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在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发生桡动脉痉挛的106例分为PTCA导丝组36例和药物组70例.PTCA导丝组在造影路径指导下更换泥鳅导丝为PTCA导丝完成造影;药物组沿鞘管侧管注入维拉帕米1 mg和硝酸甘油200 μg,等待5 min后再次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药物组重度痉挛占88.6%,弥漫痉挛占38.6%;PTCA导丝组重度痉挛占97.2%,弥漫痉挛占41.7%,两组痉挛严重及弥漫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A导丝组PTCA导丝均通过病变部位,在PTCA导丝指引下5F造影导管通过病变部位冠脉造影成功率94.4%.药物组再次造影桡动脉痉挛改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PTCA导丝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6±18.1) min、(29.1±13.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01).PTCA导丝组出现血管并发症2例(5.6%);药物组出现血管并发症18例(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1,P=0.01).结论 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可尝试使用PTCA导丝完成造影,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导丝输送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治疗,与目前首选推荐使用的亲水涂层超滑导丝输送导管相比,探讨普通J型导丝输送导管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1 400例行经桡动脉途径输送导管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超滑导丝组(n=700)与普通J型导丝组(n=700),对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导丝通过成功率、并发症出现例数和9个月后随访桡动脉闭塞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普通J型导丝组在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和并发症出现例数方面均明显少于超滑导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丝通过成功率和桡动脉闭塞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亲水涂层超滑导丝相比,经桡动脉途径使用普通J型导丝进行导管输送更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导丝输送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TEMI患者用Tig造影导管与Judkin's造影导管经右桡动脉急诊行CA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使用Tig导管或Judkin's导管经右桡动脉急诊行CAG的STEMI患者79例,Tig组(T组,n=55)首选Tig造影导管,Judkin's组(J组,n=24)首选Judkin's造影导管。比较两组CAG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辐射剂量、D to B时间及冠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组在冠脉并发症(0%vs 0%,P=1.000)、造影成功率(94.5%vs 83.3%,P=0.191)方面与J组无明显差异;T组的X线透视时间[(117.81±48.33)s vs(212.10±65.42)s,P=0.002]、辐射剂量[(181.77±67.74)mGy vs(283.10±76.69)mGy,P=0.002]明显优于J组,P0.05;T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J组(1.8%vs 12.5%,P=0.081),D-to-B时间短于J组[(73.37±21.49)min vs(82.40±28.74)min,P=0.1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ig导管可安全应用于STEMI患者急诊CAG,并可缩短透视时间,降低辐射剂量,降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缩短D-to-B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推送导管通过迂曲、痉挛挠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6月行TRI的1251病例中,28例患者沿PTCA导丝同时推送导管及球囊通过桡动脉痉挛、迂曲嵌顿部位,通过迂曲、痉挛段后退出PTCA导丝及球囊,更换J型导丝,完成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结果:2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6例),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2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7例(70%)患者随后完成PTCA及植入冠脉支架植入治疗。失败2例(由于环形迂曲导管无法跟进),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造影剂外渗,术后即刻至术后3d内无穿刺点出血、前臂血肿、迷走反射及假性动脉瘤,术后监测血压良好。结论: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是一种解决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因桡动脉痉挛、迂曲及损伤后无法送入导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X线透视时间、血管迷走反应比较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入径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径相比同样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且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短、节约导管耗材,同时术后护理更方便,桡动脉入径为冠脉介入诊治开辟了新途径,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入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胰管导丝占据法与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法在困难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4月-2016年4月胆总管结石患者困难性ERCP患者258例,其中行胰管导丝占据法128例,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法130例,比较两种方法插管成功率、插管用时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占据组插管成功率93.75%,预切开组插管成功率93.85%,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占据组插管比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法插管用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2±0.69)vs(12.81±3.67)min,t=-2.27,P0.05]。258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25例,其中导丝占据组急性胰腺炎6例,无术后出血病例,胆道感染2例;预切开组急性胰腺炎8例,术后出血3例,胆道感染6例。导丝占据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vs 13.08%),χ2=3.27,P0.05],其中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导丝占据组对比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组(4.69%vs 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管导丝占据法与经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法均可提高困难性ERCP插管的成功率,两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胰管导丝占据法插管用时更短,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导丝占据法的简便性,安全性,且插入胰管的导丝并不增加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风险,可认为该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的可行性。方法 114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右侧桡动脉途径治疗组(n=54)和左侧桡动脉途径治疗组(n=60)。比较2组穿刺时间、造影导丝选择倾向、导管一次到位成功率及时间、造影剂用量、接触总放射线剂量、介入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2组穿刺时间、左冠造影导管到位时间及一次到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但左、右侧桡动脉造影导丝选择有显著差异。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右冠造影时造影导管到位时间及一次到位成功率高于右侧桡动脉组。2组介入治疗全过程中造影剂总量、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无显著差异,而接触放射线总量左侧桡动脉途径较右侧桡动脉途径少。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球囊辅助通过(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技术辅助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径路痉挛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资料,筛选出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患者69例。其中,应用BAT技术处理痉挛24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5例(常规组)。比较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血管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AT组24例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成功率达100%;而常规组仅14例(31.1%)顺利通过(P=0.000)。BAT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0例(83.3%)、3例(12.5%)、1例(4.2%);常规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例(14.3%)、6例(42.9%)、6例(42.9%)。BAT组和常规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分别为8.3%、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遇到血管痉挛时,采用BAT技术可高效、安全地引导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优于常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依个人习惯我们使用5F桡动脉造影导管。结果 造影成功113例,成功率为94.2%,7例失败(为血管严重痉挛而无法进入导管),局部血肿3例(2.5%),2例(1.7%)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无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的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 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其优缺点及临床上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为AMI患者396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TRI)组20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TFI)组196例,观察两组手术介入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TRI组200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6例(63%),多支病变74例(37%),其中完全闭塞性病变66例(33%);TFI组196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0例(61%),多支病变76例(39%),其中完全闭塞病变63例(32%),两组病例基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局部麻醉到手术结束,TRI组为30.2±6.4min,TFI组为29.6±0.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8.9%,而TF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比较:TRI组为2.5±0.9天,而TFI为5.7±1.6天,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比较:TRI组发生桡动脉痉挛6例,局部血肿4例;而TFI组出现局部血肿13例,动静脉瘘3例,假性动脉瘤4例,迷走神经反射16例,排尿困难18例,腰痛9例,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TRI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且住院天数短,经济实惠,方便易行,故经桡动脉行PCI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应用一条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相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伴高血压需行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应用5F Terumo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继之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40例经右桡动脉途径顺利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8例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12例因造影导管不够长而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3±3.1和23.4±9.6分钟;2例分别因桡动脉痉挛和右锁骨下动脉严重迂曲导致导管无法到位,后改行右股动脉途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全部病例均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右桡动脉途径应用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相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CSl)在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中成功率、安全性等。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共320例患者,分糖尿病及非糖尿病组,经桡动脉途径分别行CAG和(或)SCI术,比较在桡动脉穿剌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在CAG时血管穿刺时间、穿剌成功率、严重桡动脉痉挛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CSI时,2组在X线曝光时间、支架植入成功率、钢丝支撑力不够发生率、需大号鞘管完成对吻技术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但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较安全,糖尿病组因病变较复杂,支架成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肾动脉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成桡动脉组(50例)与股动脉组(50例),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行肾动脉造影术,观察两组肾动脉造影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股动脉组肾动脉狭窄检出例数分别为9例(18.0%)、6例(12.0%),两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80.0%)低于股动脉组(98.0%),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2.0%)亦低于股动脉组(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肾动脉造影,但是可通过对导管的长度进行改进增加手术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肾动脉造影。所以,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是安全可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桡动脉造影法观察不同血管扩张剂对桡动脉的解痉效果,明确血管扩张剂对RAS的作用。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患者180例。随机分入A组(硝酸甘油200μg),B组(尼卡地平200μg)和C组(硝酸甘油100μg+尼卡地平100μg)各60例。常规桡动脉造影后分别鞘入协定药物。给药后1 min、2 min分别行桡动脉造影。比较3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 min、2 min桡动脉正常参考段及痉挛段的直径变化。结果对于桡动脉正常参考段,A、B组给药后1 min、2 min直径显著增加(P<0.05);C组在给药后较给药前直径显著增加(P<0.05),但给药后1 min、给药后2 min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桡动脉痉挛段,各组内给药前、给药后1 min、给药后2 min桡动脉直径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给药2min后A组、C组的痉挛段直径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均具有明显扩张桡动脉的作用,但2者联合应用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62例,应用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30例,股动脉组32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住院时间(5.9±1.3)天,住院费用(7363.8±1124.9)元,无腰背痛、排尿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穿刺置管,成功176例(93.12%).13例因桡动脉严重痉挛经注射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维拉帕米仍无法送管而改为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治疗.桡动脉狭窄3例,术后除10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6例因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出现水泡外,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动静脉瘘、上肢缺血、手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89 patients accepted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ransradial catheteriz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189 patients, while 176 cases had satisfying result, the success rate was 93. 12%. Thirteen patients had severe spasticity in radial artery, which could not be released from injection of nitroglycerin, lidocaine, verapamil, alternatively they accepted transfemoral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3 cases had radial artery stricture, 10 cases had local ann swelling,6 cases had blisters from the device oppression. No acute coronary occlusion, arteriovenous fistula, upper limb ischemia, hand nerve damage, bleeding or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s enrolled. Conclusion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showed high success rate, few complication, indicating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mi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防治桡动脉痉孪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的患者,成功置入鞘管后注入维拉帕米5mg,记录维拉帕米注入前、注入后2,5,10,30min患者心率、血压、局部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80例患者均未发生桡动脉痉孪,均未发现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加重,均于维拉帕米注入后出现上肢烧灼和胀麻感,但很快消失(〈30s)。维拉帕米注入前、后心率及舒张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入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可以有效防治桡动脉痉孪的发生,并且对心率、传导、舒张压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