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期手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随机分为二期手术组和术前锻炼组各18例,排除内瘘血栓形成和拒绝行二期手术者,每组各剩15例;另选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二期手术组入组后即行一期内瘘成形术,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前锻炼组经术前锻炼3个月后行内瘘成形术.比较3组入组时头静脉内径,术前锻炼组和二期手术组干预3、6个月后头静脉内径及干预6个月后内瘘血流量.结果 人组时头静脉内径,二期手术组与术前锻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4,P=0.654);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二期手术组与术前锻炼组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995,P=0.000;t=5.0677,P=0.000).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二期手术组和术前锻炼组头静脉内径同一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816,P=0.000;t =2.6567,P=0.019).干预6个月后内瘘血流量达200 ml/min以上者二期手术组占86.7%,术前锻炼组占40.0%.结论 二期手术方法较术前锻炼方法更有利于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成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超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前血管观察和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彩超观察101例拟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的前臂血管,测量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流速等各项指标,并根据手术结果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89例接受手术,4个月后成功透析75例。据此分为成功及失败组分析发现,成功组及失败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有统计学差异(2.266±0.410 mm vs.1.975±0.300 mm,P=0.017,t=2.434;0.706±0.165 m/s vs.0.558±0.241 m/s,P=0.009,t=2.686),而内膜中层厚度及反应性充血评价无统计学差异(0.319±0.073 mm vs.0.364±0.090 mm,P=0.081,t=1.770;0.778±0.078 vs.0.814±0.099,P=0.358,t=0.932)。成功组及失败组术前的头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2.348±0.690 mm vs.2.221±0.765 mm,P=0.591,t=0.539);但头静脉较细者(2mm)静脉充盈后内径有统计学差异(2.363±0.344 mm vs.1.987±0.096 mm,P=0.017,t=2.6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前应用彩超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应注意测量桡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对于头静脉内径偏细者,测量扩张后静脉内径有助于预测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差异,为透析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60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6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物理性检查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2组内瘘成熟度,回顾性分析2组内瘘的成熟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观察组内瘘成熟时,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88.25±7.30)d,头静脉平均内径为(4.85±1.31)mm,血流量为(586.49±78.3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1,P0.001;t=3.385,P=0.001;t=4.667,P0.001)。②观察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至成熟期时最终扩张程度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29;t=-3.134,P=0.002)。对照组术后2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接近成熟期的数值,观察组术后4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才接近成熟期数值。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及血流动力学与非糖尿病患者有差异,准确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状态,对于适时开展透析治疗、维持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0名,随机进入对照组、治疗组.由同一名术者选用相同的术式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术后治疗组给予远红外线照射,对照组不进行远红外线照射,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流出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并于3个月时应用生理成熟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观察透析泵控血流量,出现穿刺损伤情况,评价两组患者内瘘生理成熟及临床成熟率.结果 共80名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39名,对照组38名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第2,3个月内瘘直径分别为0.45±0.12mm,0.47±0.11mm,高于对照组内径0.42±0.11ml/min,0.43±0.19ml/min(P=0.040,P =0.030);治疗组第2,3个月时内瘘血流量分别为525.4±175.8,574.2±204.3,高于对照组487.8±187.4ml/min,523.2±238.2ml/min,(P=0.000,P=0.010);治疗组3个月时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7.4%比89.5%;P=0.040),临床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4.9%比84.2%;P=0.040).结论 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前采用前臂头静脉和桡动脉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可成为维持血液透析良好的血管通路.目的:比较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鼻烟窝组(n=118)和前臂组(n=96),分别建立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在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和血流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近期内瘘通畅率虽无显著差异,但鼻烟窝组两三年远期通畅率显著高于前臂组(P<0.05).并且鼻烟窝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臂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肿胀综合征及窃血综合征(P>0.05).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相比,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建立更简单,远期通畅率更高,并发症较少,使用时间更长,是肾移植前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的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前瞻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做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45例,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将患者分为功能正常组99例和功能异常组46例,比较两组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差异,同时使用ROC曲线分析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功能异常组比较,功能正常组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增高[(672.74±127.47)ml/min比(504.88±144.82)ml/min,P=0.000];头静脉血流量增高[(482.62±108.83)ml/min比(365.81±122.48)ml/min,P=0.000];桡动脉血流量增高[(284.27±81.46)ml/min比(220.48±80.73)ml/min,P=0.000]。两组患者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0.05)。其中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055和0.818±0.053。结论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PTA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手术组;同时选取在我院规律血液透析的内瘘成熟并正常使用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手术组在性别、年龄、钙磷指标、原发病、血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对照组与手术组术前、术后、术后1、3个月、半年、1年内瘘血管的血管内径,内瘘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指标,观察手术组上述各监测时间点的内瘘通畅率。并分析患者PTA术后内瘘通畅率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超声引导下PTA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术后通畅率的因素。结果超声引导下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的成功率为92.5%,术后1、3、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4.6%、91.9%、73.0%、48.6%。患者PTA手术后血管内径、血管内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PTA术后内瘘血管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内径有明显缩小(P0.05);PTA术后12个月血管内自然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透析穿刺针血流量相较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TA术后内瘘通畅情况和原发病明显相关,糖尿病患者术后内瘘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手术可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其手术创伤小,可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节约宝贵的血管资源,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副头静脉对前臂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首次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所有患者都有副头静脉,随机分成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实验组对副头静脉用丝线结扎阻断,对照组不处理副头静脉,2组均行前臂标准动静脉端侧吻合术。术后8w、20w比较2种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早期失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8w实验组头静脉血流量好于对照组,2组存在统计学意义(t=3.402,P=0.002);早期内瘘失功率好于对照组,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34)。术后20w实验组头静脉血流量好于对照组,2组存在统计学意义(t=3.102,P=0.004);早期内瘘失功率好于对照组,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246,P=0.022)。结论副头静脉的存在会导致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早期内瘘失功率增加,副头静脉的处理对前臂动静脉内瘘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浅表化术在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终末期肾脏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1~3月,超声测定内瘘静脉前壁与皮肤距离超过6mm的患者11例,行静脉浅表化术。观察术后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术后4周彩超再次检查静脉前壁距皮肤距离、内瘘静脉内径,自然血流量,测量可穿刺长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内瘘使用后2周行透析充分性评估Kt/V。结果术后无患者出现血肿、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3例患者有短暂的手臂水肿,半月后消失。超声检查术前静脉前壁距皮肤距离6.2~12.5mm,平均(8.87±2.00)mm,术后1月为0.8~1.8mm,平均(1.28±0.3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16,P0.001)。术后1月内瘘静脉内径为4.8~7.5mm,平均(5.77±0.76)mm,较术前[4.4~6.8mm,均值(5.55±0.67)mm]有所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5,P=0.015)。彩超检查自然血流量为(781.00±170.34)ml/min,较术前(681.55±167.93)ml/min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02)。测量可穿刺长度为9~14cm,平均(10.91±1.45)cm。透析充分性评估Kt/V均值为1.59±0.24。截止至2017年2月,11例患者内瘘均未出现过血栓,能够满足每周3次的透析血流量,最长正常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3个月。结论动静脉内瘘浅表化手术为没有合适浅表静脉的透析患者有效利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提供了可能性,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对手术器械及设备无特殊要求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鞘置入扩张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改良术式,比较2种术式的内瘘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和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结果 102例手术中有5例失败,均为传统术式组,其余手术均1次成功。分别选择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个阶段,比较2组患者术后内瘘血流量(t值分别为2.429,2.446,2.474,P值分别0.017,0.016,0.015)、内瘘通畅率(χ~2值分别为2.807,5.636,4.508,P值分别0.094,0.024,0.049)、透析时平均血流量(t值2.102,2.099,2.199,P值0.038,0.039,0.037),除3个月时2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改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应用血管鞘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术后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和透析时血流量,操作安全,可作为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宽谱治疗仪促进血液透析患者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5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处于内瘘养成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予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宽谱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28天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初次使用内瘘时间,初次透析血流量,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周后血流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研究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及每分钟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初次使用内瘘时间明显提前,血流量明显改善,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谱治疗仪对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10例患者(病例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另选规律血液透析的成熟内瘘并正常使用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病例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内瘘通畅情况,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及与对照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等的差异。结果病例组1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个月、3个月1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均维持通畅,术后6个月1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发生再狭窄;无患者内瘘出现再闭塞。病例组术后狭窄处血管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均较术前增加,狭窄处峰值流速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术后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可有效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5例,其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71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9例和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5例,随访1年,比较三种术式的疗效、吻合口径、内瘘血流量、透析血流量。[结果]动静脉内瘘术总体成功率89.4%,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成功率为94.4%(67/71)、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成功率77.8%(7/9)均显著高于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40.0%(2/5),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显著高于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术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其成功率高,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虽然成功率也高,但手术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功能锻炼开始时间。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3例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于术后3 d(A组)、术后12 h(B组)及术前2周(C组)开始指导功能锻炼,比较3组术前2周、术前1 d、术后2周、4周及8周头静脉内径;比较3组术后2周、4周及8周吻合口血流量;比较3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组头静脉内径术后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头静脉内径术后2周、4周及8周增宽速度低于C组(P<0.05);C组术前1 d头静脉内径大于术前2周(P<0.05)。A、B 2组术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吻合口血流量得到快速提升(P<0.05);A、B两组术后2周、4周及8周吻合口血流量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成熟时间较A、B组短(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早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可在保障动静脉内瘘安全的前提下,增大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改善血管条件,缩短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10例患者,病例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对比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等数据。 结果:所有病例组均取得手术成功,术后6个月1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发生再狭窄;无患者出现再闭塞。病例组患者术后的血管内径、血流量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峰值流速有所减低,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屈臂握拳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01—2016-12内瘘患者90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建立后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两组静脉内径、血流量和内瘘成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内瘘头静脉内径(4.06±2.73)mm,血流量(452.48±201.61)mL/min,内瘘成熟312例(68.9%)。观察组内瘘头静脉内径(5.72±1.89)mm,血流量(589.65±186.35)mL/min,内瘘成熟373例(82.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静脉内径、血流量、成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术后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可以缩短内瘘的成熟时间,加快内瘘成熟,使患者能够更好的进行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PTA治疗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63例,PTA术后行彩超检查测量狭窄处内径、狭窄处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记录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手术成功率;观察术后1、6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 63例患者内瘘功能不良时间1~18周;单纯吻合口狭窄28例,合并静脉流出道狭窄15例,合并动脉流出道狭窄10例,多处狭窄(≥3处狭窄)10例,PTA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7 d肱动脉血流量均250 mL/min;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3.56±0.55)mm]、肱动脉血流量[(278.56±15.27)mL/min]大于术前[(1.23±0.25)mm、(148.50±10.02)mL/min],狭窄处峰值流速[(228±20)cm/s]低于术前[(521±87)cm/s](P0.05);术后24 h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内瘘初始通畅率分别为100.0%、87.3%。结论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正常使用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系统的物理检查,明确震颤的部位,并对内瘘进行超声监测,以期寻找正常内瘘触诊结果与动静脉内瘘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全程触诊,对可触及明显震颤的最近心部位进行标定并记录,分为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肘部及肘上4段;超声测量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内径及流量,同时测量头静脉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及肘上的内径;依据物理检查结果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70例患者完成全部物理检查和超声检测。20例患者震颤仅达前臂中部及远端1/2;21例患者可达前臂上段1/2至肘部;18例患者可于肘部触及明显震颤;11例患者震颤可达肘上。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平均内径分别为:(5.42±0.16)mm、(5.73±0.17)mm、(6.32±0.26)mm、(6.60±0.32)mm;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3,P=0.002)。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543.00(382.50,626.00)ml/min、(748.62±66.79)ml/min、(924.06±69.57)ml/min、(1253.73±98.74)ml/min;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7,P=0.000)。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的95%可信区间下限分别为432.91ml/min、609.30ml/min、777.28ml/min、1033.71ml/min。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内瘘震颤的强度分级,发现震颤较强的内瘘具有更粗大的动脉血管管径及血流量,动脉系统的内径及流量随震颤强度的加强逐级递增。震颤强度对于内瘘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肘部及以上触及明显震颤可以作为内瘘功能良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translumin angioplasty,PTA)选择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行透析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AVF II类狭窄、二次PTA术后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手术后长期避开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穿刺)、对照组(手术后2周穿刺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1、3、6、9个月AVF泵控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扩张段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有无差异,手术后内瘘生存时长。结果随访12个月,试验组在手术后6、9个月泵控血流量(t=4.026、4.317,P均<0.001)、肱动脉血流量(t=2.361、3.247,P=0.022、0.002)、扩张段血管内径(t=2.714、2.245,P=0.009、0.031)及血流量(t=3.274、2.625,P=0.002、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期内2组的中位通畅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16,P=0.128)。结论对于行PTA术内瘘的患者,选择长期避开扩张段血管的穿刺,有利于内皮细胞的修复,可维持长期良好的内瘘功能,并有可能延长二次PTA术后内瘘寿命,改善其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内瘘通畅:χ~2=9.017,P=0.003;功能锻炼次数:χ~2=8.366,P=0.004;紧急情况处理:χ~2=7.954,P=0.005;避免侵入性操作:χ~2=13.017,P=0.000;避免提重物:χ~2=15.864,P=0.000;避免内瘘压迫:χ~2=16.484,P=0.0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同样优于对照组(Wilcoxon W统计量=715.000,P=0.000);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457,P=0.00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2,P=0.018)。结论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方法可提高患者对动静脉内瘘知识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