗。RFA术后1个月特殊部位肝癌完全坏死率为88.89%(56/63);RFA术后3、6、12个月及1年以上的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4.77%(3/63)、3.17%(2/63)、3.17%(2/63)、1.59%(1/63),肿瘤肝内新生率分别为15.87%(10/63)、4.76%(3/63)、12.70%(8/63)、3.17%(2/63)。至随访截止时间,47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98%(39/47)、63.83%(30/47)、36.17%(17/47)。RFA术后,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6例(12.77%)出现肝包膜下少量血肿,10例(21.28%)术后发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射频消融(RFA)联合动脉栓塞(TAE)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应用RFA联合TAE模式治疗的27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1个瘤体,直径6cm-18.5cm。所有患者首先给予TAE治疗(一次或多次),在包块明显缩小后,进而给予RFA治疗。随访时间为12-64月(最后一次RFA治疗后,中位时间38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增强CT结果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RFA治疗3个月后,21例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77.8%)。并且第一次增强CT示瘤体明显缩小,其中完全坏死率为71.0%(22/31)。对于9个提示血流存在的病灶,再次行RFA治疗。至随访结束,10/31(32.3%)已回缩瘤体显示增强信号,其中5个瘤体直径增大。结论:TAE+RFA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具有介入治疗指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单独行TACE治疗,观察组31例行TACE联合RFA治疗。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AF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高于对照组的51.6%(P〈0.05)。观察组术后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各时期的生存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疗效优于单独应用TACE。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射频消融术(RFA)在国内外已成为公认的对小肝癌治疗有效的一种手段,尤其对于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患者,治愈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外科切除治疗。在治疗直径大于3cm的小肝癌患者,单一的RFA治疗复发率相对较高。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早已获得承认,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TACE术后改变了原有的动脉供血系统,侧支循环容易建立,病灶坏死率较低,复发率较高,多次TACE治疗会加重肝功能的损害。TACE与RAF联合能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取长补短,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本文主要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的现状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困难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靠近结肠、胆囊、大中血管、膈肌等存在射频困难区肝癌患者31例,在采用射频治疗后残余病灶行无水酒精补充治疗,评价病灶坏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的47个病灶当中共有33个病灶位于射频困难部位,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2.7%(24/33)。无腹腔内出血,胆囊穿孔,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困难部位的肝癌病灶采用射频补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效果良好,未见严重的射频或酒精注射相关并发症发生,可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对不能手术的74例原发肺癌(其中鳞癌23例,腺癌48例,鳞腺癌2例,大细胞癌1例)和14例转移性肺癌共96个病灶(其中最大直径≤3 cm31个,3~5 cm 56个,〉5 cm 9个),在CT导向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88例患者共行134次射频消融治疗,除1例术中癫痫发作中断手术而行二期射频消融治疗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行CT复查,显示96个病灶体积中88个均进行性缩小,肿瘤内大片不规则低密度区,总有效率为91.7%。1年随访有效率为88.0%,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95.5%。气胸发生率为7.9%。结论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对不同肿瘤采取科学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44例,其中21例接受RFA联合SOX方案治疗(联合治疗组),23例仅接受SOX方案治疗(单纯化疗组),分别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和三期增强CT评价化疗和RFA近期疗效,随访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并记录RFA并发症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4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联合治疗组21例中获CR 9例,PR 6例,SD 3例,PD 3例,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1.4%和85.7%;单纯化疗组23例中获CR 2例,PR 6例,SD 5例,PD 10例,RR和DCR分别为34.8%和56.5%。联合治疗组的RR和DCR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中接受RFA治疗的31个病灶中,完全损毁率为61.3%(19/31),局部复发率为41.9%(13/31),肝内1个病灶的RFA疗效优于2~3个,直径≤3 cm病灶的RFA疗效优于3~6 cm病灶(P<0.05)。联合治疗组的1、2、3年生存率依次为71.4%(15/21)、52.4%(11/21)和33.3%(7/21),均高于单纯化疗组的26.1%(6/23)、21.7%(5/23)和8.70%(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A主要并发症为发热和局部疼痛,两组化疗不良反应类似,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联合全身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射频凝固电极消融技术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射频凝固电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肝癌切除手术共16例,其中腹腔镜下射频消融后肝切除术9例,腔镜下射频消融6例(共13个瘤体,平均最大肿瘤直径3.0-4-1.0em),小切口腹腔镜辅助右肝V、Ⅷ段肝癌切除1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肝癌切除或消融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肝癌消融灶完全坏死率为92.3%。随访8~20个月(平均14个月),于术后3、6个月各发现1例肝脏出现新病灶,1例消融部位肿瘤残留。肝癌切除患者未出现新病灶。死亡1例。结论腹腔镜下手术或开腹术中射频凝固电极消融技术在肝癌切除或消融治疗中应用安全可行,效果好。选择远离肝门区肿瘤进行治疗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1~76)岁,原发病灶分别是:肺癌11例,肾癌2例,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各1例,原发不明1例。19例共消融21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股骨(9处)、骨盆(6处)、肱骨(5处)、胫骨(1处)。手术方法:16处病灶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刮除,重建骨连续性;另外5处病灶只行经皮射频消融,其中3处股骨干病灶行髓内针固定。术后进行随访,并用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查有无复发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数字分级法)对比;(2)长期(>6个月)存活患者的功能评定(MST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0(1~32)个月。死亡15例,平均存活9.7(1~3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1分,术后1周平均2.2分,术后3个月平均2.7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2例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3.3%。1例术后6个月消融处再次疼痛,口服止疼药物治疗,11个月后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术中在止血带处发生热损伤。1例术后皮缘坏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