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 2002~ 2004年共收治小儿鞘膜积液 57例。年龄 10个月~11岁,其中右侧 37例,左侧 20例,左侧发病率较腹股沟疝高。57例均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加鞘膜囊开窗术。现报道如下:1 手术方法取腹股沟斜行切口 1~2 cm,切开皮肤浅深筋膜,不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于外环口处打开提睾肌, 游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手术治疗时间、操作方法、要点及在临床治疗各种类型小儿鞘膜积液的运用,优点和经验总结。方法对198例术前明确诊断为鞘膜积液的患儿,无论是何种鞘膜积液类型,均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长约2cm,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用拉钩将切口沿腹股沟方向拉开暴露外环口及腹外斜肌腱膜,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找到鞘状突,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及鞘膜囊开窗引流术来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结果 19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年龄13个月~13岁,平均2.3岁,手术时间一般在10~35min完成,平均23min,术后清醒4h后开始流质饮食,术后不使用抗生素,住院1d出院,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并发阴囊肿胀38例,一周内消肿36例,2例1个月复诊时消肿。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伤口疤痕呈一细小线状,部分需要仔细观察才可看到。结论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以其效果好,并发症极少,无复发,且对各种鞘膜积液类型均适用,因此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腹股沟区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 经鞘腹股沟区小横切口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术式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结论 本术式较传统手术较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孔双通道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3-10月间采用单孔双通道法腹腔镜治疗鞘状突未闭患儿21例。患儿脐下缘做约1.0cm小切口,切口内先后置入5mm和3m两个通道。用带7号丝线的套管针刺入内环口,于腹膜外间隙潜行,先内侧后外侧绕鞘状突一圈皮下打结,结扎鞘膜囊。结果21例患儿均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1例。平均手术时间约43min,术后未发现阴囊肿胀,出血,血肿形成等并发症,随访1-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单孔双通道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操作简单,疗效肯定,美容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阴囊微小切口(观察组)手术,同时选择经腹股沟管外环口体表投影处小横切口(对照组)手术9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囊血肿、切口愈合、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术后精索内小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寻找疝囊时更直接,更易操作,且切口隐蔽,术后出血、精索内小血肿发生少。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我科在此基础上加用外环紧缩,改进切口入路,治疗20例.操作方法:取下腹部皮肤横纹至皮下环体表标志间横切口,长约3.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后用小牵开器将切口向下拉,钝性分离至能明视外环下方疝囊为度。提起疝囊,尽量远离外环切开前壁。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3年12月采用腹股沟管外环口处小切口,治疗儿童各种类型鞘膜积液25例。年龄2~6岁,术前诊断交通性鞘膜积液6例,睾丸鞘膜积液9例,婴儿型鞘膜积液4例,精索鞘膜积液6例,左侧11例,右侧11例。手术方法: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平行腹股沟韧带做一长3cm切口,至腹股沟管外环,游离精索,寻找未闭合之鞘膜突,并向上游离,并给予结扎、切断;向远侧端游离,完整剥离囊肿或切除部分鞘膜。术后随访3~16月,效果良好,无复发。作者认为小切口,损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横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附382例报告)福州儿童医院外科张德森许新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与胚胎时睾丸下降过程及生后腹膜鞘状突未能正常闭锁有密切关系,治疗以高位结扎疝囊较常用。笔者自1991年以来均采用横行小切口治疗38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方法 180例3个月~9岁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下腹小横切口手术方法.结果 手术所需时间最短9min,最长60min,平均19.5min,住院所需时间2~6天,平均3.6天.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切口全部达到Ⅰ期愈合,手术疤痕小,未发生睾丸扭转、阴囊血肿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均未复发.结论 下腹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方法、疗效及优点。方法我院2006—2007年对193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同时检查健侧是否存在隐匿疝,术后留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较传统手术有其显著优点。结论因小儿腹股沟斜疝为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腹股沟区薄弱并非其发病因素,故在仅作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腹腔镜下内环口及内环口周围的血管、输精管清晰可见,手术可避免因血管、神经损伤及导致缺血性睾丸炎发生,而且能同时检查和发现另一侧是否存在隐性疝,具有常规手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鞘膜积液是小儿常见病 ,我院从 1997年开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共 2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 0例病人 ,年龄最小的 1岁 2月 ,最大的 11岁。其中睾丸鞘膜积液 86例 ,精索鞘膜积液12 9例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 2 5例。有明显交通的鞘膜积液14 6例。左侧 84例 ,右侧 15 3例 ,双侧 3例。1 2 手术方式 本组病人均在氯胺酮麻醉下行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手术。切口长约 1 5~ 2cm ,切开皮肤皮下 ,延皮下组织向下分离找到外环 ,于外环处分离找到精索 ,于精索的前内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外环口下方精索(子宫圆韧带)定位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腹股沟斜疝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口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经B超等检查证实无复发,站立及活动后腹股沟区无任何症状,皮肤切口未见明显瘢痕;对照组3例(7.69%)患儿术后可触及腹股沟区肿块,经B超等检查确认复发,全部患儿术后可见腹股沟区明显瘢痕,较周围皮肤颜色深,复发者再次行手术治疗;两组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阴囊肿胀、尿潴留、切口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环口下方精索(子宫圆韧带)定位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好,术后瘢痕隐匿,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环口下方约0.5cm横纹处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经下腹部内环口下方约0.5cm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随访6月至4年。结果所有68例患儿全部临床治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及疝复发。结论经内环口下方约0.5cm横纹处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开展。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 996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 ,在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中 ,采用皮下两针法缝合切口 2 8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2 80例中 ,年龄 1个月~ 1岁 95例 ,~ 2岁1 0 5例 ,~ 3岁 80例。腹股沟斜疝 2 2 0例 (其中男性 2 0 0例 ) ,鞘膜积液 60例。二、方法 在病儿腹横纹处作 2~ 2 5cm长的横切口 ,切开皮肤 ,用拉钩将切口下缘皮肤向下拉开 ,暴露外环口。鞘膜积液病儿需斜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斜疝的病儿则不需要。男患儿 ,切开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前内方找出疝囊或鞘状突。疝囊切开证实后 ,将…  相似文献   

15.
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的闭塞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腹腔液流入并积聚于鞘膜腔而形成鞘膜积液[1],好发于小儿。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过去多采用普通切口行鞘突高位结扎及鞘膜囊翻转术,但切口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广泛采用小切口行单纯鞘突高位结扎术,或腹腔镜下鞘突高位结扎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106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传统的手术入路为:经腹股沟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此切口破坏了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可能诱发腹股沟疝.2007年6月至2011年7月,北戴河医院和大成县中医院采用阴阜远侧、阴囊上部小切口并固定精索治疗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就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展状况做一简单综述。 1腹腔镜下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生理、解剖学基础和应用指征 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中,先天性斜疝多数是因睾丸下降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就可以发病,以男性、右侧发病多见;后天性斜疝是由于患儿解剖结构缺陷,内环口处的腹壁组织薄弱,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口的括约作用减弱等原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多由于先天性睾丸鞘突未闭,一般对于6个月以上的患儿自愈机会很少,目前主张给予手术治疗[2]。对于1岁以后的腹股沟斜疝患儿,目前主张手术治疗。作者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参加吉林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援助赞比亚移动医院项目。在赞比亚鲁瓦普拉省工作两年期间内发现赞比亚儿童因为贫穷、饥饿、营养不良等因素,小儿斜疝的发病率高达3%-5%。作者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常规腹股沟斜疝手术比较,具有恢复快、损伤小的优点。两年期间,手术6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而没有腹股沟管薄弱因素,因此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 患儿83例,男78例,女5例。年龄1.2~5岁,平均2.1岁。其中有4例出现嵌顿。2 手术方式 行氯胺酮麻醉,于耻骨结节外上方1.5cm沿腹皮纹方向切口长约2.0cm,切开皮肤、皮下后钝性分离至外环。找到精索,剪开精索外筋膜及提睾肌找到疝囊,切开疝囊,仔细分离,避免撕破,用纱布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轻轻向下牵引,贯穿缝扎,切除多余之疝囊,近端疝囊可缩回内环处,彻底止血,牵拉晕丸…  相似文献   

20.
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按小儿腹股沟斜疝日间手术条件,选择2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外环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留观24h以内,以Aldrete与Marshall Chung评分法,作为离院标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短,平均10~20min。平均留观4~6h后离院。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熟练地行经外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良好的麻醉,严格执行离院标准,规范地术后管理,开展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